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植物”,这是个看起来简单、但细思起来困难的问题;因为无论你如何界定,总能在千变万化的植物中找到例外。常见的一个定义是:有叶绿素和细胞壁、能够进行自养的真核生物。然而植物并非都是自养,有一些类群依靠腐生、全寄生、半寄生或捕虫等方式,营完全或部分的异养型生活。这里分两篇介绍香港的专性或兼性异养型植物。 腐生植物从死亡腐化的生物有机体上吸取营养物质,从而维持生存和繁殖。因为缺乏叶绿素,腐生植物摆脱了单调的绿色,色彩变得丰富起来。又因为腐殖质多的地方,多是阴暗潮湿的林下,腐生植物也便如林中幽灵一般,在见不得光的地方神出鬼没。香港的腐生植物集中在水玉簪科;霉草科和兰科也有少数几种。 5. 三丝水玉杯 Thismia tentaculata 霉草科(Triuridaceae)是以菌根营养的腐生草本。目前香港收录了多枝霉草和大柱霉草两种,不过植物爱好者已在深圳发现了更多的种类。多枝霉草,顾名思义,植株分枝多而纤细。它分布于香港、台湾和日本南部,花期在6-7月份。 杯药草为龙胆科(Gentianaceae)的腐生小草本。《中国植物志》将其定为寄生草本,《Flora of China》已做更正。它的茎直立不分枝、半透明;花单生于茎顶,花瓣四、紫色,花药四、黄色。据说它开花之后,夜晚或雨天会闭合,开、合交替可持续一月左右。植物志记载杯药草分布于我国西南及相邻的锡金地区,香港已有发现,因此实际分布范围应该更广。在香港,杯药草仅见于大帽山,花期在5-7月份。它也不是每一年都出现,本人搜寻数次未果,图片由好友Daniel拍摄。 寄生植物寄生于其他活植物体(寄主)的根、茎、枝干等部位,从寄主身上获取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的养分和水分。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寄生和茎寄生;根据自身是否还能自养,又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全寄生的种类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依靠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生存完全依赖于寄主。香港的全寄生植物,包括根寄生的蛇菰、野菰、寄生鳞叶草,茎寄生的菟丝子等种类。 蛇菰科(Balanophoraceae)植物无正常的根,靠根茎上的吸盘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上。红苳蛇菰雌雄异株,少数同株而异序;花序近球形,形态似蘑菇,因此常被误认成真菌。它的雄花较大,花被裂片和聚药雄蕊各3枚,开花之后花梗伸长;雌花小,密密麻麻贴在一起,花的结构难以用肉眼观察。红苳蛇菰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以及印度、泰国。它在香港相对常见,竹林边、灌丛旁、林缘附近都有见到,因此寄主并不单一。它的花期较长,10-12月份都能见到。 ▲ 植株 ▲ 花序结构 ▲ 幼小的雌株 ▲ 雌花;细微结构难以用肉眼观察 野菰为列当科(Orobanchaceae)的寄生草本,常寄生于芒属(Miscanthus)和蔗属(Saccharum)等禾草类植物的根上。它的花常单生茎端,稍俯垂;花萼一侧裂开至近基部;花冠为不明显的二唇形,顶端5浅裂;花柱柱头膨大,淡黄色,盾状。野菰的分布相当广泛,我国南方地区至东南亚、印度都能见到。花期也不稳定,图片分别拍摄于11月份和4月份。 寄生鳞叶草为远志科(Polygalaceae)的寄生小草本。它的茎有分枝,顶端生一条长长的穗状花序;花微小,密集,淡黄色或微带红色;萼片5,花瓣3。它分布于我国福建、云南、海南,向南延伸至东南亚及印度。香港西贡井栏树村附近的林下,可见到较多的个体。花期在8月份。 菟丝子属因其寄生的生活习性、覆瓦状的花冠、纤细螺卷而又简化的胚,曾被独立为菟丝子科(Cuscutaceae);但多数学者将其理解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营养器官极退化的一个支系。本属植物茎缠绕、细长,借助吸器固着在寄主上;无叶,或退化成小的鳞片。香港记录了四种菟丝子,但本人只见到两种。原野菟丝子是其中常见的种类,它的花冠裂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常外翻。它的寄主极为广泛,不挑食,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等外来入侵植物也在它的菜谱里。 17. 金灯藤 Cuscuta japonica 金灯藤的茎比较粗壮,淡黄色并常带紫红色瘤状斑点;花冠钟状,淡红色或绿白色;在本属植物中容易识别。金灯藤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不过在香港比较难见到。花期似乎也不稳定,植物志记载8月份,在香港拍摄的时间是10月份。 未完待续。。。 |
|
来自: Michael430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