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节 何复东治疗脾胃病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5-07

用药规律分析《四库全书》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学承上启下,改变了历史上侧重于经验方的局限,开拓了崭新的学术大争鸣局面,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对《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探讨深刻,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一脾胃论学说,擅长从脾胃论病,主张保护元气,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及补土派的先河,其代表作《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等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料,为历代众多名家所继承。何老敬仰李氏学说,注重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形成了自己辨病、辨证、辨状态的“三辨论治”思想,在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疗效显著。现通过方剂计量学研究的方法,探讨何老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思想特点,分析研究何老临证方药特点,探索以科研传承的方式对何老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学术思想进行传承研究。兹将统计分析内容及结论分述如下。

五、统计结果1.本次研究录入何老治疗脾胃病相关处方共计81首,共用药145味,使用频次1239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炒神曲、炒鸡内金、薏苡仁、法半夏、藿香、紫苏梗、桂枝、大腹皮、山楂、黄连、砂仁、厚朴、枳壳、甘草、竹茹、鹿茸、瓜蒌、佩兰、巴戟天、黄芩等,见表5-22。表5-22 用药频次统计 续表 2.何老治疗脾胃病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共32味,占22.10%,使用频次249次,占总频次的20.10%。其次是清热药,用药黄连、黄芩等共16味,使用频次107次;再次是解表药13味,使用136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紫苏梗。而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最多的是法半夏,使用频次达42次,使用频率3.39%。见表5-23。进一步对补虚药进行分析,补虚药中以补阳药使用频次最多,为11味,占34.38%,使用频次119次,占补虚药总频次的47.6%。见表5-24。表5-23 方药功效归类统计 表5-24 补虚药功效归类统计 3.从四气看,使用最多的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寒性药物;就五味看,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物,其次是辛味药物。见表5-25、表5-26。表5-25 方药四气归类统计 表5-26 方药五味归类统计 4.统计何老治疗脾胃病的方药归经情况发现,归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34.28%),其次是肺、大肠经(21.76%),入肝胆经的药物占17.32%,位列第三。见表5-27表5-27 方药归经情况统计

六、结论分析1.临床上脾胃病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通过对何老用药统计分析发现,何老用药以补阳药和清热药为主,性味突出甘、辛、苦、温、寒,归经以脾胃、肝胆、肺大肠为多,体现了《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的观点;以“治病求本”“虚则补之”为治疗原则,何老遵经据典,效李东垣之“内伤脾胃”立论,治疗脾胃病善于运用补虚药,如补气药之甘草、党参、白术、山药、白扁豆等使用频次均在10次以上,此类药物性味以甘温为主,药性平和,作用和缓;又“气不足便是寒”,寒即阳虚,阳虚为动力不足,人体之阳热功能来源于先天之肾,充养于后天之脾,故从两脏去补充。统计数据证实,方中多用甘草、鹿茸、巴戟天,以益气健脾温阳益肾。但对于补虚药,亦非滥用,在临证中,根据病情之不同,随证与苦寒药同用,如清热药之黄连、黄芩的使用,以达甘温补益、苦寒泄热而和其阴阳之目的。脾胃病的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何老则遵《黄帝内经》之旨意而将之具体化,在临床上有意识的使用辛、甘、苦、温、寒之品,尤其重视甘温药物的运用,以“甘味入脾”“苦能燥湿”“辛以润之”,统计归经以脾胃经居多,正合脾喜甘、喜温、喜升、喜燥之特性,培补脾胃以甘温之剂使脾胃气旺,清阳上升,阴火潜藏。脾胃位于中焦,同时与肝、肺密切相关,肝、脾、肺三脏功能失和在脾胃病的发病中极为关键。何老常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在其处方治疗中常以调和肝脾、肝胃为基本法则。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通中焦气机必滞,何老遵东垣之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胃病导致肺气虚弱:一方面脾精不能上滋于肺,即土不生金;另一方面胃虚上乘以灼肺。二者均可引起“肺之脾胃虚”,即脾胃虚肺绝生化的源泉而肺亦虚。因此临床常以宣发气机之法调节中焦气滞之病,如解表药的运用,在补益当中配伍解表药风药,以升发脾胃之阳,尤喜用桂枝、紫苏以辛散温通,此类药物大多归经于肺经。统计可见何老临床比较重视脾胃、肺大肠、肝胆三经的用药。2.治疗偏重消食化滞,祛湿化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主要以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杂居,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平素喜酒肉肥甘、辛辣炙煿之品,久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致脾失健运,易生积滞;且昌吉地区地处北疆,延天山北麓分布,气候较干燥,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风燥,夏季炎热,人们喜贪凉饮冷,这种饮食、居住的生活习惯致使本地区居民易产生食积、湿滞、痰瘀等浊毒之物。何老因地、因人、因时,三因制宜辨证用药,从用药频次统计来看,使用频次前2位的神曲、鸡内金均为消食药;从功效归类统计来看,消食药的使用虽然仅为5味,但使用频次高达142次,占总频率的11.46%,位列使用频次第三。消食药性味甘平,主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和中之功。其代表药神曲甘辛,消食和胃,是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故功善解酒积,因含有多量酵母菌和复合维生素B,故可调整肠道菌群,与西医学目前提出的肠道微生态学一致。鸡内金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山楂酸甘,微温,功善消食化积,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楂所含的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且对胃肠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从功效统计来看,其祛湿药所占比例较高,祛湿药在本次统计中有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祛风湿药等,三者合计使用频次达243次,尤其化湿药,使用频次达157次,占总频次的12.67%,位列使用频率第二,符合“脾喜燥恶湿”之意;其代表药藿香使用频率达42次,近一半的处方使用了藿香,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可化湿、止呕、解暑,既可解内外之湿,又可清炎热感寒暑湿;利水渗湿的代表药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功效渗湿健脾,与同类药茯苓相比,薏苡仁性凉而清热,茯苓性平,故何老喜用薏苡仁,谓现代人喜食膏粱厚味,易内生积滞,久而化热,故常用之;祛风湿药的蚕沙、木瓜在本次统计中也占有比例,蚕沙和木瓜均为祛风寒湿药,能祛风湿,化湿和胃,体现了何老中医药的特异性辨治用药。“脾胃为生痰之源”,久病顽疾均为痰所致,在本次统计中发现,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达109次,其代表药法半夏使用频次达42次,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经典方剂“二陈汤”、“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等与脾胃相关的方剂中均有半夏配伍,是临床最为常用的燥湿化痰和胃的一味中药,在脾胃病的处方中配伍半夏有较好的疗效。3.处方用药寒温并用,补泄兼施以达气机调畅之目的。脾胃病常因中虚气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临证错综复杂,处方用药常需寒温并用,平调寒热,如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何老师其法,在甘温补益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从功效统计发现半夏、黄连的使用频次均在前20位之内,二药均为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半夏辛温,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黄连苦寒泄热,辛温苦寒并用;临证积滞化热、湿郁化热较为常见,又配伍清热药,从功效统计分析补虚药位于第一,清热药位于第二,而清热药类药物药性寒凉,补虚药大多为性温,从四气分析寒温药所占比例接近,提示何老用药寒温并用,从使用频次统计分析发现,黄连使用频次达32次,位于前10位,黄连属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等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可除湿热痞满、湿热泻痢、呕吐吞酸等多种与脾胃相关的临床症状,又可牵制半夏、桂枝辛温药的燥烈之性,达寒热平调,和其阴阳之目的,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对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除宋内氏以外的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从功效、性味统计分析发现,何老处方配伍辛温补益,苦寒泄热,使寒去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气机调畅,病其痊愈。脾胃居于中焦,具有冲和之性,是气机升降的枢纽,通连上下,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与肝肾,肝的升发,肺的肃降,皆赖于脾胃的健运,若升清降浊功能受阻,临床则出现一系列脾胃升降失和之证,如食积、湿阻、痰结、血瘀、热郁等寒热错杂,因此在治疗中强调“调畅气机”,疏解壅塞,消散郁滞。其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条达肝木,二升清降逆。在本次统计中发现,何老用药归经最多是脾胃经,其次是肝胆经,肺与大肠经位居第三。何老承前人要旨,强调调畅气机,五味的药物统计结果辛味位于第二位,辛能散,辛味药大多入肺经。用量较多的是解表药,功效统计结果位于第三位,占总用药数的10.98%,使用频次达136次。补虚药、解表药即东垣先生习用之益气升阳风药,统计结果表明,何老常用参、术、草甘温补气,配伍桂枝、紫苏等辛温风药鼓荡升阳,其治脾胃病,在甘温益气升阳之时不忘辛开,为防温燥伤阴,辛散耗气,在其处方中使用苦寒泄热之药,从统计表可以一窥一二。统计发现何老重视辛、甘、苦、温、寒之性的药物使用,承袭了《黄帝内经》中脾胃病的治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故何老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配伍,积滞内停、气机阻滞喜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统计结果证实,理气药使用频次达121次,占总频次的9.77%,其代表药大腹皮、枳壳使用频次均在20次以上,位于前20位之内。从功效、性味、归经统计发现何老处方总体温补辛开,健脾运脾,苦降清泄解郁热,辛温与苦寒相伍,平衡阴阳,斡旋气机。4.善于合化,喜用甘草,遣方用药体现特异性辨治。“甘酸化阴”“辛甘化阳”思想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药物的气味论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在医圣张仲景的方剂中甘、辛、酸的配伍较为常见,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了“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概念。“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汤”等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合化代表方剂,其共同点是均使用了甘草,或为君,或为臣,或佐使。何老熟读经典,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合化方剂研习颇深,在临床处方配伍中善于合化,喜用甘草,利用药物的协同作用来对机体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而实现阴阳调和之目的。甘草甘平,归脾胃、心肺等经,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近四分之一的处方使用了甘草,有的为君药,有的为佐使药,与辛温药巴戟天、鹿茸配伍,与酸温祛风湿药木瓜配伍,体现了“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思想,与养阴药同用可防滋阴之黏腻,与助阳药同用可防辛散太过,与升陷药同用可防升举逆气之弊,与清热药同用可防苦寒太过伤中,与培肾药同用可调其阴阳。何老在临床用甘草的特点,一为生用,二为量大,一般用量都在30g左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含三萜类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在方剂配伍中少佐鹿茸可起到暖火补土的治疗效果。巴戟天辛甘温,归肾、肝经,补肾助阳,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其含有糖类、黄酮、氨基酸等成分,可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紫苏、桂枝辛温,属解表药,均为发散风寒药,在本次统计中紫苏、桂枝使用频次达42、37次,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桂枝发汗解肌,助阳化气,二者在此使用体现了何老遵李东垣前辈的“升阳益气”之治则,与甘草配伍体现辛甘化阳,辛温补益之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紫苏均含有挥发油,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且可抑制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霍乱弧菌等,紫苏煎剂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方药运用既重视经典,更重视创新发展,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遣方用药。脾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复杂,临证可见中虚、食积、湿郁、气滞、痰瘀等,且重叠交叉,单一证型出现机会很少,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所以何老主张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谨守病机。通过对何老用药的功效、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统计对比,发现何老治疗脾胃病以健脾益气、消食化滞、祛湿化浊为治疗总则,临床辨病、辨证、辨状态相结合,处方配伍寒温并用和其阴阳,辛开苦降调畅气机,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其用药灵活,传统药物辨治与现代中药特异性辨治相结合,标本兼顾,使脾气升,胃气降,气机通,中气旺。(杨宇玲 严兴海 陈豫 陈英 何茁 李涛 吴斌 杜樱洁 何复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