分享

学生园地 || 张践《多元文明反复汇聚与辐射——中华文明的生成与传播特点》(《国际汉学》2020年第3期)概要

 李伟荣 2021-05-14

一、中华文明几次大的汇聚与辐射过程

1.新石器时代至西周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新石器时代,在中原对四边辐射、四方对中原汇聚的文化交流中,黄河中下游逐渐形成华夏文明雏形。华夏民族集团主体是由中国西部炎黄集团和东部的太皞、少皞集团组成。在“五帝”时代,已经有了大量氏族之间征伐与联盟的历史记忆,并通过文明的交融,开始形成第一个大的族群“华夏”。与华夏民族相对应的,则是周边的夷、狄、蛮、戎诸族。

进入文明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中原与四方的汇聚与辐射继续进行。以商代夏,是东方民族文化集团对中原的一次汇聚过程。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则是一次西部民族集团对中原的汇聚过程。西周建立之后,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民族的文化制度化、系统化,并牢牢地固定下来。

2.春秋至秦汉华夏与夷狄交融汉族形成

春秋以后,中原大地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运用,开始了由从宗法血缘制度到地缘政治制度的过渡。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达,人员的流通,特别是大规模的兼并与战争,迅速打破了华夏与夷、狄、蛮、戎之间的壁垒。从春秋到战国,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急剧减少,而华夏民族的人口却在直线上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另一方面,融合的过程又充满了民族间激烈复杂的矛盾。

正是在华夏民族文化内部儒、道、墨、法等诸家文化充分交流辩论,华夏民族与周边夷狄蛮戎诸民族充分的文化融合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汉王朝,华夏民族也开始变成了“秦人”或“汉族”。

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完全变成了中国的宗教,这是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汇聚于中原并影响中华文化性质的过程。

3.魏晋至隋唐胡汉融合,汉民族发展壮大

魏晋至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整个社会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势中。晋武帝取代曹魏,建立短暂的统一,很快西晋政权就陷入贵族政权的混乱之中。当中原政局动荡不定的时候,西北草原的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纷纷入主中原,在北方先后建立了16个地方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后来则是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南北朝。在一轮新的民族冲突之后却实现了一轮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 

在文化的双向交流互动中,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的礼乐文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汉族则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两种文化元素凝聚成新的文明力量。

隋唐王朝的再度崛起,可以说就是魏晋南北朝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辐射与汇聚的结晶。

4.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宋元明清历经1000年,中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时期。中国内部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继续进行着文化的辐射与汇聚过程。宋、元、明、清既包括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辐射,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汇聚。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与域外各个国家的交往也日渐频繁。元朝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从中国到欧洲陆路交通方便,罗马教廷派遣使臣孟高维诺到达元大都,希望联络元朝攻打阿拉伯帝国,同时也在蒙古贵族中传教,是为基督教第二次进人中国,被称为“也里可温教”。欧洲的商人、使臣沿着蒙古驿站往返于中欧之间,一些人写了一些“游记”,最著名者当属《马可·波罗游记》。明代之后海上交通逐渐发达,一些外国传教士第三次登上了中国的土地,基督教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意大利人罗明坚、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釆用中国化的传教方法传教,尽量用儒教的思想解释基督教的观念,使基督教在部分汉族民众中扎根。特别是他们利用科学技术吸引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注意力,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等介绍到了中国,成为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同时他们又把中国的《论语》《易经》《老子》等文化经典翻译成西文传回欧洲,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这是一次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对双方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5.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流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封闭的大门,大量西方文化随着西方的商品、资本流入中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大多数国人的共识,一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日本、欧洲、美国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近代以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汇聚。这次文化的汇聚有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但是更主要的则是中国进步人士主动学习西方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不仅学习西方的理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对西方理论进行了社会实践。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解决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唯一正确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当下那样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如此之近。

“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的提出,中国文化也开始大步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得到世界的理解,中华文化也在向世界各地辐射。

二、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文化传播特色

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汇聚与辐射,故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荟萃精华的特色。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的特色决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结构和“多元通和”的文化结构。多元通和的文化结构决定中国文化的传播有这样一些特点:

1.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性,又具有广大开放的包容性

2.自古迄今中外文化交流“引进来”大于“走出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没有对外输出商品和资本的需要,因此也就减少了对外输出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从本质上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内生性的文化,缺乏对外传播的动力。

第二,与中国的儒学相比,世界三大宗教都有一种对外传播的内在冲动。儒家的政治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纲领,一切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主,没有对外传播的要求。

第三,文化输出需要一套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3.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要不断改进传播技巧

就历史文化传播经验而言,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第一,首先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总原则。

第二,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不等于放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仍然以要坚持辐射与汇聚并重,这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第三,借鉴古代圣贤的治国智慧,将汇聚变成一种辐射。

第四,当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基本属于国家主导型,这样的方式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误解,认为中国要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或者认为交流不平等,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END-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

开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更多大咖纷纷亮

汉学 · 典籍 · 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