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九)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0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02

   释  解      

有人问老师对郑国子产的评价。老师说:“他是一位宽厚有德有爱的人,是能够施惠于民众百姓,让民众百姓获得实在利益的人。”问对郑国子西的评价,老师说:“那个人呀,才干很普通,德行和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善恶,就不评说了吧。”又问对齐国管仲的评价,老师说:“他算是个有能力才干敬忠事业的人。他曾经为执行法规而削去伯氏大夫的官位,并收管了其三百户的采邑土地,致使其生活拮据,只能吃粗疏淡饭。然而,伯氏一直到死对管仲都没有怨言。”

03

   释  字     

《说文》:惠:仁也。从心从叀。徐锴曰:“为惠者,心专也。”
《玉篇》:惠:爱也,仁也,从也,慈也,恩也。赒之衣食曰惠。
汉字“惠”金文上部为叀,像纺纱线的纺锤,下部为心,指纺线需要专心致志之意。本义为女子心灵手巧、贤惠。引申为聪明、聪惠。心灵手巧的人常常能使自身富足,由此引申指好处、有益。由在人在富足后,愿意帮助他人,引申指恩情、仁爱之义。古人称男子慈善仁爱为贤,称女子温柔聪明为惠。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具体的公文辞令的制作过程,让人们体悟仁德君子对行政之事的爱,对职责的忠,把握行政者令事臻于完美,达于至善的敬忠至爱的协作。本章通过对子产、子西、管仲三位行政者行政的评价,让人们体悟行政者的德才面向,从而把握行政者仁德的德才兼备之面向。
有人问老师对郑国子产的评价。老师说:“他是一位宽厚有德有爱的人,是能够施惠于民众百姓,让民众百姓获得实在利益的人。”问对郑国子西的评价,老师说:“那个人呀,才干很普通,德行和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善恶,就不评说了吧。”又问对齐国管仲的评价,老师说:“他算是个有能力才干敬忠事业的人。他曾经为执行法规而削去伯氏大夫的官位,并收管了其三百户的采邑土地,致使其生活拮据,只能吃粗疏淡饭。然而,伯氏一直到死对管仲都没有怨言。”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仁德君子行政之时当体察“仁”之“几微”,体悟仁德君子行政的“爱”之劳、“忠”不诲。本章是对前面“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具体展开,让人们把握君子行政不达“几微”的不仁。是“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具体实践提示。本章通过子产的有德有爱的施惠,让人们把握其未尽才干之“仁”;通过子西只具有普通德才而无善恶之举,让人们把握行政当以近仁尚德为上;通过管仲的有才有忠的能力,让人们把握其未尽崇德之“仁”。朱熹《四书集注》:“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王向荣《论语二十讲》中说:“此见孔子褒贬各如其人之量也,当湖云:才德俱全者,上也;才不胜德者,次也;德不胜才者,又其次也;才与德两无取焉,斯为下矣(看《集注》答'或问’),一章关纽如此。《说统》:孔子论人,其心虚,其识远,不违庸众以参万世共协之情,不置是非以留千古可疑之案。”因此,本章中孔子回答问管仲时的只是说“人也”。有人认为“人也,即仁也”,不妥。这里不是指管仲是仁德之人,而是指其才干能力。伯氏一生没有怨言,并不是其仁的表现,表现的是其才干和能力。这和后面子路问孔子答“如其仁,如其仁”并不冲突矛盾,“如其仁”只是说在这些方面是符合“仁”的,并没有说其已经体察到仁德的“几微”而完全符合“仁”。另,对于子西,有人认为是楚子西公子申,我没有采用,而是认为是郑子西公孙夏。谢席珍《论语新解》说:“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之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斗宜申,生当鲁僖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斗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此处子西必系郑子西公孙夏。论语记孔子评骘当时人物,多在齐晋郑卫诸邦,并多在定哀以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