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世恒言:有感于“出国好啊”(作者 刘企华)

 文化佳园 2021-05-06

很多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了”“在国外定居了”“在国外工作挣大钱了”;也有校长炫耀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多少多少,在外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多少多少……一句话:“出国好啊!”
对此,我很有感慨。说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学生,应该算“得意门生”吧。他高中毕业考上了全国最著名的大学,并且在学生会任职。他给我来信说;“班长上台讲话没有人听,而我上台一张嘴,同学立刻说:'这家伙肚里有货!’于是,我说什么他们都听我的。”骄傲!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后来,我听说他出国留学了。
后来,我听说他在美国定居了。
后来,我听不到他的任何信息了。
突然有一天上午,从校长室传来消息,我的那位“得意门生”回校来探望老师了!我奉校长之令飞奔来到校长室接受学生的探望。
在校长室里,我发现我先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杨某已经先我到达,正在聆听她的老同学介绍外国风光,并且一口一个“太太”。什么“太太”,不就是你老婆嘛!我听起来觉得那么别扭。
轮到我讲话了,是校长点名的。我问我的“得意门生”他:“你还准备回国吗?”
“怎么回国?北京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我回国干嘛?”他把老师我的问话顶了回来。我一时语塞,再也没有说话。
看来校长十分高兴,提出中午由学校请酒,欢迎学生回母校参访,并请我作陪。我当然高兴喽,有酒喝了嘛!但学生摆了一下手说:“我中午已有安排。晚上我请校长和老师喝酒!”校长说“好呀”,并站起来送客。
回到高一大办公室,老师们见我便问:“见到从美国回来的学生了?怎么样?厉害吧?”我只回答了一句:“晚上学生请我喝酒!”我满面红光,你知我心里多高兴!
课外活动时间到了,校长早早地通知我去他办公室等候。
在校长室里,我把一张报纸看了个遍。没有听到外面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外人进入的动静,我只好把看过的文章再看第二遍。校长好像有点急了,在往外打电话,连打几次都没有人接。我放下报纸走到室外张望,老师们都下班了,走读生都回家了,住校生都去食堂吃饭了,却不见外面来人接我们去喝酒的任何迹象。我回到校长室想再次坐下,校长却站了起来。
见校长往外走,我就跟着出去。校长锁门说:“走!”我紧跟其后。出了东边围墙的便门, 校长低着头直奔家属院向他自己家的方向走去,我也闷闷不乐地上楼回家。
“怎么回来了?学生没有请你吃饭?”儿媳妇问。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不识相!
我打了半碗饭,扒了几口,往长沙发上一躺,闭目养神。我家那一位看出我不高兴,没有敢吱声。
晚上上班进办公室,老师们问我:“怎么样?喝的什么酒?是洋酒吧?”“吃些什么好菜?菜一定非常丰盛吧?”老师们见我往办公椅上一坐,低头翻书一声不吭,好像看出点什么苗头,没有再问。
那届学生高中毕业20周年聚会,把我请去了。大洋彼岸的那位学生没有回来相聚。我在讲话中提到他时说:“你们中间谁个有机会见到他,请转告一句话,他还欠我一顿酒。”
结语:我,不,是我们——我们为美国培养了一个人才 !
第二个例子。
我有一位老同事,土生土长的邳州人,长我两岁。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在国内开办公司发了大财,举家搬到大洋彼岸某国定居,成了名副其实的华侨。每每谈到自己的儿子,我的这位老同事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口角流沫,十分得意。
相比之下,作为南方人,我的两个儿子却没有那么大的出息,一个在徐州电厂当工人,一个在邳州学校当老师,普通得很,自然没有炫耀的资本。
不过,我很满足。平时,儿子儿媳妇隔三差五来家看望,一来就带那么多好东西给我们吃,孙子孙女也是这样;每当生病住院时,总有儿子陪伴床前,周到服侍,寸步不离。俗话说,“养儿防老”,我们老两口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深深地感觉到老来确实有了依靠。
相比之下,我那位老同事就未必有我这么幸福喽!
他老两口早在几年前就因病离世。他老伴先走的时候,小儿子从大洋彼岸急急地飞回来,老头叫老伴坚持到见儿子一面,但飞机还没有落地,他老伴就走了。人要死的时候急等咽气,能坚持得了吗?
我的老同事几年前离世时,旧戏重演,他小儿子从大洋彼岸急急地飞回来,也未能见老父最后一面。
大家都指望“养儿防老”,人到老来,儿子不在身边,怎么“防老”?临死前,连儿子的面都见不到,这才是真正的遗憾终身呢!
结语:儿女“出国”真是“好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