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之书》215、“事无对错,但有因果”与“不论是非,只问因缘”

 智者1111 2021-05-06

《生活之书》215、“事无对错,但有因果”与“不论是非,只问因缘”


 

第一句是南怀瑾先生语,第二句是当代大居士李家振的话。南先生天下皆知,李先生是佛门大居士,原先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与赵朴初先生交情颇深,他俩还是亲戚,李先生的姨婆是赵朴老的母亲,我读过李先生的《菩提一叶》一书,写了他眼中的赵朴老。

2020118日,李先生圆寂于上海,享年85岁。他生前帮助过很多佛教文化学者,参与、指导、玉成过很多重大的佛教文化工程,特别是佛教文献的数据化工程。

佛教界、学术界,老先生德高望重。

南先生的话很妙,事情的对错就在因果中体现,而不是在我们的主观认知与评价中,有时候某些事情明明错了,但我们人为地、为了某种原因、目的不愿意认错、不敢认错,就把明明是错的说成是对的。这样的事情,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些人有些政府还会掩盖某些重大事情的真相,这样,对错问题就变得扑朔迷离。

因果报应是客观的规律,错有错的因果,对有对的因果。佛法的核心是因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不会做坏事,只做好事,凡夫不管因,但对果报感觉很害怕。

人的某些结论和认知,不可信,但因果的事实结论是可信的。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善良,但有别人不知道的隐恶。这隐恶自然会有恶报,恶报不会被掩藏。即便有人对恶报有意掩盖,但恶报本身就在那里,掩盖并不能否定事实的存在。

李先生的话也很妙,是非也是对错问题,任何对错都是有因缘的。佛教在认识事物时提出了因缘观,整个世界都是各种因缘的集合。因此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之见(见地),“缘起论”是佛教独创,是解释世界最深刻最本质的真理。

南师从因果上论事,李先生在因缘上论事,恰好是“因缘果报”。因缘是因,果报是果。李先生从因上说,南师从果上说。

两位大师两句看起来很平常的话道出了佛法真谛,智慧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