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历来宣称是“襄国故都”,让人认为历史上有个“襄国”,其国都曾建于此。真的吗?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国”,是指古代各朝代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即古代王、侯的封地。《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国的另一意为“地方”:“荆州……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实,“襄国”作为一个诸侯王国的名称,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误读而已。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称为“襄国”的诸侯王国。 邢台在历史上曾八次建国,九次定都: 1、公元前十七世纪,邢人居此命名曰“井”,时邢台为井方国都。(《左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2、公元前16世纪,时邢地为苏氏国。(《河北古代历史编年》、《河北通史》、《邢台通史》及“柏杨说史”); 3、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66年)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时邢台为邢国都。(《史记》殷本纪、《竹书记年》、宋·罗璧罗氏《识遗》及地方志); 4、威烈王(名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赵分晋得赵国。“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集解】:……赵献侯自耿徙此”。《史记》“索隐”曰:邢,即耿也。由此可知,赵襄子时邢台为赵国都。其子献候时迁都中牟,献候子又迁都邯郸(注:敬侯(献候子)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竹书记年》、《史记·集解》、清·林春溥《战国纪年》、《晋书》); 5、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今顺德府治邢台县是),时邢台为常山王国都。(《史记》、《竹书记年》及地方志); 6、公元前156年,初于邢台置广川(国),时邢台为广川国都。(《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书》); 7、元帝纪第九:建昭二年六月,立皇子兴为信都王(后徙中山)。孝哀帝即位二年,……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时邢台为信都国都。(《汉书》、《汉书·地理志》、《史记》); 8、西晋后期(公元319年),石勒于邢台建立后赵,时邢台为后赵国都。(《史记》《晋书》、地方志)。 至此于邢台建国者八。 邢台之“襄国”之称,应该始于秦汉之间。即《史记》、《竹书记年》及地方志)所载: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史记》项羽本纪第七:正义括地志云:“邢州城本汉襄国县,秦置三十六郡,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 《乾隆顺德府志》亦有对此记载:“汉置襄国县”,“项羽改名襄国。赵歇为赵王,季龙置襄国郡。隋开皇十六年始为邢州,大业初复为(邢州)郡。唐武德元年置总管府。天宝改巨鹿郡。寻复为邢州。”(徐景曾《乾隆顺德府志》卷一建制、卷十五艺文、欽定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卷三)。 亦有说“是襄国二字因襄子所治之国而名之也”,或“”以赵襄子采地得名也。(戚朝卿光绪《邢台县志》卷之二建置、古迹)故“张耳”此处的“都襄国”,并非是建立襄国,而是项羽将秦命名的“信都县”,更名为“襄国”。清戚朝卿《光绪邢台县志》亦载曰:“汉高帝元年,项羽徙赵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襄国只是邢台的又一个地名别称而已。这可能也是《史記》项羽本纪曰:“项羽改曰襄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之意。由此可见,襄国县、襄国、襄国郡、邢州、龙岗、信都、顺德等,皆为地名而使用的。那幺,时邢台(襄国)是张耳的常山王国的国都。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十明确指出:“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谥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 “汉因不改名”(《史记》),此名至汉时仍因循如旧。汉王“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因张耳从王入关,亦封为常山王,辖制赵地,仍建国都于襄国。 历史上并无诸侯所封建之襄国。邢台之称襄国实为历史之别名,故,不应称为“襄国故都”。 称邢台为“赵国故都”最为合适。
|
|
来自: 新用户2825oM4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