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生产队

 苏州小娘唔 2021-05-06

曾经的生产队

  我出生于1968年,吴县保安公社某大队第六生产队,生产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断时续,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至1984年农村联产承包制结束。我们生产队有四十多户人家,168人,170亩地,那个时候没有电话,队里有队长,会计,记工员。早晨太阳刚升起来,队长会呦喝一下,跑到村口挂在大树下的铁鼓上敲几下,这是队长发出的出工号令。我早晨上学一直看到村口站满了人,等待队长安排农活。拖河泥,开灰澤,腌草、等等。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张记工分的纸,油印的,工分由记工员计的,男劳力一般都是十分,年龄大的或者学干活的大概就是记七分吧。那时每家每户都养猪,我们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是去田里割草,拎到家里喂猪,猪灰还可以用作肥料。那时候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就是饿,吃什么都香,最期待的就是夏季收麦子了、俗称小麦分红,队长为了犒劳打麦子的人,会蒸馒头,我们小孩子也有可能分到一个,那馒头别提有多香了,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馒头了。

到了年底,会计把社员的工分加起来,然后根据生产队售给国家的粮食,算出每个工的价钱,再算出每个家庭应分的钱,这就称分红。我记得83年的时候每个工才八角六分。那个时候工人的月工资才36元,每天也就1.2元。会计分红的时候在一张小桌子上,钱都用纸包好的,大人们会让小孩子别靠近会计的桌子旁,会计报名,队长发钱,有的人拿着印章,将印章送到嘴边长长地哈一口气然后在名字后面按下,没有印章的就用食指在印尼里蘸一下也同样按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我家人多劳动力少,那一阵子吃了周周粮,根本分不到红,周周粮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的口粮问题。所谓周周粮,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保证每人都能吃到粮食,所以生产队会按照家庭人员每人都发足口粮,如果一家人口多,口粮的钱大于一年来所得工分的钱,等于倒欠生产队了,只能等下一年是不是可以还清。

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分田到户。生产队这个名称也慢慢地成为了过去。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老百姓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注:农民作家日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字字真情流露,句句催人回忆,有多少个想当年的故事,值得现在的年人轻轻咀嚼,慢慢品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