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尚雅轩 2021-05-09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wò)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chí)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B.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shì)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guī)裂的形象……

C. 还在襁(qiáng)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kuì)。

D. 融雪处裸露(lòu)出大山黧(lí)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正确;B.龟——jūn;C.襁——qiǎng;D.露——lù;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C. 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D.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漫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详解】D.有误。“轻歌漫舞”改为“轻歌曼舞”。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炮群分崩离析,在三十门大炮中,十门大炮已无法使用。船壳板上的裂缝越来越多,船开始进水了。

B. 虽然他的穿戴随便,不修边幅,但在学习上却是一丝不苟。

C. 他刚刚一直没听老师讲课,老师点到他回答问题时,他尴尬地站了起来,有些不知所措。

D.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泰安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详解】A.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B.不修边幅: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使用正确;

C.不知所措: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使用正确;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

故选A。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B.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步伐。

D.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详解】A.成分残缺,在“名著”后加“的习惯”;

B.语序不当,“继承”与“发扬”调换顺序;

D.成分残缺,去掉“随着”或“使”;

故选C。

5.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宾逊漂流记》极其自然地应归于西方文化中的伟大神话一类,归于《浮士德》《唐璜》和《堂吉诃德》一类,而不是归类于其他小说。

B.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C. 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D.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详解】D.有误。“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中的顿号使用有误,应改为逗号。即“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故选D。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 《马说》作者是韩愈,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 《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此篇文章。

D.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详解】B.有误。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不是北宋。故选B。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壶口瀑布》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 ;挟而不服, ;不平则呼, ;死地必生,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7. 末段四处划横线上应填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柔中有刚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B.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柔中有刚 勇往直前

C. 柔中有刚 勇往直前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D.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 柔中有刚

8.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几段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B. 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C. 第二段写河水在龙漕里的特点——凝重、哀愁、如泣如诉、不堪一击。

D. 第三段首句“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9. 下列对文段的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景细腻,用词准确、生动。

B. 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C.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D. 选文采用以小见大、实虚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大水由低到高,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

10. 下列对选文语言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B. “河水从五百米宽

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C.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语言颇有气势,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怨、愁”各种情感。

D. 结尾一段运用长句、整句,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答案】7. A 8. C 9. D 10.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选择词语。选词时要分析前后语言环境,第一空结合“博大宽厚”的意思可知,与之相对的是“柔中有刚”,写黄河的性格特点;第二空结合“挟而不服”的句式分析,选择“压而不弯”;第三空结合“不平则呼”的词语结构和意思,选择“遇强则抗”;第四空结合“死地必生”的意思,选择“勇往直前”。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段黄河水在壶口的凝重、猛烈的壮美景象,“哀愁、如泣如诉、不堪一击”理解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赏析。根据选文第②段“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可知,D选项“描写了大水由低到高”赏析有误,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需要理解并分析文句运用的修辞、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句式特点等。由结尾一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可知,结尾一段运用了短句、整句。故选D。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1. 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 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 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 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12. 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拱桥宏伟的气势,读之如在目前。

B.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船上人的动作。

C. “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D. 全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结合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摹,使读者不但不感到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13. 下列对文章的语言、顺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概括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并简要评价,自然引起下文。

B.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顺序进行说明,层次井然。

C. 能够体现说明顺序的短语或词语是“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画面渐进、画卷再展、桥上、画的前头”等。

D. 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这样介绍条理清楚,能够清晰全面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宛若图画就在眼前。

【答案】11. B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B.错误。文中说“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故选B。

【12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D.错误。分类别是指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本文主体部分对《清明上河图》按画面展开的顺序进行说明,各部分是画面的有机构成,没有属性不同,没有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选D。

【13题详解】

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与顺序。B.错误。本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故选B。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4. 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鲦鱼出游/从容

C.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D. 子/之不知/鱼之乐

15. 选出对“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翻译正确的一项( )

A. 你既然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知道它是在濠水上啊。

B. 你既然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问我,我知道它在濠水之上。

C.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D.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来问我,我知道它是在濠水上啊。

16. 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B. 惠施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庄周则否定了惠施的说法,最终惠施的论辩获胜。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足以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C.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 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答案】14. D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A.有误,应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有误,应为:鲦鱼/出游从容;

C.有误,应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故选D。

【15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既”的意思是“已经”,“濠上”意思是“濠水上的桥上”,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B.有误,应为: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最终庄周的论辩获胜。故选B。

选自《庄子》 作者:庄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五、国学经典诵读(6分,每小题3分)

17.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B.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C.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D. 夜来幽梦忽还乡,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有误。“尘满面,鬓如霜”改为“小轩窗,正梳妆”。故选D。

18. 下列古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悌(也作“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五则)

B.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C.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愚者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D.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也作“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有误。正确为: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文】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故选C。

六、名著阅读(6分,每小题3分)

19. 关于《傅雷家书》,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而又难免生溺爱之情:“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客观来讲,这是教育子女所不足取的。

B.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C. 这些家信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D.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可见傅雷自我解剖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又难免生溺爱之情”“这是教育子女所不足取的”表述有误,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浓浓的亲情,这是父亲爱子情深的自然流露,傅雷是在真诚坦然地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不舍。故选A。

20. 关于《水浒传》,下列表述错误

一项是( )

A.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

B.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其事迹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快活林”等。

C.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东京人氏,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D. 李逵,小说《水浒传》中主要人物,梁山108将之一。肤色黝黑,性格暴烈,心粗胆大,绰号“黑旋风”。惯使一双板斧。梁山受招安后,随军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

【详解】B.有误,“大闹快活林”与鲁智深无关,是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故选B。

第Ⅱ卷(表述题 共90分)

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3分)

21. 原文填空

① __________________,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贺敬之《回延安》)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蒹葭》)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北冥有鱼》)

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

⑥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1).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2). 悄怆幽邃 (3). 白露未晞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子宁不嗣音 (6). 心忧炭贱愿天寒 (7). 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

【分析】

【详解】“蓝”“幽邃”“晞”“抟”“嗣”“碾”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2. 请从下列词语“袅袅 沉静 声音 疑心 天籁” 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不超过40字)

【答案】示例:只要这袅袅的声音一响起,我的心如湖面马上沉静下来,这是人间最美的天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择词造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选取较熟悉的词,确定一个中心,根据具体要求,展开联想作答,使用比喻的修辞,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此题作答,选词是关键,主要是选取一些有创作灵感的,然后通过合理联想组织句子即可。示例:我喜欢听雪花落地后的沉静,听午夜吟唱的夜莺,听时间褶皱容颜的悲鸣,犹如天籁之音,余音袅袅。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_______23_______、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更甚至,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苍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_______24_______,奄奄一息……

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永恒,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于是,美丽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丽而永恒。这是一个连上帝也祈求的统一。

23. 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24. 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段话。(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 百折不回 千疮百孔(或遍体鳞伤)

24. 示例:永远热爱生命,不要放弃对真善的渴望,乐观向善。哪怕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回报以歌。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句子补写词语的能力。根据要求,补写的词语应为成语或四字短语。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分析,第一处填写的应该是“美丽的生命”的特质,结合喻体“一条清澈的小溪”“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的特点,以及给出的“乐观坚强”的本性来分析,可以填写的词语有“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等。第二处填写的应该是“美丽的生命”“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摧毁的状态,可以填写“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千疮百孔”等词语。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仔细阅读这段话,提炼核心内容可知,“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据此分析,可以从“执着追求”“乐观生活”“不屈不挠”“热爱生命”等角度来谈阅读感悟,注意字数的要求。

八、(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损,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25. 解释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

(1)若君自贤( )

(2)寻亦诛死( )

(3)无为后所嗤( )

(4)以匹夫比之( )

2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2)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

27. 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25. (1). (1)以为贤明 (2). (2)不久 (3). (3)后人 (4). (4)普通老百姓

26. (1)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去纠正君主的过失,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2)我又听说夏桀、商纣两个帝王,拿普通老百姓和他们相比,老百姓都会感到羞耻。

27. 示例: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与运用。

(1)若君自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自己认为贤能。“贤”本身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认为贤能”。“贤”是形容词,虽然自己可以做谓语,但是和下文联系“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即“臣子不纠正君主的错误,想要不危险灭亡,不能得到”,可知“若君自贤”非是赞美,而是否定,所以“贤”应翻译为“认为贤能”。

(2)寻亦诛死,这句话意思是:不久也被诛杀死了。“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有“不久”“沿着”等意思,今义是指“寻找”。

(3)无为后所嗤,这句话意思是:不要被后世的人所嗤笑啊。“后”指后人。

(4)以匹夫比之,这句话意思是:用普通百姓的身份看待他们。“匹夫”是一词多义,一方面指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另一方面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本题要求翻译后的句子:完整、流畅、准确。

(1)句重点是:若,如果。贤,认为贤能。匡正,纠正错误。先把握这几个词的解释,保证其翻译准确清晰。

(2)句子里的重点是:以,凭。比,想比。以为,认为。把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明确了之后,按照文言文翻译的口诀,完成句子初步翻译,之后可以稍稍丰富语句,但是不可过多。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审题,抓关键词:“哪些”“治国理政”“自己的话”。其次,回归文本,把唐太宗的话进行归纳概括。抓住原文中的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语言。1)君主要能虚心纳谏,臣子直言进谏: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2)君臣要以史为鉴:“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施行仁政: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4)要爱护百姓: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谏良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能够和谐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去纠正君主的过失,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 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残暴淫虐,大臣们不敢进言,最终因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导致亡国,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件事刚过去不久,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开始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周朝只做符合善的事情,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喜欢用用刑罚来处理政事,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的人能够福禄绵长,作恶的人很快就会自取灭亡吗?我又听说夏桀、商纣两个帝王,拿普通老百姓和他们相比,老百姓都会感到羞耻;颜回、闵损都是普通百姓,把他们与帝王相比,帝王都以此为荣。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我时常拿这类事情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总怕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被人耻笑。”

九、(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 然后完成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28. 文中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9.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0.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31.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的理解。

【答案】28. 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29. ①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②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30.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

B“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31. ①“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②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讪然”是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在文中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用。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段描绘了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点明文章的中心,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1)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采用了比喻修辞,指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2)可以从用词角度赏析。如词类活用,“灿亮”,是形容词,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来理解,“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结合“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分析,“消失”指的是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的怀念和对其逐渐消失的忧思。

九、作文(50分)

3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友善是一轮红日,消融彼此冰封的内心;友善是一杯清茶,冲走淡淡的愁绪;友善是一阵春雨,滋润干涸的大地;友善是东方鱼肚白打碎黑暗的一缕阳光,照耀万物……友善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要求:(1)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5)有真情实感。(6)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参考例文

友善

友善,如一泓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友善,如一曲赞歌,唱出了无尽的美好;友善,如一幅画卷,绘出了五彩的生活。

那次的友善是老师给我的。

“二十八天,二十七天,二十六天……”我一遍遍细数着毕业前的那些日子,抬头看看日历上的那一条条的杠,时间一点点走过,我快毕业了。

一天,本该到教室里读书的我们,竟闹哄哄的,似乎预示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楼道里“叮咚……叮咚……”,那声音由远而近,蓦地,窗边出现那神秘的侧影,弓着腰,左肩耸得高高的,老花眼镜在微微的晨光中,伴着和煦的冉光,映出淡白色的光。他低垂着脑袋,右手掖着,似乎在无力地颤抖着。有那么一丝熟悉的亲和力,让我想起那因车祸而没能教完他人生中最后一届学生的丁老师。听说他的腿受伤了,为此,调来了我们现任的语文老师。望着他的侧影,我似乎又回到那一个个伴着微笑嬉戏打闹的日子……

当他迈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室里的嬉闹声戛然而止,一切尽在不言中。宛若青松一般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正是我们日夜思念的丁老师。他苍劲的头发不知白了多少,他总是带着微笑的脸庞有多了些许坚定、顽强。当他拄着拐杖,依然带着他标志性的笑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的视线模糊了,脑海中往日上课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他总是自信满满的说:“上课就像开飞机一样,不能有丝毫懈怠,坐得稳,听得入神,否则就会出故障……”想到这里,这位慈祥的老人笑着说“同学们,抓紧最后的日子,给你们这六年的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吧。我会陪着你们……虽然我拄着拐杖,但我依然坚强!”当他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环顾这个教室,哽咽着说完这段话时,我们几个门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上前去拥住了他。就像浩瀚微妙的星空中,小星星依偎着最美的月亮一样。我们对他的敬爱,充斥着每一丝空气。我看到他的眼泪在眼眶中盘旋,那一颗柔软却又坚强的心啊。友善就定格在那一刻。泪水与欢笑的交织中,我们也学会了坚强。

那时,是他的友善,陪伴我们走过了那段时光,至今我仍记得他的笑,他的话,他的好。那些美好,就像这窗外的阳光一样,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

友善,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话题作文。“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可以从材料提示中选择一个角度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针对一种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叙好、论透。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一轮红日,消融彼此冰封的内心”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与同学闹过矛盾。有了,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根据“友善是一杯清茶,冲走淡淡的愁绪”分析,想一想有没有心情低落的时候,这时候谁给你了帮助,让你变的阳光。如果不想这样写,再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吗?你有过友善的举动吗?这些都是可以写作的。文体上可叙可议,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