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上午茶 | 哥伦布的计程器

 引水思源 2021-05-07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那里航海业十分发达,他从小向往着在海上航行。小时候,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把东方描写为遍地是黄金和香料的天堂,令他心驰神往。为了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他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后来,他受到P.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P.托斯卡内利影响,深信“地圆说”,于是他就大胆地设想,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

1474年,哥伦布在热那亚船队找到一份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就想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线,并草拟了一份航海计划。2年之后,他移居到西班牙从事航海生涯,先后航行至英国、冰岛和几内亚等地。24岁的他,向国王建议探索西行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寻求财政支持,但未成功。反对者的理由是,既然地球是圆形的,那么几艘破帆船怎么能爬到球的那一边呢?后来,欧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生了所谓的“货币危机”,即作为币材的黄金、白银严重匮乏。许多欧洲人狂热地想到东方去攫取黄金,这给哥伦布的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艰苦游说,1492年这个年轻人的计划终于得到了国王的批准。8月的一天,哥伦布带领着87名水手,驾驶着3艘破旧的帆船,向蔚蓝色的大西洋进发。但谁也不知道在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一直向西航行,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海上的航行生活并不浪漫,相反,显得十分单调而乏味。水连着天,天接着水,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在浩瀚的大海中,人类显得那么单薄、渺小,甚至有些绝望。就这样,哥伦布带领船队一路向西,再向西,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1个月过去了,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有的水手们开始沉不住气,私下议论不知还要航行多少天才能到达陆地。

  

哥伦布明白,之前欧洲人在大西洋里向西航行都宣告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没能坚持到最后。于是,为了减少船员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尽管如此,苦熬了将近2个月之后,还是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在当时已经是人类航海时间的极限。船员满脸胡茬,衣服被汗水、海水浸泡结成板块,因此开始公开抱怨说,哥伦布的远航是一次愚蠢的航行。航行了2个月零6天后,几乎崩溃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策反叛乱。经过激烈的争论,他向船员们提议:再走3天,3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

  

就在第3天晚上,哥伦布惊喜地发现海上漂来一根芦苇,说明附近有陆地。一位水手爬上桅杆,果然看到了前面有隐隐约约的火光。次日拂晓,他们在海上航行了2个月零9天之后,终于登上了久违的陆地。不过,他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1492年10月12日,是划世纪的一天,从此,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哥伦布本人和西班牙君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美洲大陆原本就是地球上一块土地,而哥伦布不过乘船往西走,再往西走,发现了它而已。其实,无论哪个欧洲人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航行都会发现,只是在哥伦布之前,欧洲人在大西洋里向西航行的最长时间是2个月,而哥伦布故意调整计程工具,结果比其他人多航行了9天。哥伦布用事实告诉人们:命运之船在未知迷途中航行时,重要的不是彼岸离我们有多远,而是我们有没有到达彼岸的决心、勇气与智慧。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1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