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王以外的其他杂剧作家(1)

 丘山居士馆 2021-05-07

/肖旭

为了使大家对元杂剧在面上有个总体了解,不按章讲,按题材归类来讲,对作家不再作介绍,或者只作扼要简介,重点讲作品;而讲作品也只讲特点,不作全面介绍。

元杂剧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从题材看,元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要比以前文学来得广泛深入。在这些杂剧作品中,上自最高统治者皇帝,下到被统治、被剥削的农民,他们的形象、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广泛出现在作家的笔下,尤其突出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被许多作家比较细致地描写着。如农民起义中的英雄好汉、小商人、庄稼汉、穷困潦倒的书生、妓女等等,这些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普通人民,在元杂剧中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元杂剧不仅反映一般的社会现象,而且还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中的某些本质事物,表现了更坚决更强烈的叛逆行为。元杂剧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水浒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一个重要部分,据统计,在元杂剧中“水浒戏”约有3 4种。现剧本流传的约有六、七种。这些都出现在小说《水浒传》成书以前,是根据北方流传的水浒戏故事编写的。这些水浒戏,对梁山事业作了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军领袖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格纪律及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的刻画。水浒戏的兴盛,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生活在戏剧创作上的反映,是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化、尖锐化的产物。广大被压迫群众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遭受着不幸和痛苦,要排遣他们的郁愤,表达他们的理想,必然要在梁山好汉的身上找到他们的精神寄托。而生活在下层的水浒戏作者,就利用了杂剧这种形式来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因此,我们说,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杂剧水浒戏兴盛的一个原因。

“水浒戏”的内容多写梁山好汉下山打抱不平的故事,这和元杂剧中“三国戏”所经常表现的内容是相同的。写梁山好汉下山专打抱不平故事的,以黑旋风李逵为最多,可以说是“一股黑旋风热”。在水浒戏众多作家中,高文秀写李逵的戏最多,他是写李逵戏的专家,一共编写了八种黑旋风的戏,但今存下来的仅有《双献功》。元杂剧前期作家康进之写的《李逵负荆》是影响很大的一出水浒戏。该剧写李逵误认为宋江抢走了民女,他大怒回到山寨,砍倒了杏黄旗,大闹了忠义堂。宋江和他一起下山对质,结果证明是一场误会,李逵就上山负荆请罪。全剧是在误会的基础上展开戏剧冲突,通过一场富有喜剧色彩的误会,歌颂了梁山英雄纪律严明,主持正义,拯救人民。我们可以看到,剧本反映主题的角度选的很巧妙,剧作家成功地刻画了李逵这个人物形象。李逵见义勇为,他同情被受迫害的人民,他忠于起义事业,为了维护起义军的宗旨、纯洁,即使是自己最敬重的宋江,他也不顾情面。他的心胸坦荡,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形象。作家没有正面地歌颂李逵为民除害,而是通过他犯错误来突出他的崇高思想。李逵的动机是为了维护起义军的宗旨和纯洁,但他的鲁莽又使他误信人言、怀疑宋江,于是就展开了这么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他越要维护梁山的事业,就越感到宋江可疑。因此在一系列的误会中表现了他对梁山事业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品质。作者还写出了李逵性格中粗豪而寤寐的一面。剧中写了李逵欣赏梁山泊的景致,他捞取水中的桃花,看到自己手指头是那么的黑,想到了落花的可惜,就又把它放入水中,让这一落花去追赶水中漂走的花瓣。黑旋风寻落花这传神一笔,写出了梁山英雄的丰富内心,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细致感受。这样来描写英雄,使李逵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上就成为别具一格的英雄形象。

二、公案戏。主要写清官断案的故事。

元杂剧中公案的清官主要是包公,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公案戏中的杰作。这是一出有名的包公戏,剧中写陈州亢旱三年,刘衙内保举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去陈州粜米,他的儿子、女婿在陈州提高米价,而且在米里掺沙土,来祸害老百姓。刚直的张瘪古同他们辩理,被小衙内打死。张瘪古的儿子小瘪古到包公处去告状,这时包公改变了辞官归隐的打算,他接受了皇帝的指令,弄清了案情,将扬金吾处死,让小瘪古拿着紫金锤打死了小衙内,而且救了小瘪古,为穷苦的百姓申了冤。这个戏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元代的社会现实,充分暴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官府相互勾结残害人民的罪行。对统治者的暴虐,进行了无情鞭鞑,表现了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包公的形象,比明清时包公戏中更多地代表了人民的愿望。

包公在处理这个案件的时候,他已经是位饱经宦海的老人了,他的内心有矛盾,想归隐,但一看到受害的老百姓,他又决心为黎民申冤。剧本突出了包公与百姓们分忧,坚决与那些权豪斗争的一面,同时又写出他有谋略、风趣,他是靠勇敢和智慧战胜了邪恶势力,而不是靠他的忠心去劝谏皇帝铲除邪恶或者劝说强暴者改邪归正。因此剧中宣扬封建礼教和歌颂皇帝的成分就比较少,这就使得元杂剧中的公案戏有比较高的人民性。

除《陈州粜米》以外,著名的包公戏还有《盆儿鬼》、《合同文字》等。

三、历史剧。我们知道,在我国戏曲史上,历史剧是很多的,元明清三代数以千计的杂剧、传奇中,有一半以上是利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历史剧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剧作家创作历史剧,都是为了借古讽今或以古见今,他们都是立足于现实来对待历史史实的,所选的题材本事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有着某种内在的思想联系,从中阐发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历史题材本身蕴含的思想内涵与作者所需表现的创作意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时,作者就往往是忠实于史实来进行艺术构思。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就是这样的历史剧。作者忠于史实,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和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赵氏孤儿》是以《史记·赵氏世家》为依据,讲的是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权奸屠岸贾陷害忠臣赵盾,杀死了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还要杀害赵朔的遗腹子。赵家的门客程婴冒死相救,并且用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保全赵氏孤儿,骗取了屠岸贾的信任。公孙杵臼、韩厥等文臣武将也相继为保全孤儿而牺牲。当孤儿长大以后,程婴就告诉了实情,最后孤儿报了祖父、父亲两代的大仇。剧本在表现屠岸贾残暴与狡诈的同时,突出了程婴等义土为保存赵孤儿所作的自我牺牲精神。剧本扩大并深化了司马迁写作的意图,歌颂了侠义行为和牺牲精神。屠岸贾为了要抓走赵氏孤儿,假传灵公的命令,把晋国半岁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小孩子一律抓起来杀掉,这时程婴把自己的儿子装扮成赵氏孤儿,他亲眼看见屠岸把他的孩子剁成三段。所以我们说剧本中所歌颂的侠义行为和牺牲精神,不仅仅是誓为“知己者”死,不仅是程婴为了报恩救赵氏孤儿,也是为了救全国的儿童。因此这种行为和精神,就被扩大到为正义而死,为人民而死,这对封建观念有所突破。

《赵氏孤儿》所选择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而剧本创作在元代,时间相距的虽然远,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联系时代背景来看,剧本的意义会唤起当时的广大民众强烈的复仇民族情绪,因而我们说《赵氏孤儿》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这个剧本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戏剧矛盾冲突很尖锐,全剧围绕对赵氏孤儿的态度,展开了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生死斗争,矛盾很集中,写了搜孤、救孤、换孤、献孤、育孤、复仇,戏剧冲突很激烈,大小矛盾错综复杂而不零乱,都集中在一个婴儿的生命上,因而很吸引人。《赵氏孤儿》是最早一个介绍到欧洲的剧本。《赵氏孤儿》是一个比较忠实于历史史实的历史剧。

《汉宫秋》是对历史史实作了较大改动的剧本。《汉宫秋》}是马致远前期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历史剧本。马致远在长期流传的王昭君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做了加工再创作,故事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马致远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把王昭君出塞放在匈奴的武力威胁下来进行,把王昭君改为汉元帝的爱妃,她是为了汉室江山,出塞和番,最后在汉番交界的地方投江而死。这一改,塑造了热爱祖国,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了崇高气节的光辉动人的妇女形象,这是就对王昭君这一形象的改动而言。

2、马致远将毛延寿改成一个叛国的逆贼,把矛头指向了毛延寿和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从而寄寓了历史上对亡国之君的慨叹。马之所以对剧本的大关目作了较大的改动,想象虚构,主要是借王昭君和番的历史躯壳,填进充满血肉的社会现实。他不仅艺术地概括了汉民族多次带有耻辱性的被迫和亲的历史本质事实,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史实——即蒙古贵族军事集团给汉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广大的妇女横遭蹂躏。  《汉宫秋》这样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不是产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而是剧作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这种历史剧往往以现实性、战斗性见长。

《汉宫秋》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第三折描写汉元帝灞桥送走昭君后所唱的两支曲子,就写的非常好。【梅花酒】这支曲子写王昭君起程了,汉元帝还站在那里遥望离去的远影,他面对着辽阔荒凉的原野,心情万分悲凉,他默默地想象着自己独自回转宫廷后的寂寞心情。【收江南】一曲,想象自己以后会怎样的思念王昭君。这两支曲子的语言特点是:

1、语言自然、凝练,文采华美,韵味深长,细致描绘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之情,把汉元帝的复杂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造成了悲壮、高远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作者采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写出汉元帝独自回宫的寂寞情景。【梅花酒】曲牌末尾的六字句,顿成了两个三字句,前后重复“宫墙”、“回廓”、“椒房”、“月黄”、“夜凉”、  “寒螀”、“沙窗”等物、景重复的出现,这急促的节奏,重叠回环的句式,表达了汉元帝捶胸顿足的伤痛,收到了回肠荡气的效果,增强了表现力,富有音乐感。

 白仁甫的《梧桐雨》,也是一出历史传说剧,是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这是末本戏。主要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剧中的唐明皇,既是使国家败乱的罪魁祸首,又是故国的化身。作者对他既有讽刺批评又有赞赏同情,而以赞赏同情为主,这就使得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够鲜明。

以上分析了三出历史剧,都是写历史上的兴亡聚散并抒写作者胸臆的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