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咖啡馆偶遇家长陪读,我不禁惊呼:这数学要完蛋!

 zhsht16 2021-05-07
Image

前两天,我送珊姐去上合唱课。这次课前后3小时,所以我就到附近找了个咖啡厅点了杯饮品,边喝边看书等她。

过了一会,我后面来了一对母女。小姑娘看上去比珊姐大一点,应该是读一年级。妈妈去点了早餐,女儿拿出了一张卷子开始做作业。

我本来无意去关心别人学习,但是她做的正好是一张数学卷子,一边做妈妈一边给她辅导,母女俩的对话断断续续的从后面飘进我的耳朵里。

Image

才听了没多久,我就发现了问题:这不仅仅是这位小姑娘的问题,很可能是不少同龄小朋友的问题、小学生家长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学数学的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情况?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Image

解题秘诀?

错误的技巧才是崩塌的前奏

试卷上应该是有几道应用题,都是加减法最简单的变体。遇到其中一道题的时候,小姑娘口中念念有词:“知道整体求部分,用加法是吗?妈妈?知道整体求部分,是用加法吗?”

这个题目我没看到,但可以猜出是类似这样的题目:“妈妈买了9个苹果,小明吃了一些,还剩下5个,请问小明吃了几个苹果?

可能是妈妈正好在看手机,小姑娘连续问了几句,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听到这里,我不禁担心起来。我担心的不是她把加减法记错了——如果仅仅是记错了,那经过妈妈和老师的提醒,总是可以纠正过来的。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她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依赖于老师讲解的口诀——知道整体求部分,用减法;知道部分求整体,用加法。

这两句口诀当然是对的,用这样的口诀来教学生的老师,我也不忍心加以指责。但是毫无疑问,依赖这种方法来学习数学的孩子,用不着几年,就会被难度逐步提升的数学知识狠狠击倒。

Image

公式不用背,

数学只是常识的总结归纳

我曾经在文章里强调过很多次,数学是现实世界里数字和图形知识的抽象,它的每一个概念、公式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至少在小学、中学阶段是这样),而理解才是掌握和运用它们的唯一手段。

就拿这类题目来说吧。妈妈买的苹果(9个),小明吃掉的苹果(4个),剩下的苹果(5个),是3个数,这3个数之间构成了一种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所有部分的总和,就好像班里人数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之和一样。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先于数学关系:9=4+5存在的。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我们要通过部分求整体,所以才抽象出“加法”运算;另一些时候,我们要通过整体求部分,所以才又有了“减法”运算。

正常来说,我会让孩子通过整体和部分概念,去加深理解加减法;而这位小姑娘(或者是她的老师)却是通过背诵口诀去生硬地“做题”,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Image

如果连这类最基本的加减常识题目,孩子都没办法理解场景和背后数学概念的关系,那后面漫漫的数学路,有多少的题型、要记多少的口诀?稍微复杂一点、口诀涉及不到的题目,又如何解决呢?

再举一个几何的例子: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要小于第三边。这句话是一个“口诀”似的定理,小学生人人知道,考试也必定会考。但是如果仅仅是用记忆的方式对付这个知识点,不仅容易背错,也容易用错,更重要的是丢掉了几何与代数之间关系的桥梁,让后面更难的知识点如无根之萍。

实际上,这句“口诀”根本用不着记忆,因为它是三角形构造过程中一眼看穿的特性:

Image

当三角形一边不变,另外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不断变短的过程中, 慢慢的两条边“拉不上手”,自然就不可能构成三角形了。这就是定理的来源。

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定理,它才会成为数学大厦里稳固的一块砖,给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基础;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是一句不明所以、只能用在做题上的“口诀”,那肯定距离崩塌不远了。

Image

孩子粗心大意,

温柔母亲也被逼成河东狮吼

这位妈妈放下手机以后,理所当然地没有对女儿提出“知道整体求部分,是用加法吗?”这个问题进行深究,只是简单纠正,就让孩子继续往下做题了。

我继续看我的书,过了一段时间,她们讨论另一道题目的时候,又引起了我的关注。

小姑娘在做一道“看图写算式”的题目,做完了以后,妈妈看了一眼就说:你自己检查检查。小姑娘看了一小会,回答:没有错误。妈妈有点儿生气地说:你自己认真地看,我就是看到了错误才让你检查的。小姑娘只好又看了一会,还是说:不知道。

Image

妈妈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你看这个图,原来有4个气球,都飞走了,算式写出来应该是多少?”小姑娘读出自己的答案:“4-0=4”。妈妈继续按耐着性子说:“原来有4个,全部飞走了,那应该是飞走了几个?”“4个。”“那是4减多少?”“4减4。”“那你是不是错了?”

虽然我看不到卷子,但可以推测是这样的一张图片:

这是我自己画的

妈妈忍不住接着说教起来:“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做完一道题要检查,要检查,你看这么简单的错误,你就是没认真检查出来。”

小姑娘声音里透出不高兴,说道:“我要吃早餐了,我快饿死了。”妈妈说:“不行,我们说好的,做完一道全对的题目才能吃早餐。你继续往下做,这次要注意认真检查,知道了吗?”

从我之前听到这位妈妈的话语来看,她绝不是那种权威式的家长,与女儿的沟通一直都是平等而温柔的。估计是做这张卷子的成绩实在不如人意,我仅仅是听声音,就能感受到那想要咆哮的内心。

Image

数学作业,

认真检查不如聪明检查

但是,这位妈妈关于“认真检查”的要求,是做数学卷子时的正确方法吗?

对于这道题“气球飞走”的题目来说,虽然题目简单,但是从小姑娘的错误里,也很容易理解她当时的想法:气球都飞走了,那自然是0,于是就想当然地把“0”填入了减数里,成了“4-0=4”。

这种错误可以归结为“粗心大意”。但是这种粗心大意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我们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对新的、难的问题,大脑会开足最大马力去搞清楚它,这时候从不懂到懂,一般不会出现粗心大意;但是大脑在重复处理同类问题的时候,运算功率反而往下降,速度往上升,从懂到熟练,最后到了条件反射般快速回答,粗心大意的问题反而出来了。

那我们能不能要求孩子一直都用高度集中的大脑来处理问题呢?这种状态消耗巨大,出于大脑的自我保护,往往做不到。也许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生可以通过调整状态,在2小时里高度聚精会神,认真处理每一个小问题;但是在平时的作业中,这不见得是一个正确的事。

那这种粗心的错误怎么解决呢?避免粗心错误是一个巨大的话题,这里先不展开说,只说说“检查”的事。

这位妈妈要求孩子检查,但是她所说的检查,是每一道题做完以后,再“认真的看一遍”。但是,这是一种好的检查方法吗?如果检查应该比做题更认真,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认真地做题”呢?

仅仅某道题来说,“认真的检查”也许能发现错误,但是在考试里,我们要检查的是每一道题目,如果检查需要的时间接近或者甚至超过做题的时间,那这种检查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平时的作业里也没必要去提倡。

再者,小姑娘犯的错误,是直觉太快导致的结果错误。如果再检查一次,大脑肯定也是用同样的“直觉”来再解答一次,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所以,没有“检查”出错误,并非不认真,而是因为检查和做题沿着同一条道路。

正确的检查,应该是使用与做题完全不同的思路,并且能够以远远少于做题的时间,简单地发现自己有没有做错。

检查的方式很多,在运算里,有“尾数检查”、“奇偶检查”,应用题有“代入检查”等等。它们的特点都是:速度快、能检查大部分错误,但是本身并不能解题。具体方法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对于这种画图题,我建议可以这样检查:只看结果。例如检查的时候,盖住自己的答案(就像所有检查应该做的那样),只问自己一个问题:图中显示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因为最后气球飞走了,所以算式的过程无论是怎样的,答案都应该是0。有了这个结论以后,再看自己的算式:如果答案不是0,说明有错;如果答案是0,检查通过,下一道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一定有不同的好的检查方法。作为家长,只知道老生常谈地说:要认真、要听老师讲、要仔细检查,很快就会被孩子“自动屏蔽”了。

Image

学数学,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最后,这位小姑娘还是顺利的吃上了早餐,她们的话题也顺利从数学转移开,我得以继续看书。但是这时候,我的心里已经难以平静了:

当今的家长,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周末吃个早餐,也要顺便辅导完一张卷子;当今的孩子,也不可谓不用功刻苦,语数外的练习一样不落。但是家长辅导作业,依然是辅导到精神崩溃、心肌梗塞;这其中一定有不少是辅导方法的问题。

看来,给大家提供合适的辅导数学的方法,任重而道远啊。

Image

你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可以给我们留言说哦~

*本文仅分享个人经历,对学习效果不作保证。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