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汤姆逊(1837-1921),英国人,150年前用照相机记录中国社会的著名外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来到中国之时,正是中国近代走向变革的开始。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刚刚从太平天国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清王朝,此时正处在崩亡前最后的“中兴”时代。随着通商口岸接连开放,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正悄然地带来改变,因而在汤姆逊的摄影作品里他十分关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本期精选了被英国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珍藏的汤姆逊数百幅大尺寸玻璃底片其中的寺院、僧侣部分。这些采用火棉胶湿版摄影术拍摄的玻璃底片,是他1862-1872年之间在中国南方等地拍摄,其中不少照片他从未发表过。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到150年前,可以全景式看清1870年前后中国寺院与僧侣当时的情景。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约翰·汤姆逊 摄于1868-1872年之间。 广州华林寺五百罗汉堂 约翰·汤姆逊 摄 广州华林寺五百罗汉堂 约翰·汤姆逊 摄 寺院方丈 广州六榕寺花塔 这群旗人士兵是美国驻广州领事的中国卫兵,背后为六榕寺花塔 约翰·汤姆逊 摄 1869年,香港天后庙, 化缘僧人。约翰·汤姆逊 摄 布道僧人 庄严的寺院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方广寺全景 方广寺内现存明代建筑(应为清代建筑,编者注)雕工精美,大雄宝殿内的几幅壁画精美绝伦,寺内完整地保存着许多名人墨迹,大雄宝殿前高悬一面晚清重臣左宗棠在光绪乙酉年(1885年)题写的篆体木刻牌匾“显密圆通”。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方广寺敲钟的僧人 约翰·汤姆逊曾留宿方广寺,并且详细叙述了方广岩的景致和这段行程: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大雄宝殿大门弥勒佛前的两位僧人 1871年,方广岩寺吃饭的僧侣 元府寺(音译)的三个僧侣中,包括右边那个年轻活泼的孩子和中间瘦弱的盲眼老人,他们通常只吃蔬菜,但每个人都吸烟。中间的老人很可能还抽鸦片。福建气候炎热潮湿,很多人以抽鸦片预防疟疾和减轻病痛。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方广岩右侧石径 当时,约翰·汤姆逊在福州传教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的陪同下游方广寺,卢公明在他负责编辑的《教务杂志》(The Chinese and Missionary Journal)中发表了一篇汤姆逊的文章,题为“永福寺一游”(A Visit to Yuan-foo Monastery,第3卷,第10期,1871年3月,第296到299页)。他还在同一期中介绍了汤姆逊游览闽江两周的拍摄情况:
从卢公明的介绍中可以看出,1870年12月,汤姆逊游览闽江并远至延平府(今南平市),两周内拍摄了60多张照片。就目前所见,有关方广寺的有八张,《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和《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选用了从洞口外右侧拍摄的方广寺外景,《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中选用了方广寺敲钟的年轻僧人,大雄宝殿大门弥勒佛前一座一立的两位僧人,以及饭桌上吃饭的三位僧人,共三张照片。泰瑞的《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中除了常见的方广寺外景外,还有方广寺右侧崖壁俯拍的寺内建筑全景和方广寺左侧往羚羊洞石径位置拍摄的方广岩右侧山路。2012年,高雄美术馆策划了《玻光留影:约翰·汤姆逊世纪影像特展——镜头下的福尔摩沙与亚洲纪行》,并于2012年12月出版了同名画册,在画册的181页收入编号3的照片,在画册的184页,编号l0056057一图,图中说明为“山中寺庙炉边一景(中国)” (图17),经笔者考证,也是在方广寺拍摄。此外,未收入这些书中,威尔康姆图书馆网站上还有一幅大雄宝殿前的弥勒佛立体照片。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方广岩右侧石径 约翰·汤姆逊 拍摄大雄宝殿前的弥勒佛 约翰·汤姆逊从方广寺右侧崖壁俯拍的寺内建筑全景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山中寺庙炉边一景”位于脱凡楼一楼右侧, 照片中在炉边烧火的人不是寺院中的僧人,也许是约翰·汤姆逊雇佣的助手。 黎芳拍摄的方广寺,1869年 同兴照相馆拍摄的方广寺,1870年代 1870年左右,广州西门。 约翰·汤姆逊 摄 1870年,广东潮州,三元塔。 约翰·汤姆逊 摄 三元塔始建于1605 年,竣工于1607年。 由户部侍郎林熙春倡建。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 约翰·汤姆逊所拍摄的很多关于中国的照片,对于研究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那些一路被不经意间记录的人,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已经被定格成为历史的永恒。 当时照片的冲洗方法 1874年第二版第一册《中国和中国人影像》封面,此书出版轰动了当时的英国甚至是欧洲。 在《镜头前的旧中国》的序言中,约翰·汤姆逊说道:“如果当年伟大的马可·波罗能用几张照片来说明他漫游古老中国的经历,那么他的美丽传说会更加动人。”确实,借由照片我们才得以窥见晚清的中国,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约翰·汤姆逊留下详尽的文字记录,我们才得以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穿越回近一个半世纪前,更为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中国,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无疑具有更为强大的穿透力。 他东方之行的成果最终让他成为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会员,还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 1870年,厦门,约翰·汤姆逊(左)与两个清兵。 来源: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