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子路篇(一)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子路第十三

13.0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02

   释  解      

子路向老师请教行政之道。老师说:“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百姓回归人性的本善,让后天玷污而遮掩的不善得以清除,回归到先前原初的淳朴中正之中;在于引导百姓顺天应时的勤奋劳作,以实现民富国强、百姓安居的繁荣。”子路听了老师说得这么简要,觉得太少,请老师再给予多一些的指导。老师说:“只要自始至终、不知疲倦地做好了这两件事就可以了。”

03

   释  字     

《说文》:倦:罢也。从人卷声。渠眷切。
《广韵》:倦:疲也,猒也,懈也。《说文》又作“劵”:“劳也。”或作“勌”。
汉字“倦”从人卷声。“人”表意,篆书“卷”字形像曲膝不能挺直的人,表示劳累、疲乏。本义是疲劳,疲倦。由于人在疲倦时容易懈怠懒散,由此引申为懈怠、厌烦、厌倦。

04

   素  说      

前篇从“克己复礼为仁”的开篇,到“以友辅仁”结束,让修行弟子通过“克己复礼为仁”的由己修行”,体察“里仁”爱敬的致中和之美,把握“义、礼、智、信”四德源之于“仁”,又辅之于“仁”的修行旨要,让修行者从对他人、他物的尊重和关怀中,对天地、鬼神的谦卑和敬畏中,彰显君子所独特的“里仁”之文采。本篇承接前篇,让“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德君子在生活世界中大显身手,以实现其“为政以德”的治邦安民的“仁”之用。首章通过子路问政,让仁德君子把握为政的“先之,劳之,无倦”的导民化民,恢复礼乐秩序之要。
子路向老师请教行政之道。老师说:“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百姓回归人性的本善,让后天玷污而遮掩的不善得以清除,回归到先前原初的淳朴中正之中;在于引导百姓顺天应时的勤奋劳作,以实现民富国强、百姓安居的繁荣。”子路听了老师说得这么简要,觉得太少,请老师再给予多一些的指导。老师说:“只要自始至终、不知疲倦地做好了这两件事就可以了。”
本章需要注意“先之”、“劳之”的含义。“先之”不是身先士卒的以身作则,而是和前面《先进篇》中的“先”义相同,是先前的,原初的意思。“先之”就是“使之先”之义。同样“劳之”即是“使之劳”之义。因此“先之”、“劳之”的对象都是指百姓,不是指行政者,众多释家将此对象误读为“行政者”,实在谬矣。因为本篇是《论语》的下篇,列在《先进》篇和《颜渊》篇之后,对于已经进入尊德性而从“先进”的“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德君子来说,已经学有所成,当是进入施展才华的为政实践中了,仁德实践的对象自当是为百姓。因此“先之”、“劳之”的自然是百姓,而不是为政者的“先”和“劳”。本章孔子教导的要旨是为政者的责任和目的就在于导民化民,恢复礼乐秩序。《论语》是有一个有全面递进的思想体系的,许多解释者没有把握到这个体系,将完整的《论语》进行拆散。读《论语》到了第十三篇,我们应该发现,孔子的“为仁”是针对修行君子的,因此“为仁”是自身的修行大事,是己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为政”是君子用己身之仁德来化民向善的,是民事,不是己事。孔安国注:“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悦)以先民,民忘其劳。’”其实孔安国已经分辨清了“先”、“劳”的对象和孔子言说的具体内涵。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