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布衣夫子 2021-05-09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9年9月8号,萍乡中学69届高中毕业生一行98人(两批)被汽车拉进了坪村,接受再教育,安排在萍乡五七干校下属一、二、三排。宿土屋祠堂,山上种药,下田栽菜,上山砍柴……。开始了他们未知的知青生活。

我也是1969年9月8号萍乡中学毕业被汽车拉进坪村的知青。去年,2019年是坪村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日。今年,2020年也是一个50周年纪念日,那是50年前,下放在坪村的知青,因为生计,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情况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在坪村这个山角落里办起了一个叫“萍乡市电线厂”的企业。我是一个亲历者,当时的情景,经常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有时泪水情不自禁夺眶而出!

未雨绸缪,萝卜坑里初建厂

  那是1970年4月21号,这天正好是农历庚戌狗年的谷雨节气(谷雨节气一般都在4月的21~23号)。中午一点多了,我刚从枫坑(我们一排驻地临近的一个生产队)岭上打完“死笋”回到驻地(乱石里)。说实话挑着一担(大半箩筐)春笋,从七、八里路、崎岖山间小道返回驻地,还真是又累又饿,饥肠辘辘。刚放下担子就碰见炊事班长吴健民(下放干部),一看我挑回一担笋,有些惊喜,“啊!阳(副)排长,今天辛苦了,打这么多笋呀”!连忙喊“王昌义(下放教师),阳(副)排长回了,赶快'打饭’给他吃”。好个王昌义,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的。二话没说,揭开饭甑盖,也不问我吃几两,拿个中菜碗盛了满满一碗,随即打开小碗柜门端出一份“辣椒炒咸鱼”,香味扑鼻而来,那个香啊沁人心脾。几十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今想起还会情不自禁地咽口水……。这可不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的“条件反射”!而是一种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珍贵记忆。合着,就这么一小半碗辣椒炒咸鱼,狼吞虎咽,足足吃了八两米饭。这不,开始吃饭时咸鱼只是舔舔。那像現在,有客冇客也得有三、四个菜。

  刚刚放下碗,对面坪村水库基建工程指挥部大喇叭响了起来,“欧阳兆福请注意,指挥部阳总(欧阳志凤先生,时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后来调任江西景德镇市市委书记)喊你到指挥部来,有事找你”。一连喊了三遍。听到广播后我也顾不上“饭还在喉咙管里”,就急急忙忙赶到了指挥部。欧阳志凤总指挥早就在那里等候,推门进他的办公室,欧阳志凤总指挥就说“兆福乃,你来了,听说今天到枫坑打笋啊”!我说是个,刚刚回家,不晓得阳总找我有什么事。欧阳志凤总指挥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开了个会,讨论了五七干校你们这些学生、下放干部今后怎么安排问题。从去年以来,五七干校安排了一百多知青,几十个下放干部,加上几十个下放居民,一、二百人啦!说是来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也看到了,目前大坝工程进度很快,将来一堵(蓄)水,一片汪洋。五七干校既无田,又无山林,水淹线以上山林树木全部归林业部门管,没有生产资料,你们这么多人将来靠什么吃饭、过日子。现有的那个竹木制品厂,那么点竹木制品,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怎样才能让你们在这里安身立命呢,我们也非常操心。经大家反复研究,准备再办一个厂,厂址就放在萝卜坑,产品就生产电线。萍乡不有个变压器厂么!跟他们合作,配套生产纸包扁铜线,等以后赚了钱,再扩大生产皮线(塑料电线)、漆包线等等。只要好好干,销路应该不是问题,这样一来知青安排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期间,他还讲了建厂经费、厂筹备小组人员组成和厂筹备小组由谭继清同志(指挥部工副业组长,离开坪村后调任市交通局局长,市政府机关退休时享受副地级待遇)任组长、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等等筹备小组的一些工作安排问题。

  当时我一听到要办厂时,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办厂可以学到一门技术,有了自谋生计的手段,今后到外面去找工作也方便多了。紧张的是自己是筹备组成员,还负责组织培训学习、试生产……。刚踏入社会一年不到,什么都不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工作怎么开展……。

  办厂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工作兵分几路:落实资金,制作设备,找施工队伍建车间,组织人员培训学习……。

  第一批工人是从各排(厂)抽调出的9个知青:欧阳兆福(培训学习拉丝工艺技术、生产管理),巫荣生(培训学习双简拉丝技术),谢许明(培训学习单简拉丝技术),杨师智、黎世伟(培训学习线材酸洗、退火工艺技术),杨志兰、周秋炎(培训学习纸包工艺技术),颜昌衡、邓建春(培训学习修模工艺技术)。

  筹措经费,自制设备,基建后勤,原材料及产品销售……,等等都一一安排了专人负责。他们分别是程光荣先生(下放干部)、戴锦荣先生(下放教师)、童善昌(工程师、有很强动手能力)和童书昌、贺威杰两位高级技工。彭庆福先生(下放干部丿、唐延夫先生(下放干部)等同志。

当年六月我们一行9人,从湖南长沙电线厂培训学习回来时,厂房和自制设备还未完工。指挥部领导要求争取尽快试产,向国庆献礼。

  我们回来的同志马上投入到基建和自制设备的工作中去。

  我们不懂泥工技术,就做辅工,和灰、挑砖上瓦,有时还要从四、五里外的地方挑砖,一担二十几块砖,真是玩命似的,不知道苦和累,不会偷懒,一门心思尽快投产。

  自制生产设备的工作也是困难很多,也非常辛苦,自己没有机加工能力。我记得当时就只有一台C6127的小车床(还是到江西机床厂开“后门”买的)。一台Z25摇臂钻,一台ZX一200交流电焊机,氧割设备为了省钱,没有买正规产品,弄个废汽油桶,自己做一个简易乙炔发生器。还做了一台机用锯床。买了一台箱式电炉,自己搞热处理。建了一座铁匠炉子。小的铁件自己锻打……。我们自己不能干的,就跑到南坑农机厂、张佳坊农机厂加工铁件、铸件。当时也没有汽车,张佳坊加工的东西硬就是用扁担挑回来。十几里路啊,上岭下坡你想想有多难!南坑农机厂加工的东西,因为路相对平坦些,就用板车,二人一车,三人一车,十几里路硬是人用板车拖回来。有时连饭都赶不上。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思想单纯呀!只有一个想法,所有的事都是自己的事情!争着干,男的照顾女的,身体强的照顾身体弱的……。

  当时的情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一一累并快乐着!

  我怀念那个年代,我怀念那段生活,生活总是那么充满阳光、快乐,向上!

  国庆献礼,你猜,肯定是成功啦!万事功到自然成嘛。但拉的不是铜线,而是铁盘条,为什么呢?当时没有弄得铜(铜那个年代是战略物资,要市计划委员会批的)。这里有个小插曲:黎世伟、杨师智两位酸洗工,为了迎接试产,还认认真真大做准备,折腾了一阵,生怕耽误大事。因为酸洗(去氧化层)是生产铜线制品的第一道工序,对产品质量悠关重要。

  当又黑又粗的Φ6.5铁盘条通过几道工序拉制,变成光滑铮亮的铁丝时,围观的人一阵鼓掌,一片欢笑!指挥部的领导、五七干校领导都前来观摩了试产,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此时我们好像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能拉铁盘条,毫无疑问拉铜和铝线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铜和铝是有色金属,比铁(黑色金属)的硬度要低很多。铁的硬度用HRC(洛氏)表示、铜和铝用HB(布氏)表示。铜和铝的硬度就铁盘条(低碳)比较,约仅1/4左右。

  后来我们又试产了裸铜线,裸铝线,扁铜线,当年试生产了纸包扁铜线。萍乡市电线厂的第一家用户一一萍乡市变压器厂对产品还是满意的。

  我们成功啦!我们走完了第一步。

  1970年4月正式决定办厂,至1980年提出搬迁到萍乡城内办厂。整整10期间,电线厂从试产拉铁丝开始,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不怕流血、流汗的队伍;靠刻苦钻研、敬业、团结、永不言败的电线厂精神。艰苦奋斗,一步一步负重前行,克服了许多许多困难,建成了两条多品种电线产品和粉末冶金制品生产线。主要产品有QZ一2/155/1高强度聚酯漆包圆铜线,PVC塑料线,IZ型纸包扁铜线以及各种型号(规格)的铜、铁基粉末冶金含油轴承。自制了几十台生产和其他辅助设备,形成了500万元/年生产能力。

  忘不了你们的未雨绸缪;忘不了你们的呵护、帮助;忘不了你们一起陪我们一同回味初春,品味盛夏,咀嚼金秋,聆听隆冬,同舟共济。

  特别怀念,感谢欧阳志凤先生、谭继清先生、程光荣先生;感谢五七干校刘大夫先生、冯文清先生;感谢戴锦荣先生、周达孝先生、潘广钊先生;感谢童善昌先生、贺威杰先生、童书昌先生;感谢李裕祥先生、晏从度先生、肖德胜先生、杜正涛先生、杨承义先生、胡汉夫先生、颜昌恒先生、钟华池先生、甘仲章先生;感谢彭庆福先生、唐延夫先生、老马先生、林云祖先生和李小瑞女士、杨金玉女士、姬官华……。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今天的坪村水库,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建设,旧貌换新颜。已经成为一个风景秀美,集灌溉,发电,旅游,养殖等多功能、总面积9.23Km2国家水利风景区。

  开始修建于1966年10月的坪村水库,位于渌水支流南坑河上游,水淹面积1372亩,坝高46.5米,坝型为条石拱坝,总库容1975万立方米。

  1969年我们下放到那里时,正值修建大坝高峰期,数千民工日夜奋战,那时的大坝是“天天有高度,时时有报喜”。当然这样的速度,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工程质量隐患。我记得第一次大坝试水时,就发生了多处渗漏,弄得人心惶惶。后来工程师们在大坝中心打排孔,灌水泥浆,形成坝内水泥墙(中心墙)才解决正常蓄水问题。

  如今的水库四周群山环抱,与百里槽的竹山林海相接,山清水秀,清静幽雅。驱车沿岸直上大垭口,穿行于深山密林之中,绕行九道拐便到了面积13万亩的森林公园。山上槽肉,尽是竹林,一眼望去,仿佛大海碧波荡漾。炎炎夏日,游览竹海,浓荫蔽日,凉风爽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库内湖水淸澈,湖面粼粼波光,如丝绸细纹一般。岸边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山是清翠欲滴,水是波光倒影;湖因山色秀,山因水而活,山环水绕,山水一色;人绕湖转,景随人移,处处皆景,令人目不暇顾。

  十年磨一剑。在工厂上班的知青们,在不同岗位上都打磨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杨师智、李圣林、张功水、张四毛、李明根、段增明、谢许明、赖佑年、刘运银、陈立良、彭济学、韩建华、杨尔江、宋晓勇、刘仕华、宋梦兰、欧阳春梅、施坚忠、文纯益、廖时珍、邵金媛、戴春明、阚晓萍、周自显、朱妙心、张玲玲、唐秋莲、叶响珍、彭彩玲、吴文明、李仁凤、……。

  他们当中有钳工、车工、电工、磨工、模具工,财务、营销、企业管理、有的是工厂的专业工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我借这个舞台,参与了所有的自制设备设计、制造,购置设备。对这一块是很熟的。我可以不到现场,说说情况也能处理好设备故障;我对工厂各生产线的生产工艺、产品标准都比较熟悉,有时机器在运行,我摸摸它就能知道漆膜是否合适;我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机器图纸设计、工艺流程制订,热处理、车钳刨电焊氧割都能动动手。我家的儿童三轮车、煤油炉都是业余时间自己做的,质量决不比买来的差。

  “青枝翠蔓,杂草葳蕤,萝卜坑里初建厂。争朝夕,稚房嫩手忙,热血飞扬”。

求发展,工厂搬出大山

  前面我说了,企业从1970年~1980年10年间,形成了两条产品生产线,500万元/年生产能力。如果生产能力能达标达产,按当时人员计算,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那是相当可观!但企业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是每年只达到20~30%的年生产能力。企业处在半歇半生产状态……。那么它的瓶颈在哪里呢?

  一,企业建在山区,信息闭塞(全厂仅一部固定电话)是原因之一。那象现在“一机在手,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信息不对称造成:要货的客户不知什么地方有货可供,有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找不到客户,与市场对接不了,那订单肯定会少。

  二,交通不便是原因之二。交通不便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厂里没有汽车。我们从萍乡出发到厂里来,你得到萍乡长途汽车站坐班车至南坑下车,然后步行7.5公里左右才能到厂里,全程25公里左右。平时去萍乡办事或休假也是这样,只是换个方向而己。这样的交通情况,一是会造成产品成本高。我举个例子。我们当时生产的铝绞线4盘/吨,销售成本运费控制在100元/吨,我们请一部汽车运费大约200元左右/车次。按预控销售成本应该按2吨/车次发货,但往往是凑不到2吨线就要发出,有时甚至一盘线(约250公斤)也要汽车拉走。我们来算一下,如果按一吨/车次发货,单位销售成本每吨增加100元运费;如果是专车拉一盘线出去,单位销售成本(该盘线)运费增加175元。这样的话,生产这一盘线的利润就所剩无几。

  二是也会影响市场开发拓展。发展一个客户,面对面对接,了解生产企业生产环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都是少不了的环节。我记得有一年(大概是1977年吧),湖南礼陵一个电机厂需要聚酯漆包圆铜线。听人说萍乡有个厂生产,那么近,如果能定点供应当然是好事。于是派人找到了我们坪村水库驻萍中转站,中转站老马同志通知我们派人接,说对方提出要到厂里考察。那好哇,厂里随即派人去接。你知道厂里没汽车,那时候又没有萍乡直达坪村的公交车,也没有的士,厂里的人跟客户解释、劝说他坐长途汽车。礼陵客户也很通情达理,跟着坐上了班车。

  南坑下车后对方问要走多远,去接客的人也挺机灵,说不远,几里路……。哄人不是!按当地人习惯说法,南坑到坪村20里,萝卜坑到坪村5里路。厂里人陪那客户走了15里路,到厂后那客户大呼上当……。

  客户作了随机抽样产品上检,察看了车间环境,生产及质量管理,机器设备,检验设备,仓库……都很满意。说回去向厂里汇报。此后“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想除了“不便”,不会有别的原因啦。“酒好不怕巷子深”,看来并不是真理!

  三,职工队伍思想不稳定,1969年前后下放的那些知青,都已结婚生子。到而立之年,他们的子女太多都已是学龄儿童,都要上学读书。而当时面临的教育现状是:去坪村上学,不论天晴下雨、落雪结冻要步行5里路,而且教育质量不容乐观!再想想我们自己,当年青葱岁月正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好年华,却被拉进一个山沟接受再教育。成为一代“知识青年”!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重蹈我们覆辙、这几乎是大家的共同心声。要解决子女上学,让他们帮我们圆大学梦,当时也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一个没有国家计划安排,没有国家资金支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职工队伍思想不稳定的山区小企业,不精准施策,企业将难以为继!

  问题和困难都摆出来了,我们该怎么办,何去何从!维持现状让厂子慢慢被市场淘汰出局还是直面困难,走出困局!是当时摆在每个电线厂人面前,绕不过又必须作出决断、付诸于行动的事情。

  当年以颜昌恒同志为厂长的厂里班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确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胆识,开拓进取能力。经过多次酝酿、讨论,大家最后的意见:创造条件,将企业搬出山里,到萍乡城里去谋发展。

  班子意见统一后,要求全厂上下统一认识,全体动员做准备,拿出方案;全力做好坪村水库和市水电局领导工作,争取他们同意、重视、支持;一定要保证正常生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最大限度筹措搬迁资金。

  1980年中秋过后不久,颜昌恒、周自显夫妇邀请坪村水库一把手李主任到厂里他们家里吃中饭,说是跟昌恒过生日。那天风轻云淡,秋兰飘香。车间机器隆隆,人影绰绰。李主任兴致勃勃,如期赴约,准时就坐。“生日”小聚酒菜丰盛。席间气氛热闹,举杯推盏,觥筹交错。互致祝福。哈哈!“三十夜过年,尽择红事讲”。酒过三巡,昌恒同志站起来,略带醉意说,李主任感谢你领导对厂里工作操心费力,你来水库以后,厂里变化蛮大,与你的支持、关心分不开;现在搞改革开放,企业也想跟上这股春风发展。我们分析过,象我们这样的企业,有产品,有生产能力,有技术支撑,质量有保证,为什么一直不能达标达产?关键原因还是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企业找不到市场,市场发現不了企业。市场与企业如果不能对接,那就打不开市场、冲不出困局。久而久之弄得不好要被淘汰出局。

  我们也酝酿讨论过,要解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问题,对症下药就只有把厂子搬出去,到市里面办厂,当然也不能脱离坪村,不能……。“拍”,一声响。昌恒的话尚未说完,李主任的筷子重重摔拍在饭桌上“你们这些家伙,过生日、过生日,一年几(遮)生日啊!原来是搬厂,搞名堂哦……”。一怒之下,起身离桌,拂袖而去。在饭桌上的我、周章生、肖本仁一下子都懵了!片刻之间我急忙跟了出去,尾随在他屁股后“李主任,你误会了。我们不是想脱离水库,脱离你领导。有可能搬厂,同样会尊敬你。再说搬厂企业发展了,搞活了,你脸上也有光啊,将来水库有什么事我们支持的能力也会更大;还有一个事铁匠(昌恒绰号)刚才没讲完,我们的小孩都大了,要上学了,到城里上学,户口不在城里是不可以在城里读书的……”。一切无济于事。

  这样的结果,当时我们有些沮丧。但在研究时也估计到了,有思想准备。原寄希望他能'’跳出坪村看我们的问题”,寄希望他“酒后失言”,哈哈,没想到他酒量还真大,“海量”。当然这李主任人不坏,蛮好!工农干部嘛,直爽……。

  怎么办?“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暗度陈仓”,我们决定暂时绕开坪村,直接找市水利局领导。当年在市水电局任局长的是文美富先生。开始我们对他并不了解、熟悉,“会不会接待,会不会把我们推回坪村,重新去找水库……”。事后结果与我们的猜想和推测、担心完全两样。文美富先生是一位很通情达理,很有人情味,很有水平的领导干部。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认真听取了我们的想法和意见。他同情我们关于小孩读书的困难;很赞同我们对企业发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他说搬厂这件事不是小事,我要先让水电局党委了解你们的情况,有个统一的意见,还要请示市政府李友生市长。如果我们党委统一了意见,由局里向市政府写报告。文美富先生的表态,当时对我们来讲,真有点意外!如释重负。太高兴啦!连呼“有救了,有救了”!

  1981年初夏,李友生市长对“萍乡市电线厂迁厂报告”作了“同意”批示。

  多年以后,我曾经与电线厂的老同事闲聊: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要记住欧阳志凤,谭继清等前辈,是他们未雨绸缪,本着对知青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果断决策,让坪村知青找到生存出路。不然可能要进大安山里了此一生;记住文美富先生、李友生先生,因为他们的敏锐洞察与远见,给企业、坪村知青一个更好生存发展机会。让知青的子女有享受良好教育机会。真不敢设想电线厂止步于坪村的后果:也许“树倒猢狲散”!为了生计:有人在工厂做临时工,有人去工地做小工,有人修鞋,有人开小作坊,有人修自行车,有人开面馆,有人打短工,有人从此是“家庭主妇”。也没有电线厂这辆“顺风车”可搭……;记住“铁匠”,章生,肖本……,没有他们几个人的勇气、胆识,没有他们的睿智、坚持,电线厂是很难搬出来的!

  关于厂址。我们先联系到了废弃的萍乡450仓库。条件很好,交通、通信方便,供水、供电、屋房都是現成的,稍加改造就是一个工厂。搬迁准备进展很快,我将厂区平面布置设计总方案弄好之后,拉进水泥正准备施工时,接到市有关部门通知,这处地址要留给万龙山吊扇厂搬迁用。

  不行就转移别处着手。不久周章生同志(原厂供销科长)打听到东门外郊区五金厂拍。经过多轮谈判,我们以14.8万元价格买下了这个厂。

  1981年开始,我们采取边生产,边搬迁的办法,一直到1982年坪村两个厂(电线厂和电器厂)合并,全部搬至新厂。坪村水库下派了两位干部担任厂长、书记。原来的厂长们全部“拿下”,改任科室负责人和4个车间的负责人。

  1983年各个车间按各自订单组织生产。我承包了粉末冶金车间,组织了有七个人参加的承包小组。当时厂部给我们车间上缴利润很低,主要考虑是上年(82年试生产效益不好),再加上刚从山区出来,什么都有一个适用、熟悉过程。1983这一年全厂生产和销售都不理想,唯只有我这个车间超额完成厂里下任务,创纯利润6.87万元。扣除上缴,其余按厂六车间四分成。好家伙!承包组每个人都分得几千元。那个年代几千元可是个大数啊!一个万元户都是让人羡慕不已!我当时做了两件事:为了减轻家务负担,拿分红钱买了一台小天鹅单洗衣机。人生第一次亲手开支这么多钱,除了高兴,真还有点“成就感”;第二件事是将车间承包组七个人喊到“五壮”的同乐酒楼吃大餐。每个人可以点两个菜,荤素不限,只要店里有。要喝店里最好的酒。我找五壮问有什么好酒,五壮说有茅台啊!来两瓶!五壮看看我“吃个所粗啊”!你不是担心我冒得钱吧?五壮连声说“不是,不是”!酒来了。6男1女最后喝了三瓶,给同乐酒楼清仓了。可以吧!12元/瓶,正宗茅台又便宜,那叫“不喝白不喝”!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没有造假,没有假货!我印象,真正开始造假售假是90年代初,那时有个口号“全民经商”,能赚到钱就是师傅、“太爷”。一切向“钱看”……。

  吃饭时我还闹了个笑话:我到厨下催菜回到餐桌,满屋飘香。一看他们都在品酒,我的玻璃杯子看上好像没倒酒,大声嚷道“建国乃不倒我个酒哇,等几你自己结帐”。“老大,不可能啊!跟谁都可以不倒,不敢跟你不倒啊!你自己看看”。我端起酒杯晃晃,一看还真倒酒了,茅台酒色纯净透明,酒倒入杯中你不晃晃,还真看不出酒倒了没倒。呡一口,啊!还真是“琼浆玉液,名不虚传。九城香馨,一技独秀”。好酒!在坪村喝惯了番薯酒,拿番薯酒跟茅台酒比,没得比,当然不免会闹笑话哦。

  席间我只讲二句话:一句话是大家辛苦了!另一句话是明年大家都跟着我继续好好干,产量利润翻

  1984年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到国企“国企改革可以开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试点……”。跨入1984年,厂里没有什么新的喜色和新的做法,“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一季度全厂开工仍不足……。

  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粉末冶金车间不让承包了。全厂局面开始不容乐观!思想开始波动,有点混乱。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吴姓女工,一家九口人全都随迁出来了,当时家里有四个人为厂职工。因为车间开工不足或停产,工人工资锐减或发不出。她家小孩上学,日常开支开始力不从心。有一天她在厂大门旁一电扞上用粉笔写上“我要吃饭”几个大字,刚好被我撞见。她说阳厂长怎么办?我一家全靠厂里,工资发不出,吃饭、上学都会有问题,做事我不怕苦,最苦的事让我做,只要有工资发……。我说你先擦掉那几个字。厂临公路,人来人往,影响不好!有困难可以反映,要求厂里帮助解决……。

  1984年电线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引起了主管单位坪村水库的重视和市水电局的关注!当年水库负责人李寿保先生多次调研了解情况,寻求解决办法,市水电局局长赖太海先生也着急上火,百忙之中抽时间调研了解,商讨解决办法。多种意见、各种议论一时间是沸沸扬扬。其中倾向性意见还是搞承包,大包就承包全厂,小包就分车间承包……。

于是就有了一个有36人参加,选出厂承包人的会议。投票结果有33人推荐我当厂承包人。我估计大家可能是认为我懂点生产管理,又有点技术,更重要的是去年(83年)承包车间有点经验……。

  推荐承包人,我投了自己一票。为什么呢?那可不是因为茅台酒好喝!是我想起了当年我们几个人在文美富先生面前作的保证;想到了李友生先生当时的担心;看到了女职工无奈、无助;想起来了欧阳志凤先生他们的一番心血。我当时思想斗争也蛮激烈。眼前的电线厂可不是当年的电线厂,人多(翻倍)摊子大,费用大成本高。其二,刚搬迁出来,人生地不熟,市场没打局面,订单严重不足。再就是没有应付生产扩张的流动资金。还有就是供电不正常,供电类别为3#线,随时有被拉闸限电的情况,而漆包线和粉末冶金生产就必须保证24小时不停供电。等等困难。最后,还是赌了一把,签订了一个承包全厂三年另八个月的承包协议。

  1984年5月开始,先是解决了正常供电和银行支持问题。坚持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行現代化管理手段,练内功。外抓横向联系,内抓经营责任制,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再就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放市场,效果显著。以1989年为例,完成年产值1213万元,税利232万元,成萍乡当年工业企业人均产值、税利两创之首。

  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粉末冶金含油轴承,高强度聚酯漆包圆铜线两个主导产品中,有7个品种1986年、1987年分别获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评为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江西省和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萍乡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1989年成功跻身于全市21家重点工业企业之列,二挡企业。

  实践证明,企业从大山搬出来是对的,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国企改革,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实行责任制,是国企改革的有效手段,它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每个工人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

  坪村知青是萍乡知青一个缩影,坪村知青的特点就是她有个载体,始终生活在一个特殊群体之中。萍乡也曾出现过像萍乡二中新泉十八湾,以苏柏林为代表的知青先进集体,但因各种没有坚持到最后!

  坪村知青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曾经也有激情、也曾无奈;有过彷徨,有过抗争,有过憧憬;坪村知青一生奋斗都是为与祖国同行,没向政府讨过粮,没向政府要过钱。不与国家增加负担,不给政府添麻烦。

  坪村,这是一块近似贫瘠之地,是我们人生开始的舞台,梦想从这里开始……。

  我们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从开始创业建厂,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坪村知青用自己稚肩嫩手,在没有任何条件可言情况下,一张白纸,百般淬炼,创下了一个个传奇;谱写了一曲曲酸甜苦辣浩歌;一段段激情燃烧岁月,将一部厚重璀璨萍乡知青史诗留芳于世。

  我是1991午奉调离开电线厂的,在这里工作了20年。不论是培训学习,建厂房,造机器设备。还是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精心策划搬迁工厂,到后来承包企业,我做了我在每个岗上应该做的工作。感谢我的同学,历届领导以及全体职工对我的厚爱,关心、支持!感谢李寿保先生,赖太海先生及市水电局党委领导;感谢市体改委李立功先生及其团队;感谢谢生先生,方正平先生,孙用和先生;感谢萍乡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给我工作支持和奖励。我于1984年、1985年、1987年、1990年先后4次获萍乡市劳动模范;1988年、1989年两次评为萍乡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萍乡市优秀厂长、国家水利系统优秀厂长,国家水利部劳动模范和江西省劳动模范。

  中国知青,也许毛泽东先生是对的,只是我们站的高度不够!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经历是人生宝贵财富,感恩过去,活好当下!做开心老人。 

             欧阳兆福

       二O二O正月二十一傍晚中鼎·景泰园寓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