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506教学手记——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

 晋诺工作室 2021-05-06

《风向标》试卷一套一套做下来,感觉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每套题都有诸多亮眼之处,本公号会不断推出该套试题写作的实践例文。欢迎大家指导!

本题命题人是南师附中张小兵老师

明: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学会思考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文字琢磨中不断体悟,下面所示文本有优点有不足。我对例文1作了点评修改,当然,我的修改也未必正确、完美,只是表达了我的思维过程。关键是我们每个同学应该有这个思维过程。

例文1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二(4)班 陈茜

在座各位同学:

我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松树对不同身份的人产生的相异的价值,以此来论证从不同角度出发,人类观赏到的风景是有差异的。四位不同学科老师对陶渊明认知分化,我认为,与松树一文中的道理无异。既然这句话谈到的道理不新鲜,那么引起反思的是,为什么有反复提及的必要?

借读书分享会的平台,我要谈的是,这段话中提到的未经整合的割裂式的观点,现已成为学生阅读、学习、分析道路上的问题。

【前两段表达十分模糊:第一段借《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其实谈的道理并不一样,这是第一点。因为,朱文是说对待同一事物有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是对这三种态度的肯定。而本文是要否定材料中的分割性观点的。本文借朱文例子只是想强调作文材料没有新意吗?如果是那样就没多大价值。

第二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观点表述上有问题。“这段话中提到的未经整合的割裂式的观点”,“未经整合的割裂式的观点”并未在材料中出现,是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这种表述不符合事实。第二,“现已成为学生阅读、学习、分析道路上的问题”,阅读、学习、分析并列在一起不恰当,它们不是并列关系。“问题”未指明其内涵,表达模糊。

如何修改?

概述材料,提取观点,表明写作指向:

语文、历史、政治、数学老师对陶渊明褒贬不一,他们每个人只是依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看到了陶渊明的某一个特征。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阅读学习中也学常常出现,这种割裂式认知方式正是阻碍我们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质的拦路虎。

其一是阅读思维狭隘。以四位老师为例,对陶渊明的褒贬评价是以各人所执教的学科特点为标杆。我认为,其映射的就是以单一思维评价书籍的阅读者。评价也许无对错,但其缺乏阅读过程中需具备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的必要性在于,日常生活的阅读几乎不以单门学科限制的形式进行,那么此前单一的评价标准则失去了标杆的意义,片面的理解无法产生可被实际应用至生活中的方案。

从文本内容看,应该是阅读视角单一。

本段的逻辑思路是:以各人执教的学科特点为标杆——单一思维(单一视角)评价——缺乏整体性思维(多视角)——整体性思维符合生活实际。

表现出了层层推理的论述能力。但由于概念使用不准确、最后原因揭示不科学,影响了整体的表达效果。

修改:

其一阅读视角单一。若把四位老师看作四个阅读者,那么,他们对陶渊明的褒贬全是以各人所执教的学科为出发点做出的评判,其映射的就是以单一视角来评判作品的阅读者。当然,从某一个视角阅读作出的评判也许无对错之分,但并不等于对整本书的全面认识,往往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对于整本书来说,评判就不客观。因此,全视角阅读的必要性在于我们需要对一本书作出客观恰当的评判,一旦只从一角度审视作品,往往就失去了客观性。

其二是阅读领域窄。虽然如今科幻已以一种较为亲和的态度亲近普通人,但仍有大部分人对科幻存在误区,认为科幻即是科学,阅读即需大量理论知识。事实上,造成不同学科差异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本身的不同,更大程度上的差别在于认知世界的一个态度和方式。科幻题材作品提供的给读者更多的,也是一种解读世界与人性的新方式。中学生需要作出超出“舒适区”题材阅读的努力,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发展壮大的题材,其范围与生活相比都太小了。只有尝试接触不同的题材,学习不同的认知方式,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更大范围的问题。

本段观点鲜明,表达流畅,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开篇直接谈科幻作品,有些突兀。应该先有观点的阐释,然后以科幻为例论述。因此在“其二阅读领域狭窄”之后,可以加上这样的语句:

我们学常常局限于某一阅读领域而不自知,甚至对一些作品抱有成见,形成了阅读单一性、狭窄性习惯,极不利于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的是。其实不仅是陶渊明,还有更多人物、作品,他们更多时候不以个人的形式存在,而是抽象成为一种文化、一类精神,如若把文化、精神的评价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或者说,限定在一个科目,一类特点,一种传统之类的界限之内是狭隘的,因为文化与精神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发觉自我意识过程中的产物,那么前述的特定标杆就该被拆除,人为框定的范围就不应当存在。

写作视角转向阅读对象,表达也更深入一层,表现出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说不足,那就是在分析文化精神不能被狭隘化的原因时,还不够清晰。不妨改为:

一种传统之类的界限之内是狭隘的,为因文化与精神是对各生活现象的归纳与融通,它带有“哲理”的形而上的特点,它可以随着具体语变化而转换为各种形态,而我们用一种单一的学科知识来评价这种综合融通的文化精神,当然捉襟见肘了。因此,前述的特定标杆就该被拆除,人为框定的范围就不应当存在。

我希望同学们以融汇贯通的态度去认识文学与知识,打破隔膜与界限,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优秀例文

思维角度极简化

李哲奕

近年,有一个概念十分流行,叫做“多角度思考”。这可以看做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延伸,讲究个人以多方面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扩充视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个人对事物发展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提高思维水平。但“多角度”不代表“泛角度”,过多的角度思考则会使事件本身失真,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与错误。于是,思考主义极简化则是个人对事物思考的合理方式。

【语言表达很有内涵,带有哲理思辨色彩,很好。】

极简化,借用了极简主义的概念。请注意,极简主义不是一味地删减,而是强调“less is more”也就是“少即是多”。极简主义是用简洁,直观,大方的元素表达,协调统一中又存在个性,看似虚无,实则蕴含深厚。而在思考角度的范畴上,则鼓励我们在选择思考角度上坚持尊重事物本身,综合多方面考虑选出最合适与最有价值的维度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精炼的提取事件本质,又可以对其作出准确直观的判断与评价,避免繁文缛节与节外生枝。

【在首段提出论题后,进一步阐释“极简主义”,对极简主义的阐释过程就是对如何正确全面认识事物的指导,也可以说是正面论证】

在评论陶渊明时,大多人会说它是一个真情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而在这个讲究批判性思维的时代下,有些人秉持“多角度思考”的理念,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陶渊明没有严密的数学思维,“方宅十余亩”暴露了他的缺点。表面乍一看这样的评论似乎很新奇,貌似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引经据典。但仔细分析实则毫无逻辑可循。这句诗出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本意则是描述陶渊明归隐之地。宽泛模糊的笔触体现了陶渊明隐居地的占地大,也映示了陶渊明本身闲居生活的怡然自得。而抓住这样一句诗并将其意思曲解并加以放大,美其名曰扩展角度,则不免显得可笑。而不幸的是,目前网上充斥着这样没有逻辑的语言而发布者甚至十分自信且沾沾自喜,这是否也是所谓“多角度思考”呢?亦或是无端造反,博取眼球呢?

【这是真正的分析,这个分析的妙处在于把对陶渊明的错误认识的原因分析出来,并且由这一现象扩展到其他各种类似的现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稍有不足的是,在向外拓展时,还太弱,如果能再归纳概括提炼一下这种思维的表现形式,就有高度了。】

于是乎,我们每个人都理应运用思考角度极简化的理念。人类历史千千万万,评述的角度也千差万别,而如何在其中选择最根本,最重要的角度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对事件的本身,或是人物有着清晰地了解与认识。曲解与过分解读不可取,选择角度与评述应尊重事件与人物本身。其次,我们也应掌握正确的时空观念与价值判断。事件与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以现代社会的眼光与价值观去看待则会引起评价的趋于极端化。思考与评价应有特定的条件作为约束,不可动辄以历史规律或是大道理总结。当然,极简化不是模糊事件与轻易地下定义。以部分替代整体,以片面替代综合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思考角度极简化的体现。

【这段写得尤其好,从大的逻辑结构上来看,这属于“解决问题”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清晰明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加持下,个人意志与想法的表达与传播愈发快捷与关键。这也对个人的思维模式与言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角度极简化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思想高度的提升,更有利于个人塑造培养合格现代公民的人格与气质,对社会智力,文化及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这个结尾有力量,把笔触转到现实生活中来,提出极简化思考的价值意义。其中有个病句:“不仅局限”,意思表达反了。】

总体上讲,这篇文章放得开,收复拢,大开大合,而又紧扣材料核心。是一篇相当优秀的作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