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向两会提交《保障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合法权利,加快落实各类就业政策》的议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摸排各类招聘信息,规范招聘门槛的设置,从体制内的单位开始,彻底消除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该提案使“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范围。 只因毕业证上“非全日制”四个字,不少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人因此无缘教师工作岗位,还有些地方不愿意将他们纳入奖励与优惠政策覆盖的范围……近期,全国多地被曝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落户等人才待遇享受上被区别对待。基于此,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被推向舆论风口。近期“非全”研究生全网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舆论将目光聚焦“学历偏见”“唯文凭论”等现实问题。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讨论热度高涨 ![]() 近3个月“非全日制研究生”全网声量走势图 近三个月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话题全网传播数据为171242,主要发声地为“两微一端”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出现多个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热门话题,如话题#南京非全研究生申请租房补贴被驳回#,阅读量8108.4万,讨论量7996,#建议平等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阅读量7846.1万,讨论量4518,舆情热度不减。 分析微博热门话题可知,关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区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相关话题中,大多是对“应聘”“就业”“租房”“限制条件”“落户”等人才待遇问题的讨论及对消除就业歧视的力挺。作为非全改革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非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热议并不奇怪。可是,当舆论潮水退去,成千上万名“非全”学子何去何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又将走向何处? 表1 近3个月“非全日制研究生”微博热门话题top10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分界,是否该成为审视个人能力的标准?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尴尬处境,不少网民提出质疑。 通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话题传播情况分析,发现“平等对待”的舆论呼声较高,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公平对待”“差别对待”,放大着两者在人才引进、就业待遇等方面的现实矛盾,“平等对待”“消除学历偏见”成为部分网民的积极诉求。 二、诞生:“非全”起于“在职” 起于“在职”,却不同于“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带着神秘色彩。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非全”概念逐渐显露。1983、1985至1997年,国家陆续发布文件,启动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相关工作。当时设立“非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在职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需求,“非全”招录对象分为同等学力、在职人员两类群体,被习惯性统称为“在职研究生”。直到2016年,“在职研究生”一词成为历史,非全研究生诞生。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图2 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考统一试卷、录取标准;同全日制一样,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一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2017年“非全”首次报名,新政策激发广大考生报考热情。 三、遇冷:八成非全毕业生就业遭歧视 事实证明,“非全”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在职考生“难考上”,应届生报考“意愿低”,招生计划“完不成”成为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工作的普遍现象,非全“试水”遇冷。 面对非全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困境,大部分高校采取校内外调剂的方法解决问题。大量全日制应届考生调剂“非全”,被夹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间,处境尴尬。他们学的是“非全”,就业时却和全日制同时竞争。再加上“非全”改革时间较短,社会对其认知还保有惯性歧视。 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因为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歧视。 ![]()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通过一项面向招生单位的调查发现,52%的招生单位认为全日制的培养质量比非全日制更高,33%认为全日制的培养质量比非全日制高,但不明显,10%认为两者培养质量基本一致,5%认为非全日制培养质量比全日制高。这也说明,有近半数招生单位认为两类研究生质量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异,也不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非全”研究生被歧视的最大原因是非全日制质量不如全日制。不少用人单位还在用2017年合并前的非全日制的“制度尺子”量今天招考合并后的非全日制的现象。他们并不完全了解,“非全”不同于“在职”。 四、尴尬:“一刀切”思维偏见客观存在 分析词频图发现,“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热度最高,说明网民对这两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十分关注,“调剂”“志愿”等词也成为热门词汇,反映了“考研热潮”中,大量全日制应届考生选择调剂“非全”的现象。在大型招聘考试中,不少“非全”研究生在资格审查、岗位要求方面遭遇“隐形门槛”,使得“事业单位”“资格”“岗位”等热词频出。 尽管教育部频频出台相关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但实际落实中,仍有个别地方部门、用人单位难摆脱对“非全”的思维偏见,认为“非全”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住宿安排、课程设定等方面均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区别,“非全”含金量不够高,学历水分大,甚至不认可“非全”学历。 图3 “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热词图 目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有同等法律地位及相同效力,况且也不能以一纸学历证书,作为衡量人才所具备能力的标准。对“非全”研究生“一刀切”,过于偏激。如何消除偏见,改变“非全”研究生的尴尬现状,引人深思。 五、未来:综合施策 打破“隐形门槛” 为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教育部已下发多条相关政策。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但因为执行时间较短,社会对“非全”研究生的认知仍有所偏差,除了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介绍招生改革后的情况,扭转对“非全”研究生的刻板印象。要让“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平起平坐,还应加强社会监督、政策执行,转变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另外,高校作为培养单位,也要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贯彻新形势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