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时期的象棋大变革是怎样的?

 夕阳红10 2021-05-09
   1个回答 - 回答时间: 2020年1月2日


据民间传说,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非常爱好象棋,在他当大宋皇帝之前,他曾在全国各地游览。有一天,他走到华山地界,听说山上有一位名叫陈抟的象棋高手,自信自己的象棋技术不低于人,就上山和陈抟对弈。

陈抟看赵匡胤有九五之尊的面相,预知他将要做皇帝,就想和他开个玩笑。陈抟故意把自己的棋形成一个看似必败的局面。笑着对赵匡胤说:“我可以反败为胜!不知阁下能否相信?”

赵匡胤看到自己这么好的棋局,绝不相信自己会输,便笑道:“这怎么可能?”

陈抟一心要和他打赌,并笑着说:“如果这盘棋我取胜了,你将来得到天下后就要把华山输给我,怎么样?”

赵匡胤既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当皇帝,更不相信自己这盘赢定的棋局会输掉,就一口答应下来了。没想到走了几步之后,尽管赵匡胤拥有众多棋子,竟然挡不住陈抟一只单马的猛烈进攻。

赵匡胤输得目瞪口呆,对陈抟高超的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赵匡胤只得无奈认罚,当场写了输掉华山的文契。

后来,赵匡胤当上了大宋开国皇帝,陈抟就带着文契去见他。赵匡胤以礼相待,不负前约,并按照陈抟的意愿,传旨对华山道士和庶民一律免征赋税。

这个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华山落雁峰下,还留有人们建造的“下棋亭”遗迹,这种以下象棋来赢取一座名山的故事,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喜欢象棋,龙子龙孙们自然也受其影响,所以两宋皇帝大都喜欢象棋。

宋徽宗就曾用其擅长的瘦金体御书棋子下棋,并有御制的《宣和宫词》云:

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夜静绮窗辉绛霭,玉容相对暖移声。

另据宋代文人曹勋所著的《北狩闻见录》中记载,宋徽宗甚至在其被金兵掳北去时,也未忘记带上象棋。南宋时宋高宗赵构等帝王更是大力推广象棋,从而使得象棋在当时得到迅速地普及。象棋在宋代广泛流行。北宋象棋大革新运动,整整持续了160多年,最后才定型为后来的象棋。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到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便促使了象棋的变革。

后来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棋盘来表示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看出:宋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有颇多相似之处。

宋代象棋的流行情况,从宋代诗文传奇等诸多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当时在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棋手,还有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北宋时期,先后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七国象戏》,宋代散文家尹洙所著的《象戏格》、《棋势》,还有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著的《广象戏图》等著作问世。

在民间,宋代还流行“大象戏”,它实际上是北宋时期象棋形制的一个变种。大象戏的大与小象戏的小仅仅是相对而言的。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发展,象棋在北宋末期终于定型了,如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规则。

从北宋末到南宋初,是我国90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象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在整个宋代,象棋都被人看作高雅的爱好,有名士蔡伸的词《临江仙》为证:

帘幕深深清昼永,玉人不耐春寒。镂牙棋子缕金圆。象盘雅戏,相对小窗前。

南宋则是我国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

象棋在南宋初期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在整个宋王朝,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李清照、刘克庄、叶潜仲、洪遵、文天祥等著名人士。

文学家洪迈撰写的《棋经论》,使他成为了早期的象棋理论家。曾经编纂《资治通鉴》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对象棋进行了大胆革新,发明了广象棋,在我国象棋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著名学者陈元靓撰写的《事林广记》,更是我国早期的象棋谱。著名诗人叶潜仲据说棋艺水平很高,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称赞他“纵未及国手,其高也无对”。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抗元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

文天祥曾写过“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这样的文章,足以窥见他对象棋的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

文天祥还曾经留下一句诗句,“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可见他确实是个象棋爱好者。

相传文天祥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我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不仅如此,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即便崖山之败,他做了元军俘虏后,仍未忘记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招法中不难看出,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文天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他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宋代,文人学士们还从象棋中体悟到特别的境界和思想,甚至还从象棋中领悟到了辩证法的存在。

比如宋代人认为,“车”是象棋中的大子,棋谚中说“一车十子寒”。也就是“车”挡在了要道的位置,它就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但是“车”如果只是偏处一隅,不仅难以发挥它的威力,反而使它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这也就说明,同样的一个棋子,只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它的作用可以差天共地,这便是位置的辩证法。

在一般情况下,宋代人认为,下棋大多数要选择“弃卒保车”,但有的时候一定要“弃车保卒”,因为人们最后可以用一只过河的小“卒”轻易取胜,小“卒”能生擒对方主帅。

象棋看似非常平淡无奇,可是这32个棋子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他们将儒家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象棋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象棋的文化内涵。

象棋可以将人生的哲理浓缩到了“尺许棋枰”之中,它将社会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竞争形式抽象化,它以两军对垒的方式,把这种竞争形式在棋盘上凝练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大自然的规律是阴阳交替,优胜劣汰,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而象棋的规则也是如此。

在象棋中,人们开始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通过慢慢累积优势,最后靠小优势积攒成的大优势彻底压垮对手,赢得最后的胜利,也体现了大自然竞争的法则,同时也是象棋的竞争法则。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也是竞争。竞争需要智慧、公平、规则,这些在象棋中都可以体现到。

象棋将这些哲理都凝固在象棋的32枚棋子之中。象棋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哲学,这体现于它把这些哲理通过下棋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轻松自在,结论简洁明了。人们乐在棋中,也从象棋中挖掘更多的道理,让自己慢慢感觉和体会。

当然提倡竞争并不是象棋的本意,宋代人认为祖先发明象棋的原意,是让人通过下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和”的目的。

宋代人还认为,下象棋的双方如果都不出错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和棋。当人们下了和棋,他们只会相视一笑,握手言欢。

这看似残酷的象棋斗争,它的最终目的竟然是皆大欢喜的和棋。所以说,战争是为了不战,这是战争的规律,也是象棋的规律。因此,象棋中这个“和棋”两字,也可以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深远含义。

宋代人也认为,人们崇尚的阴阳、动静和去留,这些是人世的一切,这些都是致力于到达“和”的境界。他们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体悟自然真谛的理趣。这也是宋代先贤所向往的生活态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象棋的棋道其实就是人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