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文化”破局金字塔组织?

 人力资源方法论 2021-05-08
当“流程再造”与“KPI管理”鏖战不下之时,企业家们敏锐的感觉到:“管理既然是柔性的,混沌的,说不清楚的,那为什么不管理人心呢?”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研究风起云涌:
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提出企业文化概念
特雷斯·E.迪尔, 阿伦·A.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成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汤姆·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管理公司案例》》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成为美国企业文化管理的圣经!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金科玉律”!
企业家们开始沸腾了,仿佛光明之路就在前方: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建设,领导力建设…..,希望能改造员工的心智,让大家变成认同企业价值并自我约束的“钢铁战士”!
现实情况再次跟理论界开了一个玩笑,why?
企业文化是否有用,取决于两点:
1、了解员工需要什么
2、用一种塑造文化的方式让员工的追求与企业的追求一致!
现实中,知易行难!
很多企业家喜欢假设人性,秉持Y理论想象着员工的需求(注: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他们认为金钱只是员工追逐的部分,而且这种激励模式的效果是衰减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一切还得靠文化!于是纷纷帮助员工寻找“人生的意义”:
各种团结,务实,拼搏,奉献等口号挂上墙
请各种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文化…..
不知有否想过:文化是因还是果?
其实,很多企业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大多数宣扬的企业文化标杆都是倒果为因,因为成功了,所以他们的企业文化被认为是工具方法!
首要的问题是:先有机制再有文化?还是先有文化再有机制?
如果是先有机制,那么管理的胜负手就是如何形成合理的机制(主要是激励机制)
如果是先有文化,那么企业家们就应该先去当“GOD”
先说文化能否形成机制?企业家希望企业有一种文化,能够让员工忘情地投入,但没有机制而依赖文化根本没用!
再说机制能否形成文化?很多公司开始时,并未有多高大上的企业文化。员工是通过观察公司机制导向:给谁发钱,给谁扣钱,赶走谁,留下谁等,慢慢形成的一种组织共识,这就是企业文化!华为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等不是凭空喊出来的,而是公司在长期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而后被提炼出来的!
具体如何形成的呢?
Step1:创始人带领创业团队把企业做起来,他们的价值观,行为规则与知识储备成为了企业文化的胚胎,奠定了企业文化的基调;
Step2:他们通过自己的标准选人,决定谁走谁留,谁升谁降….,企业文化犹如孩子,开始长大,员工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STEP3:他们会形成一些组织规则的共识,大部分员工的行为特征被调校的同一个频道
Step4:在行动过程中,沉淀为制度、方法、知识。
要想脱离管理系统的重构来谈文化塑造,本来就是天方夜谭,老板定义不出文化,你可以把文化挂到墙上,但没办法把文化放到员工心里。
因此,文化是结果,而非工具!
因此,仅基于某个理论模型假设作为出发点设计激励是非常危险的!
员工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是金钱?是创业热情?
泰勒认为员工是经济人,于是企业设计了相对苛刻的考核体系
梅奥认为员工是社会人,企业又开始出现了更加亲和的环境
马斯洛认为员工的需求有多个层次,于是我们将组织设计得更加复杂。
很多企业在这些理论中不断摇摆,但这些理论都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企业家永远在想象员工需要什么,而不是创造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意义。
 那也许有人会质疑道:难道企业文化管理没有用吗?
当然有用!
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在于打“助攻”,而非“打主攻”。没有机制设计托底,越是宏大的企业文化口号越会被认为是虚伪。当有了机制设计,企业文化就可以发挥如下三个作用:
1、营造氛围,为机制的认同赢得空间
2、强化认同,为机制的渗透放大威力
3、弥补漏洞,为机制迭代注入改良基因
我们要正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一无是处。企业文化管理这是好的药引与助攻,要破解金字塔组织的难题,还得另找出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