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章丘古官道

 扬眉剑客 2021-05-09
闲说章丘古官道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人远行每多羁旅之思,设想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置身千里之外,关山间隔,征途修阻,长路漫漫,归乡无期,羁旅之孤寂,绵绵之乡愁,绕心萦怀,靡计可释。不像现在,乘坐动车远游,几千里路程,朝发夕至。即便逗留,亦忙忙碌碌,百虑交心,哪有闲工夫抒发乡愁?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最迅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供马和车奔驰的道路叫做驿道,驿道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每隔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小憩。官办的驿道每隔若干里设铺(堡)或驿站。驿站犹今之汽车站兼邮电所,是专供传递官府文书的驿卒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据说有的铺堡还设有烽火墩,以传递警报,若设烽火墩则必与军事有关。是不是凡是铺堡皆设烽火墩?则不得而知。明清时代的驿站站长叫驿丞,级别很低,曰不入流。

秦代的官道谓之“驰道”,犹今之“国道”或“高速公路”。秦代以前的国道叫周道,所谓周道就是又平又直的大道。《诗经》中有一篇谭国大夫所作的诗篇叫《大东》,诗云:“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坻,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然出涕。大东小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诗中谭国大夫眼中的“周道”或“周行”就是章丘在西周年代的官道,是章丘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官道。这条官道由西周的东都洛邑,辗转进入今山东地区,经今龙山街道境内的谭国都城,迤逦东行,直达齐国都城营丘。

时光荏苒,百代飞逝,西周时的官道早已旧迹难寻。即使二百多年前的清代官道,又有几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康熙年间,淄川蒲松龄骑着驴或乘着马车赴省府赶考,其间必路经章丘,那么蒲氏所经的章丘官道又路经那些村镇呢?恐怕也只能推测而已,不会有完整的答案。

偶翻康熙版、乾隆版《章丘县志》,见有章丘县疆域图各一幅,图中山水、村镇、道路等,皆择要标注,所标地名于今相比较,大同而小异,然绘图比例严重失调,不能以地图目之,犹示意图也。即使如此,然犹有可观者。观此图,约略可知清代章丘官道之行经。

闲说章丘古官道

清代的章丘官道以县治为交通枢纽,大致可分八条道路:

一、由县城至历城:南关→演武场铺→沙埠庄→温家庄→李八庄→辛店→平陵城→历城界

二、由县城至历城:南关→演武场铺→沟头庄铺→二十里铺→辛店→平陵城→历城界

三、由县城至淄川:东关→平家庄→七郎院→相公庄→博平→普集→淄川界

四、由县城至邹平:东关→山头店→韩家庄铺→炭张铺→邹平界

五、由县城至齐东:北关→口淯头→刁家庄→柳塘口铺→辛家寨→齐东界

六、由县城至齐东:西关→大高庄→回军镇→旧军镇铺→淯口镇→齐东界

七、由县城至莱芜:南关→孙官庄→姚庄→步村→三队坂→大寨→莱芜界

八、由县城至济阳:西关→高家庄→大清崖→水寨→张家林→临济→济阳界

闲说章丘古官道

编者按:演武场不知演变为何村?沟头庄今不知何名?推测应在今之枣园街道北部万辛庄附近。平家庄即今绣惠镇三星村。口淯头在今口沫桥附近。刁家庄即今刁镇。回军镇即今回村。孙官庄即今之枣园街道明山村。姚庄即今之圣井街道东、西姚庄。步村即今之埠村。三队坂,又名三坠返,即今之文祖镇三德范村。大清崖即今之绣惠镇大沟崖村,道光以后始称大沟崖。另:淯口镇即今水寨镇之淯口村,“淯”字应为“氵”和“盲”拼写,读作“门”,字库中无此字,故以“淯”代之,现在有些人干脆写作“门口村”。

图中明水镇未绘官道所经。当年蒲松龄进省城赶考,总不会由普集直奔章丘城,再由章丘城作西南行,经平陵城入历城界吧!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绕几十里的大弯,不也太傻帽了吗?井窥斋推测:在淄川到章丘的官道上,池子头应该是一个分岔口,北行经官道店、博平、相公庄,至县城;西行经王白庄村北,穿明水、眼名堂(今塘子村),再西行经孙官庄(今明山村)、后枣园、城角头进入历城界。蒲氏赴济,应该自池子头西行,径直入历城界,不会绕道于章丘城。有人考证:王白庄村北马棚山下有千家店,千家店为古代驿站之所在。然图中所绘章丘驿站凡七处,自西南至东北有:二十里铺、沟头庄铺、演武场铺、韩家庄铺、炭张铺、柳塘口铺、旧军镇铺,而独不见千家店铺之标注。难道当年所经明水的东西道路,其规格较低没有达到官道的标准?这条道路尽管名不见县志,但确是贯穿章丘东西的要道,迭经演变,遂成为今之102省道。1904年所建的胶济铁路大率与省道平行,并位于省道南侧。清代龙山镇和平陵城皆属历城县,过了城角头就进入历城界。由龙山镇西行五里有五里堂庄,再五里有十里铺,十里铺就是古官道上驿站。

清代横贯章丘的官道为西南东北走向,即由历城地界的平陵城东北行,穿章丘城继续东北行,过了炭张铺不远,就进入邹平地界。现在章丘境内济青高速公路也是西南东北走向,西南由平陵城西北十几里的傅家村附近入境,东北也是在炭张铺以东出境,与古官道相比较,西部北移十几里。

清代的章莱官道不经过明水,以县治为出发点,出南关,沿爪漏河(今曰西巴漏河)水右西南行,达孙官庄(今之明山村);继续沿爪漏河水右东南行至柳林寨(今大站村),西南行达姚庄;过爪漏河,达步村(今之埠村);西南行至文祖;南行至三队坂(今三德范村);南行至大寨(今南大寨村);南行过齐长城,达莱芜境。章莱官道应以锦阳关为分界点。

昔年之枣园镇在大站村之西北、明山村之东南,处东西、南北官道之要冲,枣园寺火车站位于其正南,因交通便捷,人烟辐辏,店铺集聚,乃渐成村镇。明代的大寺因枣林而得名,清末的火车站因大寺而得名,民初的枣园镇因火车站而得名。坐火车出门在当时非常时尚,章丘、齐东、青城、邹平一带人士若换乘火车赴济,多汇集枣园寺火车站,枣园遂成为清末民初章丘县最大的交通枢纽。

据《章丘乡土志》记载:有一官道在邑之东南,自普集东南行十里,至青野;再南行八里,至石门;再南行二十里,至三台;再南行过齐长城,达淄川界(今属莱芜茶业口镇)。有另一官道通邑之西南,自县治南关东南行十里,至史家;西南行十里,至孙官庄;再西南行十五里,至刘家庄;再西南行十五里,达孙村;再西南行十二里,达小龙堂;再西北行十八里,达邢村,再西行至历城界。以此可见今历城区孙村镇、彩石镇一带在清代属章丘。

闲说章丘古官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