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

 王岳雷 2021-05-09

外滩万国建筑群


 

每次来到外滩,观看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次来都会看到外滩建筑的细微变化,发现些不同的面貌。这次去看了外滩弄堂,元芳弄的前英商元芳洋行,藏在中山东一路8弄的居民住宅,对比二十几年前,已显得陈旧落魄。

 外滩万国建筑群的面貌:晴天,在蓝天白云照耀下显露出其本身的大气;阴天,在灰云存托下显露出自身的庄重;雨天,在水雾淋浴中凸显自己的威严。白天它展示出固有的魅丽风采,夜晚它发挥出特有的韵玉璀璨。

 屹立在黄浦江西岸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自延安东路由南向北一字排开,直迄到外白渡桥。风格各异的大楼多建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有“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巴洛克式”、“现代主义式”等建筑风格。

 202123日我又到外滩去欣赏万国建筑群,从金陵东路外滩到到上海大厦。其中金陵东路外滩到延安东路外滩之间的大楼都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处早先都为轮船公司的各个部门。

 这次把从金陵东路外滩到外白渡桥的建筑照片发一下,看看外滩的建筑风光。

 从金陵东路外滩到上海大厦:

 东方商旅精品酒店,金陵东路1号(中山东二路)。楼高23层,1985年兴建。该建筑前身曾是1865年由美国人罗赛尔设立的旗昌洋行,老底子是个海运客轮船票销售处,专卖去大连、青岛、宁波的海运客轮船票,七十年代我多次在此通宵排队买去大连的船票。

 光明大厦,金陵东路2号。原法国领事馆,1986年批租土地建造“光明大厦”,拆除原法国领事馆,199212月竣工建成,32层,建筑面积23,070平方米。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坐西朝东,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70平方米,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后改名为“浦江大楼”。大楼于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落成。建筑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荷兰驻沪总领署、瑞典公使馆也曾设于此。建国后曾为上海市机电设计院等单位的办公楼,于2003318日重新改建,2004423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正式开馆。

 金延大楼,中山东二路8号。1988年建成,是一栋7层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凯石大楼,延安东路1号。1988年建成,原先该处房屋为上海船舶公司。

        金陵东路轮渡站,中山东二路75号。最早为陆延线(陆家嘴~延安东路),于19563月开辟。1992年,结合外滩交通综合改造二期工程,外滩延安东路站迁至金陵东路,199331日正式通航,更称为陆金线(陆家嘴~金陵东路)。1999814日,因开发小陆家嘴地区而撤消陆金线,改为东金线(东昌路~金陵东路)。
东金线轮渡
  

 外滩气象信号台,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预报天气。1907年由西班牙建筑师阿塔努设计,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总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塔努”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延安东路外滩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俗称“外滩第一楼”。1913年始建,建成于191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1907年由原在九江路的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买,其名称也就改为“亚细亚大楼”。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18平方米。原有上海冶金设计院、市房管局、市丝绸公司、市房屋建筑材料公司。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现在为久事国际艺术中心。

 亚细亚大楼左边是大北大楼,延安东路34号。原大北电报公司,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1919年建,1922年竣工,8层钢筋混泥土结构,占地947平方米,建筑面积6473.3平方米,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中部为巨柱式,每层窗口、窗裙有不同的古典装饰,室内有表示丹麦国家的装饰符号。原上海公用事业局、上海勘察设计院使用,现为上海电信博物馆。

亚细亚大楼旁的71路终点站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中山东一路2号。1909年兴建,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总高26.9米,占地2,339平方米,建筑面积9,811平方米,外立面为英国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特鸡”餐厅就开在这里。2011年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中山东一路广东路外滩望北

 外滩3号,有利大楼,有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922年兴建。是英商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由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624平方米,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19553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地质矿产局和海上安全指挥部的所在大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底楼是一家钻石项链店。六楼意大利西餐厅,人均600元。

 外滩5号,日清大楼,名字意为日本和中国合资,中山东一路5号。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1921年始建,1925年建成,占地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日清轮船株式会社建造。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如今是“外滩5号”,四楼为牛排馆,五楼为日式老乾杯餐厅,六楼为时令江鲜外滩会;七楼为米氏西餐厅。

 外滩6号,元芳大楼,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被称为元芳大楼。1893年始建,1898年建成(光绪廿三年),527日银行开业,占地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4,195平方米。3层砖木结构,上层为尖顶老虎窗,属哥特式折中主义风格假四层建筑。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1956年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现在为日式料理。

 元芳弄25号,原元芳小学,前英商元芳洋行。元芳弄,1981年改为四川南路126弄,建于1911年,长134米,因有英商元芳洋行在此而故名。建筑外观由上下两层八根爱奥尼爱立柱撑起,巴洛克式圆形门洞,现为私人所有。房屋内原装饰已全部拆除,只见一个空旷毛坯间,不让观看。

 
元芳弄25号门前的罗马柱

 外滩7号,大北大楼,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建成于1906年,原旗昌洋行地址,也称为旗昌大楼。英商玛利逊洋行设计,5层,占地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顶部两端带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使用。1924年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长江航道局、长江航运公司、长江酒家、长航局职工医院使用。20世纪90年代,泰国盘谷银行获得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中山东一路8弄,建于1912年,三层砖木结构,弄长41米,弄内1号和3号楼房为民居,其余为单位的破落仓库。

中山东一路8弄1号英式门洞和中式石鼓

 福州路外滩金牛雕像。重达2.5吨、长5.2米、高3.2米的铜牛雕塑,由美籍意大利裔艺术家阿图罗·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设计,2010515日揭幕。

  
  
 

外滩景观

 外滩9号,招商局大楼,又名港监大楼,中山东一路9号。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大楼建于1901年,盛怀宣投资白银220万两。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占地455平方米,建筑面积1,538平方米,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原上海港务监督、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住此。

招商局大楼底层大厅  

 外滩12号,汇丰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2号。1865年,英国汇丰银行以5.66万两白银购买该土地,1921年始建,19236月建成,原系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由著名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仿古罗马“万神庙”之顶而建的半圆形屋顶。占地9,4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由英商远东考尔洋行建造。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半。英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为华贵的建筑”。建成后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大楼内门厅顶部的八角形图案,离地面20多米高处,由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1955年上海市政府进驻。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199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17亿元购得该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外铜狮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里的两座小铜狮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立柱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的壁画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巴黎”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加尔各答”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曼谷”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香港”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伦敦”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上海”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东京”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内大厅顶壁画上的“纽约”景观

   

汇丰银行大楼福州路外墙和边门

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边门
 

  外滩13号,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欧洲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1925年奠基,于192712月全部竣工,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由英国建筑公司建造,占地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门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式,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大厅顶部天花板有沙船等中国船只图案。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钟楼高33米,在英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总造价500多两白银,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1928年元旦敲响第一声,奏《威斯敏斯特乐曲》,现在改奏《东方红》。海关大楼的最高处有旗杆,这个“点”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1°1420.38″,东经121°290.02″,被定为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

海关大楼前的罗马立柱

   

海关大楼大门

 
 
 

海关大楼大厅顶的沙船壁画

 

 外滩14号,上海市总工会,原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1947年兴建,194810月建成,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占地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85平方米。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属近现代主义风格。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此处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总工会底楼“上海劳模”展

 原交通银行汽车间和栈房,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上海市农业机械工业局,现改建成大楼。这幢大楼自2015年建到现在还是封闭,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派什么用处的。

  

汉口路外滩望北

 外滩15号,华胜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山东一路15号。于1910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设计者为德商倍高洋行,华商项茂记营造厂建造,建于1924年。3层混合结构,占地1,4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行址。解放后,上海市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八研究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先后在此办公。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门上的小天使

外滩15号大门内走廊

 外滩16号,台银大楼,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始建于1924年,1927年建成, 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969平方米,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最初是台湾日治时期日商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194510月成为中国农民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解放后,为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现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16号招商银行门前的石狮

外滩16号招商银行大门

外滩16号招商银行大厅

 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英商德和洋行设计,英商茂生洋行建造,近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折中主义风格,1921年兴建,19236月建成。占地1,104平方米,建筑面积8,186平方米,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3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上海市内河航运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丝绸分公司、上海联通航运服务公司、华贸服务公司进驻此地。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入驻。2010年正信银行入驻。

 

正信银行门前

 

正信银行门内圆顶上的镶金箔马赛克

 外滩18号,麦加利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1922年由英商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建造,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远东考尔洋行建造,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占地3,734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5平方米,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顶楼加了一个古希腊山花屋顶。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市船舶管理处、上海市水产局。2002年,台商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还有外国餐厅入驻,三楼的法国餐厅。

麦加利大楼大门

 

麦加利大楼大厅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中山东一路19号。由英商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设计,华商王发记营造厂建造,1906年重建,1907年建成。6层混合结构,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还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万国禁烟会”万国禁烟会”,1911年中国同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19363月,查理-卓别林同《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当时的51房间;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1952年停业。后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进驻,19658月才回复饭店重新开业,改为和平饭店南楼。现在底楼为卖外国手表的商店。

外滩19号大门

南京东路外滩陈毅广场

南京东路外滩陈毅塑像,19939月落成揭幕。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章永浩设计,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

 
  

南京东路外滩

 外滩20号,和平饭店,中山东一路20号。原沙逊大厦,由于沙逊集团的华懋地产公司也参与其中,又称为华懋饭店。19264月兴建,192995日建成,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建造,属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占地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1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高77米,装饰讲究,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和平饭店、市长途电信局南京东路营业处在此。底楼有成立于1980年的老年爵士乐队。

 
 
  
和平饭店陈列室
 
 
 
 
 
和平饭店大厅
  

和平饭店9楼看琉璃瓦“金字塔”顶

和平饭店9楼看黄浦江

和平饭店9楼看陆家嘴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3号。1936年始建,1937年底竣工,由中国著名建筑师陆谦受设计,华商陶桂记营造厂建造的大楼,占地5,0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548平方米,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二层,属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解放后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上海分行等使用,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4号,纺织局大楼,横浜正金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4号。由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投资兴建,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商远东考尔洋行建造,19248月建成。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7,535平方米,建筑面积19,359平方米,属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花岗石外墙,对称造型。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1945年后,作为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政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外滩24号铜锡大门,旁边一座灯下,由4个大力士把它托住。

外滩24号工商银行窗台下的人头像,看着他用整个后背把窗台托住,一脸使劲无奈的样子。

 外滩26号,扬子大楼,扬子保险大楼,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水火保险公司于1918年购地,1928年建造,英商公和洋行设计,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374平方米。1957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由申富餐厅、市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7号,怡和大楼,怡和洋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资,英商马海洋行思九生设计,裕昌泰营造厂建造,1920年兴建,19269月建成,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2,100平方米,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复古主义派的建筑。在1983年加建二层,成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5,976平方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大楼被日本三井洋行占用,1946年恢复营业,将大楼出租给昌兴轮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英国大使馆一等商务参赞、财政参赞及新闻机构等。1955年后,大楼由上海外贸管理局使用,现为美国罗斯福家族下的高级公馆,门匾上有一个罗斯福的会徽。

外滩27号石头外墙

 外滩28号,广播大楼,怡泰邮船大楼,中山东一路28号,北京东路2号,原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又称“格林邮船大楼”,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英商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在此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19203月始建,于1922年竣工落成。设计者为英商公和洋行,占地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另有2层地下室,顶层建有塔楼。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1951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1996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东方广播电台迁往虹桥路1376号广播大厦新址。2012年上海清算所正式入驻。

外滩28号外立面的半圆凸阳台

 外滩29号,东方大楼,或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9号。1914年由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建造的中国分行大楼。设计者为英商通和洋行,华商协盛营造厂建造,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占地1,236平方米,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大楼立面浮雕装饰,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1956年,大楼被上海市房地局所用,改名为东方大楼,后为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1990年后成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半岛酒店,中山东一路32号。是外滩六十年来的唯一新建筑,2016年落成。原为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抗战胜利后,中山东一路32号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储运局所用,以后一直被作为库房。后在此地块上建造半岛酒店。

 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建成于1873年,占地面积38559平方米,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设计者为英国人克罗斯生和伯斯,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砖木结构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1号楼原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2号楼原英国驻沪总领馆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建筑风格与领事馆相近,底层采用券柱廊。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现半岛大酒店在此开业。  

 
 

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主楼。

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内辅楼。

 

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内百年前的树木。

 

黄浦公园浦江潮雕塑,19938月落成。是一个勇士在挥舞着旗帜,象征人民挣脱旧社会的铁锁链。像高8米,宽11米,用铜浇铸而成,重25吨。底座高2米,以大块花岗石砌就。雕塑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雕塑室设计,由大连造船厂制造,底座由浙江温岭仿古雕塑工程公司施工。

黄浦公园,东临黄浦江,西邻中山东一路,南靠北京东路外滩绿地,北沿苏州河。原为滩地,上海开埠后,英国人于1866年填滩地辟建公园,1868年上半年竣工,同年88日对外开放。初名公家花园,又称外国花园、大桥花园、外摆渡花园、黄浦滩花园、外滩花园。建成时,门口竖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被拒之门外。经过中国人不断抗议,直至1928年才不得不对中国人开放。1936年(民国25年)9月将园名更换外滩公园,1945年(民国34年)1221日改名春申公园,民国35120日改名黄浦公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公园成为日军军营。抗战胜利后,先后为国民党部队和美军使用。解放后归人民政府,改名为黄浦公园。1989111日,公园闭园改建,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塔为主体,1993927日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之后与外滩滨江连成一体。

  

 黄浦公园水文站,北依吴淞江(苏州河),与两江汇合处近在咫尺。191212月,工部局上海浚浦局在此设站观测黄浦江水位。1924年由英人设计,在今观测站附近建造外滩黄浦观潮站,曾名外滩公园水位站,是我国建造最早、资料最齐全的水文站。19496月归属疏浚公司上海疏浚队,1957年改属上海河道工程局,1959年拆除,1960年重建观测站。由于地面沉降,潮位升高,1980年再次兴建水文观测站,取名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黄浦公园水文站,归属上海航道局。2006528日外滩水文站重新改造工程竣工,面积近300平方米。现属上海海事局海测大队。

拍摄留影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外滩黄浦公园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塔高60米,塔座壁的花岗石浮雕高3.8米,长120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投资1100万元。198912月始动工,19945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时落成。

 
 
 

 外白渡桥,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开工,于1907年交付使用,桥长104.24米,宽18.40米,面积1,918平方米,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200831日进行对外白渡桥大修,200846日上午,由拖船将外白渡桥拖往上海船厂维修。2009226日移回原位,于200948日恢复通车。

 
 
 

 上海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投资500万两白银,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原名百老汇大厦,22层,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高78.33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19515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

 
 
 
 
 
 

北苏州路绿地,202012月建成。

 浦江饭店,黄浦路15号。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11平方米,由英商新瑞和洋行,周瑞记营造厂建造,属于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始建于1846年(道光26年),1907年改造为6层砖木结构大楼, 1922年改建底楼大厅,成为英国式风格大楼。1937年“八·一三”后由日人经营,抗战胜利后由英人收回,1946年英人租给建华地产公司,大楼前为美军俱乐部,北部为民居,大名路沿街经营咖啡馆、酒吧等23家店铺。1950年建华地产公司还给英人继续经营。1950年后曾由华东纺织管理局和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租用。1954年市房地产公司对大楼进行大修,1959年因英人拒付大修费用,既由市机关事业局接管,527日更名为浦江饭店正式对外营业,为上海大厦附属机构。1984年浦江饭店划归衡山集团。 

 
北苏州路原第一人民医院唯一留下的一幢老房子,建于1918年。
 
 
 
 
南苏州路“外滩源”的原英国人教会公寓、新安堂和原黄浦游泳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