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行山笔记(7)

 Michael430 2021-05-06

本篇继续介绍香港蕨类植物,包括三叉蕨科、条蕨科、骨碎补科和水龙骨科四个科,这也是“香港行山记”系列蕨类篇的最后一篇。蕨类篇共记录香港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5种。

另有黑心蕨(Doryopteris concolor)、合生铁角蕨(Asplenium adnatum)等虽有纪录但已多年未见;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瓶蕨(Vandenboschia auriculata)等虽有收录但极为稀少;团羽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junonis)、粗裂复叶耳蕨(Arachniodes grossa)等虽见于网络但未正式报道;本人多次按图索骥,终未能发现它们的影踪。不过寻找它们的过程,也并非一无所获,无配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apogamum)、深绿双盖蕨(Diplazium viridissimum),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偶然发现。寻花问蕨,在“寻”在“问”;有时求不得,有时偶拾之,乐在其中矣。

写完蕨类篇,抬头看到院子里的木棉开得正艳,春意已浓;于是决定暂停香港行山系列两更,改改口味,回顾一下两年前走过的一条古道。当时春风习习,当时青山奕奕,当时仍有几分书生意气,四句成诗,浅吟低唱:

软风催新芽,

浅草没平沙。

何日执子手,

看取陌上花?

三叉蕨科  Tectariaceae

179. Pleocnemia winitii  黄腺羽蕨
土生。叶四回羽状;裂片缺刻处有1枚三角形尖齿;孢子囊群无盖。生于山谷林下及风水林中。少见,见于马鞍山、梅子林。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示缺刻处尖齿

Image

△ 叶片背面,示未成熟的孢子囊群

180. Tectaria decurrens  下延叉蕨
土生。叶羽状深裂,叶柄两侧有下延的阔翅,二型;能育叶较不育叶明显狭缩;囊群盖圆盾形,宿存。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野外未见,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Image

△ 植株

Image

△ 羽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81. Tectaria grossedentata  粗齿叉蕨
土生。形体较大;叶三叉或二回羽状,一型;羽片边缘有三角形的粗钝锯齿。生于山谷林下。常见,见于马鞍山、梧桐寨等地。

Image

△ 植株

182. Tectaria phaeocaulis  条裂叉蕨
土生。叶二至三回羽状,先端羽状撕裂;羽片4-5对,基部一对最大,其下部分裂出1-2对小羽片。生于山谷林下。少见,见于梧桐寨、柏架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83. Tectaria subtriphylla  三叉蕨
土生。叶三叉或二回羽状,近二型;能育叶较不育叶稍大,狭缩;囊群盖小,早落。生于疏林下或路边斜坡。普遍。

Image

△ 植株,示不育叶

Image

△ 植株,示能育叶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184. Tectaria zeilanica  地耳蕨
土生。叶二型;不育叶基部通常有一对分离的对生羽片;能育叶强度狭缩;无囊群盖。生于疏林下或路边斜坡。常见。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185. Tectaria harlandii  沙皮蕨
土生。单叶、三叉或一回羽状,二型;能育叶较不育叶狭小,孢子囊群无盖,成熟时满布叶背。生于林下路边。少见,见于谷埔、甲龙林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条蕨科  Oleandraceae

186. Oleandra cumingii  华南条蕨
石生。单叶;叶片向基部渐狭,楔形,叶缘无睫毛;孢子囊群紧贴主脉。生于山地岩石缝隙。稀有,见于马鞍山。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基部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87. Oleandra intermedia  圆基条蕨
石生。单叶;叶片基部圆形,叶缘密生长睫毛;孢子囊群靠近主脉。生于山地岩石缝隙。稀有,见于飞鹅山、扯旗山。《Flora of China》将本种归并于华南条蕨(O. cumingii)。根据观察,同一种群的不同叶片,叶基确有变化,从圆形至楔形均有;但叶片边缘被毛明显,故暂列为单独的种。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188. Davallia divaricata  大叶骨碎补
石生。根状茎粗壮横走,密被红棕色鳞片;叶四回至五回羽状细裂;孢子囊群每裂片一枚,囊群盖管状,有金黄色光泽。生于林下石上。常见,见于马鞍山、凤凰山、大帽山各地。

Image△ 植株

Image

△ 羽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Image

△ 根状茎


189. Humata repens  阴石蕨
石生。叶片小,二回羽裂,近二型;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半圆形。生于林下石上。较少见,见于扯旗山、凤凰山等地。

Image

△ 植株,示不育叶

Image

△ 植株,示能育叶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190. Humata griffithiana  杯盖阴石蕨
石生或附生。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黄棕色至苍白色鳞片;叶三至四回深羽裂;囊群盖近圆形。生于林下石壁或树干。稀少,见于大屿山二澳、西贡大脑。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191. Aglaomorpha coronans  崖姜
石生或附生,簇生成丛。叶羽状深裂,有时几达叶轴而近羽状,基部阔耳状;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位于小脉交叉处,成熟时汇合成断线形。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普遍,见于梧桐寨、大埔滘、大帽山、凤凰山等地。

Image

△ 植株△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Image

△ 叶片基部

Image

△ 羽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92. Pyrrosia adnascens  贴生石韦
石生或附生。单叶,二型,能育叶远高于不育叶;孢子囊群生于内藏小脉顶端,成熟时扩张并彼此汇合。生于湿润的石壁或树干。普遍。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193. Pyrrosia lingua  石韦
石生或附生。单叶,一型,有时近二型;叶背密被灰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近椭圆形,满布能育叶全部或上半部。生于石上或树上。普遍。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194. Platycerium bifurcatum  二歧鹿角蕨
附生。叶二型;基生叶直立,无柄,圆形,展开后干枯,不育;正常叶具短柄,多回二歧深裂;孢子囊群着生于正常叶的末回裂片下面。附生于树干。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Image

△ 植株

Image

△ 孢子囊群

195. Neolepisorus fortunei  江南星蕨
石生。单叶;叶缘有软骨质狭边,基部下延成狭翅,侧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靠近主脉两侧各排列成不整齐的1行。生于林下石上。较少见,见于大埔滘、梧桐寨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96. Neolepisorus zippelii  显脉星蕨
石生。单叶;基部下延成狭翅,叶脉明显,两面隆起;孢子囊群圆形,在侧脉之间排成整齐的2行,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生于山谷溪边石上。少见;见于梧桐寨、大帽山、马鞍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97. 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  粤瓦韦
石生或附生。根状茎长而横走,远生;单叶,羽片中部以下最宽;孢子囊群圆形,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稀有,见于凤凰山。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98. Lepisorus tosaensis  阔叶瓦韦
石生或附生。根状茎短而横卧,叶近簇生,单叶;孢子囊群圆形,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聚生于叶片上半部。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较少见,见于大帽山、大埔滘、凤凰山等地。本种在香港被误定为瓦韦(L. thunbergianus)。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199.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伏石蕨
石生或附生。单叶,二型;不育叶卵圆形至近圆形,能育叶长舌形;孢子囊群线形,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普遍。

Image

△ 植株

200. Lemmaphyllum rostratum  骨牌蕨
石生。单叶;叶片椭圆形或阔披针形,不育叶与能育叶近似。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常见,见于凤凰山、大东山、马鞍山、大帽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1. Lemmaphyllum diversum  披针骨牌蕨
石生或附生。单叶,能育叶披针形,比不育叶狭窄。生于林下石上或树干。常见,见于凤凰山、大东山、马鞍山等地。本种与骨牌蕨(L. rostratum)有时颇难分辨,同一居群内可见宽窄、长短各异的叶片。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2. 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  瘤蕨
石生。单叶、指状深裂至羽状深裂,羽裂达叶轴两侧的宽翅;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成一行,下陷于叶肉中。生于石坡或疏林下。少见,见于马鞍山下公园旁,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3. Lepidomicrosorium superficiale  表面星蕨
石生或附生。单叶;叶片披针形,基部下延成翅;孢子囊群小而密,散生于叶背。生于山谷林下石上或树上。较少见,见于大东山、凤凰山、大帽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4. Microsorum pteropus  有翅星蕨
石生。叶三深裂,有时为单叶;叶片基部下延成翅;叶脉明显,在主脉两侧各有一行大网眼,大网眼与叶缘之间有1-2行小网眼;孢子囊群不规则散生于大网眼内。生于溪涧石上。较少见,见于八仙岭、梧桐寨、大刀屻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5. Microsorum punctatum  星蕨
石生或附生。单叶;叶片基部长渐狭而形成狭翅;孢子囊群不规则散生于叶片上部。附生于树干或林下石上。稀有,见于大埔滘。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6. Microsorum insigne  羽裂星蕨
石生。叶多形,通常羽状深裂,有时为单叶,基部下延于叶柄;孢子囊群不规则散生于叶背的大网眼内。稀有,见于河背水塘、梧桐寨的溪谷。

Image

Image

△ 植株

207. Leptochilus decurrens  似薄唇蕨
石生或土生。单叶,二型;不育叶卵状长圆形,能育叶狭线形;孢子囊满布于能育叶的下面,成熟时叶缘略反卷。稀有,仅见于河背水塘附近的林下潮湿处,香港新纪录。本种的不育叶极似断线蕨(L. hemionitideus),但能育叶明显不同。

Image

△ 植株

Image

△ 能育叶一段,示孢子囊群

208. Leptochilus digitatus  掌叶线蕨
石生。叶近二型,通常为掌状深裂,裂片3或5,有时少数为单叶;能育叶稍高。生于林下石上。稀有,见于大埔林村的溪谷。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09. Leptochilus ellipticus  线蕨
石生。叶一回羽状,有时为单叶或三叉,近二型;能育叶叶柄较长,叶片与羽片均较狭;孢子囊群线形,斜上,几达叶边。生于溪边石上。常见。

Image

△ 植株,示不育叶

Image

△ 植株,示能育叶

Image

△ 能育叶背面,示孢子囊群

210. Leptochilus ellipticus var. pothifolius  宽羽线蕨
石生。植株较原变种高大;叶一型,裂片较宽。生于林下石质斜坡。少见,见于扯旗山。

Image

△ 植株

Image

△ 羽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11. Leptochilus hemionitideus  断线蕨
石生。单叶,一型;叶片基部下延成翅,叶柄短;孢子囊群间断为圆形、椭圆形或短线形,通常生于叶片上半部。生于溪边石上。较少见,见于梧桐寨、甲龙林径、大埔滘、马鞍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12. Leptochilus ×hemitomus  胄叶线蕨
石生。单叶,一型;叶片三角状披针形或戟形,基部常具不规则的条状裂片;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或有中断。生于溪边石上。稀有,野外未见,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Image

△ 植株

213. Leptochilus wrightii  褐叶线蕨
石生。单叶,一型或近二型;叶片披针形,中部宽,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并以狭翅下延于叶柄,边缘浅波状;孢子囊群线形。生于林下石上。稀有,见于甲龙林径下的沟谷。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214. Leptochilus spp.  线蕨属
见于梧桐寨、凤凰山、大东山沟谷林下,未能鉴定种类。

Image

△ 梧桐寨种群,示植株

Image

△ 梧桐寨种群,示孢子囊群

Image

△ 二东山种群1,示植株

Image

△ 二东山种群1,示孢子囊群

Image

△ 二东山种群2,示植株

Image

△ 二东山种群2,示孢子囊群

215. Oreogrammitis dorsipila  短柄滨禾蕨
石生或附生。单叶,一型;叶片被红棕色针状毛;孢子囊群圆形,通常生于叶片上半部。生于山谷阴湿石壁。少见,见于大帽山、凤凰山等地。

Image

△ 植株

Image

△ 叶片背面,示孢子囊群

蕨类篇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