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朔州马邑一半村记

 心雨部落 2021-05-08


寻访朔州马邑一半村记

公元1369年至2021年,时空跨度652年。

在时间流逝了六个半世纪之后,笔者终于寻访到了忻州枣涧贾氏家谱记载的迁移始祖贾善钦的世籍之地:朔州马邑一半村。准确地址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沙塄河乡一半村。

  2021年5月2日上午8点58分,笔者在“枣涧贾氏宗亲交流群”发了几张照片和一段视频配音:大家好,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是朔州市马邑一半村,这是忻州枣涧贾氏祖先贾善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来了!随后,群里宗亲纷纷留言。

“满载家族的虔诚与希望,寻找先祖的足迹与传承,敬祝您有所收获。”喜珍一语道出了笔者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不愧是晋能集团下属企业的教育科长。

“多数人都停留在嘴上,或通过朔州朋友、同学打听,你却能迈出这一步!”耀勇的一番谬赞,无不透露此行的不易和执着信念的使然。确如他所言,目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此前枣涧贾氏有人寻访过马邑一半村。这位建筑设计高级工程师的视角永远与众不同。

“现在一半村是不是属于贾庄乡?现在一半村有没有姓贾的?”俊峰的一番追问,正是笔者寻访马邑一半村将要揭开的谜底。

一、临时动议寻访马邑一半村

寻访朔州市马邑一半村,是早在26年前就萌发过的想法。2018年初,笔者曾与同龄的19世族人贾宝康、贾树永等同学相约前往,因诸多原因一直未能达成夙愿。

5月1日,笔者从太原到达大同市办理琐事,晚9点寻找酒店之际,猛然想起朔州马邑这个地名。于是临时动议:夜宿朔州市城区,次日寻访马邑一半村。遂当即在网上预订了朔州市城区靠近一半村的酒店,深夜11点抵驻朔州酒店。

但求春光好,何妨柳絮扰。5月2日这天,距立夏还有三天。时值春夏之交,天气尚好。一大早,酒店用过早餐,8:15时确定位置导航直达,中途给车加油,上午8:45时左右抵达一半村。

二、寻访马邑一半村的背景

笔者族谱上明确记载:公元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贾善钦携妻离开世籍朔州马邑一畔村迁至忻州枣涧。

  至此,历经20多代,贾氏成为枣涧村最大的旺族。直到652年后的今天,贾氏依然是枣涧村姓氏大户,同时还成为山西境内、忻州周边乃至河北、陕西、内蒙贾氏发源之地。笔者为枣涧村贾氏第21世。也就是说,六个半世纪过去了,始祖贾善钦的故乡马邑一半村,成了祖先和他的后代企及不到的远方。而笔者等一批远离枣涧村故乡的游子,再经数代,何尝不是将故乡枣涧,留给未来子孙后代一个远方呢?

在家谱文字资料中,没有查询到贾善钦后裔寻访过朔州马邑一半村的记录。笔者决计去寻访一次,去那里寻访什么?自己心里没有底数,就是想去看看。

三、始祖贾善钦迁移忻州之因

先讲一下贾善钦为什么要由朔外边塞迁移至人生地不熟的雁门关内忻州呢?这个问题,笔者于前几年查询《忻州志》已经考证:贾善钦离开世籍朔州马邑一半村、迁居忻州枣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朝廷的统一移民政策。民间盛传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在明朝《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官方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而《明太祖实录》中清晰地记录了朔州马邑及马邑周边村庄的移民事件。

洪武,即朱元璋克定中原建立明朝的国号。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后元朝灭亡。但部分元朝兵马在扩廊帖木儿的带领下,经常出没在山西北部长城一带,攫夺山西雁门关以北居民的财产,进攻边塞明朝驻军。加之从北京逃出来的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盘踞在山西北部管涔山周边的静乐、岢岚等地区,四处攻掠,结伙拔寨,直接威胁明朝对中原的统治。

  为了斩草除根,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军队攻之,另一方面撤州县置,广屯军、设卫所,首先将雁门关外“苦寒之地”的马邑及马邑周边大批民众强行内迁至雁门关内,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至今,忻州市忻府区很多村庄的温、米、张、徐等姓氏家谱都有记载。二是在坚壁清野的基础上,明朝汉军与蒙古军队开展血战,将归降和被俘的蒙古人成批量地迁移至南京、河南等内陆,给予汉人待遇而归化。到洪武十年,移民不断延续进行,史称:漠北移民。恰好《忻州志》记载:洪武初年,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诸移民来忻落户。《忻州志》的记载与上述移民相吻合。

  洪武二年,即1369年,贾善钦和众多移民一样,随忻州县令的调遣,携妻别乡,筚路蓝缕,风尘仆仆,颠簸流离,披星戴月,至少徒步三天才到达忻州,然后被分配至忻州西北的那个枣涧村。朝廷还给移民分配了种子、农具等生产用具,用以开垦闲置农田,以此实现移民生产生活自给。

明代初年的朔州马邑,朝廷在此设县,为大同府朔州逐级所辖,至嘉庆元年(1796)再次并入朔州。

四、寻访马邑一半村的梦想

早在20多年前,准确地说是1994年,枣涧贾氏家族由贾子俊牵头,组织成立了“忻州市枣涧贾氏宗族恳亲联谊会暨家谱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向全国各地的族人发出了“续修贾氏(忻州枣涧)家谱告宗亲族人书”,兴起了续修贾氏家谱的大业。到1995年7月,笔者被联谊会吸纳为编辑委员会副主编,直接参与了续修家谱的具体工作。1996年下半年,在忻州市奇村召开的家谱编辑委员会会议上,贾子俊倡议组织成员适时寻访始祖贾善钦的故乡朔州马邑一半村。因年迈等原因,20世84岁的退休教师贾铣(枣涧贾氏迁居奇村人)和21世68岁的贾黄林(枣涧贾氏迁居奇村人)建议组织年轻人适时去寻访。会议提出这个设想,并没有指派谁去。

  笔者作为编辑委员会最年轻的一个成员,心里边暗自领受了这一任务。最终因工作的繁忙、生计的压力、使用交通工具不便等因素,一直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一晃,20多年就过去了。

直至2019年2月9日,正月初六。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枣涧贾氏20世族人贾跃,肩负着集宁市贾氏迁移地始祖(贾善钦第13世族人贾廷光)漂泊口外200多年的寻根心愿、带着现有近500位枣涧贾氏后裔的共同祈愿,寻访到了他们心中永远牵挂的家园---枣涧村。之前,笔者与贾跃已经联系了近5年,比较熟知,遂拜托贾戌全、贾万珍两位族人接待了贾跃一行四人。

离开枣涧村200多年的贾氏后人回访枣涧了,离开马邑一半村的贾氏后人该不该寻访一次马邑一半村呢?事到如今,我才感觉到寻访马邑一半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再不去,我们这一代人也将老去,今天笔者的年龄,几乎与贾子俊当年续修家谱的年龄相当,再不行动真的就老的去不了啦。

在去马邑一半村之前,有族人炳彦在微信“枣涧贾氏宗亲交流群”中曾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太原的族人贾育模路过一半村向路人打听到:一半村大部分都是贾姓人。按照那个年代的交通道路推算,贾育模从宁武去朔州必走的S206大忻线,距一半村是最近的,大概有10公里左右。而笔者去马邑一半村之前就得知,路人给贾育模提供的信息是假的。借这次寻访一半村,有必要澄清和证实一下一半村干部给笔者曾经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五、寻访一半村的过程和见闻

去朔州马邑一半村看什么?能寻访到什么?笔者内心没有答案,也一片茫然。

车子出朔州市城区,驱车沿着朔沙路,过朔州南环高速公路,南行大约15公里左右,一个由香瓜做成的大型标志性建筑物呈现在车的右侧。

  一半村到了!笔者心里正嘀咕。车停在路边,后面跟着一辆面包车也停了下来,下来一个人。笔者下车迎上问:可是志刚兄弟?来人答到:是的。

王志刚,现任一半村村委会干部,黝黑的面庞、结识的身板,一看就是好把式庄稼人。志刚小笔者3岁,两年前彼此加了微信,交流过无数次,见面后过多的客套话几乎免掉了。昨天晚上,笔者就告诉他,要去一半村的消息,他刻意问大概几点到,笔者把大概时间告诉了他。他在村口一直候着我,令笔者十分感动。

  认识王志刚的过程,就是寻访一半村的起点。大约是2018年初,笔者在网络上发帖,开始寻找朔州一半村的人。一年多来,没有人回应。最后在一个优酷播放的歌曲《一半香瓜一片情》的视频镜头里,看到路边卖香瓜的地摊边挂着一个条幅,条幅上留着的卖香瓜的手机号码。

  照着手机号码打过去,接听者是那位卖香瓜的妇女。笔者说明初衷后,这位素不相识的妇女,热情地将笔者介绍给了热心文化事业的村委会干部王志刚,然后笔者被群主志刚拉进了拥有200多位一半村村民微信群。

  一半村地势西高东低,东边就是村委会,村委会隔着文化广场挨着朔沙路,此路一直向南两排杨树一线天,路边设标语:半农半牧半绿荫,一半香瓜飘出村。路东是成片平整的土地;朔沙路向西至少有两条路直通村子,一条路直达村子,一块照壁发出醒目:一半村欢迎您。另外一条路口设牌楼高耸入云媏,再往西走就是居民的房子。村委员会东侧是文化广场,硕大香瓜成为坐标,坐拥在广场中央。在村委员会,笔者和志刚,就之前微信里交流过的话题和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落实。下面是最新情况:

一半村是朔州市进入沙塄河乡的第一个门户村。全村占地5000多亩,其中耕地4200余亩,均为水浇地。全村共有人口1380人,总计391户,人均纯收入将近6000元。土质以半沙化为主,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种植以玉米、香瓜、西瓜以及各式蔬菜为主,尤其以香瓜闻名朔州城区。畜牧业主要是奶牛养殖业,并以此为依托,建有一个奶站以及村南的牧康源生态养殖基地,实现了奶牛的规范化养殖,是远近闻名的自然条件优越村。2020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一半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志刚告诉笔者,一半村从乡政府到朔州城,正好走了一半路程;村庄坐落在半坡之中。故得村名。何尝不是一个半雅半俗文明村。

  寻访一半村,给笔者最大的冲击力,源于一半村的香瓜。一半村的香瓜很出名。有多出名?据说与雁门关外“五花营的羊肉旧广武的蒜,白草口的姑娘不用看”齐名。五六十年代就很有名气。这个村的香瓜和枣涧的香瓜一样,十里飘香,香瓜熟了以后,用指甲抠瓜皮,就可以看到黄红色的瓤口。过去的香瓜个头不大,改革开放以后追求香瓜产量,引进了新品种,个头长大了,白皮香瓜居多,黑绿色的表皮香瓜不见了。一半村之前的优良品种和枣涧村一样失传了,此情此金,何其相似。王志刚介绍,今年一半村将引进新品种,种植香瓜500亩左右,推广大棚种植,确保一年四季有瓜销售。

2018年,王志强、王志刚弟兄联袂摄影摄像,拍摄了朔州民歌《一半香瓜一半情》,由当地有名气的词曲作者和歌唱者共同完成,在朔州当地引起极大反响。一半村香瓜的知名度在当地再次提高。

一半村究竟有没有贾氏人居住?王志刚介绍说:受笔者委托,经过深入走访本村古稀老人得知,民国年间直至1949年解放以来,一半村没有久居过的贾氏人,再往前就无从考究。现在仅有一户贾姓人家,是1980年左右从西边大山里的小村子迁移下来的,与忻州贾氏估计没有关系。

  由此,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652年前,贾善钦是一半村独一户贾氏人家,他老人家迁居忻州枣涧后,就再没有贾氏后人了。一半村是枣涧村贾氏始祖贾善钦世籍之地。假如否定这个逻辑推断,就彻底否定了老祖宗白字黑字的记载。笔者认为,后人不能无原则的认定,这样会犯了天大的错误。如同现在的人们,不知道300年前的枣涧,还有过现在没有人记着的姓氏一样;也如同再过300年,有侯姓后人来枣涧问祖,而未来的枣涧人不知道曾经居住过侯姓人一样。

一半村归来,许多想法浮在脑海中。枣涧贾氏族谱的“一畔村”与现在朔城区的“一半村”!仅仅一字之差。有没有与口误或者笔误有关呢?“畔”,拼音读pan;半,拼音读ban。为什么家谱中记载的是“畔”,而不是“半”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枣涧贾氏修家谱的年代:

第一次修谱。时间在1688年左右。距离贾善钦迁居枣涧大约331年。这300多年来,没有文字记载有人回访过一半村,凭着一代又一代人,至少10代人的口口相传及记忆,怎么可能不出谬误呢?家谱这样记载:族人贾成麒叔伯弟兄合议:“吾贾氏迁居忻州郡300余年,岂无家谱以记祖宗之德,以叙世系之裔矣乎”。贾成麒作文撰稿修成第一个家谱。贾成麒修家谱的依据是贾璋等族人画的家谱容。

第二次修谱。时间大约在1814年左右。距第一次修谱122年。也就是说,从洪武二年至嘉庆19年,是贾善钦迁居枣涧、繁衍后代的第445个年头。家谱记载:“大清嘉庆19年,贾抡魁、贾希元因成麒之谱年代久长,湮旧损缺,想续补更编新谱,把11至13世添增于谱。在甲辰之秋八月,委托并派遣贾瀛、贾全中二人捧家谱到书馆叙述。我家族迁居忻州枣涧居住生息繁衍已到19世,而前谱所传虽至14、15世,且尚未齐全,现在能够增补齐全前者14、15世,那后至18、19世岂不可不相增于后乎?于是就将14、15世以及16、17、18、19世之人名并增于其后”。这就是在嘉庆19年,即1814年,贾抡魁、贾希元把11至13世添增于谱。到甲辰至秋八月(笔者注:甲辰年考证为道光23年)即1844年8月,这两位长者又委托和派遣贾瀛等人,到了一个可以喝茶和说书的地方(称做书馆)做了商量之后,由贾瀛等人将14至19世族人补增于谱。

第三次修谱。1994年贾子俊动议、2004年贾耀成完成续修。道光23年,即1844年8月至2004年12月,历经160年,第三次印刷成目前成册的家谱到2021年,又过去17年,总计177年。

  652年来,历经一次画容,三次续谱,共经过四次抄写和印刷。每一次修谱、每一次易手,每一次誊写都会出现笔误或者异体字的可能。比如:枣涧的“枣”,在家谱中也有写作“棗”的。即使到了现在,枣涧村东新修的照壁上,依然写着“棗”。枣涧的“涧”,现在的家谱上依然印刷着“间”。至于“一半村”的“半”字,会不会后来人“画蛇添足”写作“畔”字呢?因为《马邑县志》和《朔州志》中,没有找到“一畔村”的记载,只有“一半村”。如果你现在在百度查询“朔州马邑一畔村”,呈现出来的文字和地理位置就是现在的“一半村”。

假如上述可能性不存在的话,有没有可能是一半村在洪武二年之后的某个朝代、某个时期、某个年代,因村名繁琐将“一畔村”简化成“一半村”呢?而生活在新时代的一半村人,并不知情此细节曾经出现在一半村100年、200年、300年、甚至更早之前的500年呢?

王志刚善意提醒笔者,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有一个村子叫:一半岭村,当地人读音为“一半里村”。位置在朔州市城区正北,一半村在朔州市城区正南,而马邑在朔州市城区东边,三者距离几乎相等,呈三角之势。笔者通过朔州市公安局、平鲁区公安局、陶村乡派出所了解到,一半岭村也没有贾氏。更何况“一半岭村”这四个字,比家谱上的“一畔村”,无端多了一个“岭”字。笔者相信,贾氏后裔不会记错祖先居住过的村庄名字。假如连村庄名字都记错,会不会记错祖先名字?简直是天下奇谈、无端歧义。所以,一半岭村作为笑谈,不做考证。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插曲。俊峰曾经提及的“贾庄乡”有没有姓贾的?具体情况是:贾庄乡有一个贾庄村,乡政府所在地为贾庄村,该村有3400多人,是附近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我的调查结论是:贾庄村,现在没有一户贾姓人居住。

  去一半村,怀揣着复杂的情愫而往,期待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别一半村,释然着无尽的遐想而去,历史真相与现实的差异。笔者不禁沉思,历史和现实之间总会有许多的谜团,现实和历史之间必然会有许多不符,而历史的足迹绝对会给现实留一丝痕迹和脉络让人思考和抚摸:一半村和一畔村之别,一字之差的背后,留下“是花非花”、“是像非像”的问号。而让笔者开心和认定一半村的最大认知就是:一半村和枣涧村种植香瓜的历史同样悠久,同样的香瓜、同样的味道、同样格外香甜的“灯笼红”。偏偏一半村周边的其他村子和枣涧之外的周边村子都种植香瓜,却产不出同样的香瓜味道。一半村天然的半沙地,有种植香瓜得天独厚的优势;枣涧村借用云中河的沙子铺设在土壤上面,种植香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提前浸泡瓜秧种子、烈日之下打掐枝丫,那些种植“红灯笼”香瓜的工艺如出一辙,这是偶然吗?可以肯定这是祖先贾善钦背井离乡时带了些许香瓜种子,后来在枣涧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遥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枣涧的“灯笼红”香瓜十里飘香,百里名扬,这掬香瓜情结,就是历史留给下的铆合。可惜,30年前枣涧就把香瓜村的美誉给丢了个精光。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还会去哪里?这个问题,是历史赋予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值得思考的主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故土,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心灵安慰,一种乡愁味道。基于这个道理,古人告诉后人:“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古人又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其意为,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枣涧贾氏家谱之用,古义大端如“定世系、辩昭穆”,其次如“数典念祖、报本追远”。现实意义则如“巩固家族团结、扩大家族活动、维系家族秩序、彰显家族功绩”。唯此,我们怀揣寻根留本、清缘备查、血肉联情、承前启后、敬宗收族的初心,本着尊重原谱、拾遗补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原则,集先辈之智慧,凭全族之力量,开启编辑电子版家谱之步伐,借家谱凝聚家族人心,使族人形成一股向心力,处于同一价值之下。这就是笔者追寻马邑的缘由。

  可喜的是,枣涧所有贾氏后裔,同为一个祖先繁衍,同涌一腔热血传延,同饮一掬乡水滋生,同踩一片故土长大,同吃一方米粮成人。如今,部分贾氏宗亲依然固守着那一片热土,还有部分宗亲已经远离故土谋生。若干年后,或者几百年后,会不会有走出枣涧的后辈贾氏族人回访枣涧,寻找枣涧贾氏的历史痕迹呢?

  如同笔者这次寻访朔州马邑一半村。天涯虽远、心性相连;海角虽遥、血脉连亲。哪怕是海之角、天尽头,枣涧贾氏宗亲愿意去寻找哪个聚集力量、让我们倾心努力,让我们为之奋斗,让我们永远铭心刻骨的---根。

  



乡魂、乡愁、乡亲。哪怕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也应该怀揣不灭的精神,去寻根、去圆梦、去拥抱!

                      2021年5月7日于太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