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氣質。

 街心舞苑 2021-05-09
誰最中國
从2014年开始,「誰最中國」便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 历经7年,「誰最中國」希望通过向文化发问、向时代发问、向产业发问的方式,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级、灵性和密码,重构“文化、美学、设计”这一理论体系。
2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图片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来自网络」
 | @AC建筑创作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一个地方若没有一家书店,那就算不上个地方。
2014年,《岛上书店》一经出版,便如长翅黑马,风行30多个国家,创下出版史上全球化最快的畅销记录。书里那间维多利亚风格的书店,连同这几句话就这样轻而易举戳中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如果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书店,便是这颗蓝色星球上孤独灵魂的理想栖居地。因为书店,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高楼林立的城市也生长出不一样的温度,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
店是如此不可或缺,但却在不停地“消亡”,仅2020年,全国就有1573家实体书店倒闭。随着书店被灰尘蛛网尘封的,还有一座城市的文心……


图片



今年4月底读书节前夕,京东研究院联合京东图书发布了《2021京东阅读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2020年,同时购买电子书、有声书和纸质书的用户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40%,图书用户人均购书支出较2018年增长3.3%。
另外两大电商平台也是喜报连连。2020年,当当网在“书香节”期间,累计销售图书2.1亿册;拼多多有4亿人次来“拼知识”,拼回家的知识量,相当于11座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图片图片
国家图书馆
看到这些数据,多年来一直嚷嚷着“要凉”的出版社,终于涌出了激动的泪花。许多实体书店也涌出了泪花,心痛的泪花——同样是世界读书日,与电商平台的傲人数据相比,实体书店的销售量怎一个惨字了得。
互联网时代,便利和物美价廉才是王道,电商平台的强大属性,决定了他们可以比实体书店以更低的折扣从出版社拿到书。对于原本就生意惨淡的实体书店来说,这种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有实体书店经营者慨叹,“世界读书日,就是书店的受难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电商平台的数据狂欢,是实体书店的要命孤单。这不仅使人困惑: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书店吗?

图片

图片

北京·晓岛


当然需要!书店可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实体书店从书出发,但绝不可止步于书,我们需要的,也绝不再是几排摆满书的书架就可以支撑起来的书店了。时代在变化,读者的需求在变化,书店也需要与时俱进。
什么样的书店,才算是与时俱进呢?
时代说:要有别具一格的设计感,要美;要有人文关怀,要成为“文化地标”;要走进读者的行程,要走进读者的生活,更要满足读者对博尔赫斯那句“天堂的模样”的想象。

图片

图片

西安·茑屋书店 | @悦西安V

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一批不一样的书店于是应用而生:从孤零零矗立在海边的“孤独图书馆”,到透过巨大玻璃窗可以看到老北京不同景致的Pageone,再到被各路文艺青年追捧的单向空间、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集书店、生活美学、咖啡、展览空间、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方所……
当这些书店的大门一打开,读者们都惊呆了:哇!原来,书店也可以这么美!


图片



这些颇有“颜值”又颇负盛名的书店,就这样成了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朝圣之地”。而这些书店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则使得它们承载了更多功能,身受其利的同时,也深受其苦:以前,人们来书店,是为了看书、买书,而现在,人们来书店,是为了打卡、拍照、发朋友圈。
“看书不买书”,成为许多实体书店所面临的困局。

图片图片
深圳·前檐书店 | @旅人制造

虽然有读者会在这些书店购书以示支持,但更多的人来这些书店,只是为了“体验一下”。点一杯饮品,拍几张照片,花几个小时修图,再配上斟酌许久的文案,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发一个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朋友圈,然后起身心满意足离去。
偶尔看上哪本书,也会选择在回家的路上打开手机app货比三家,挑最便宜的下单,经济又实惠。

图片图片北京·pageone | @尘心未动


于是,在朋友圈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秦皇岛孤独图书馆的水泥墙、自然光、玻璃窗外的大海;看到北京pageone玻璃窗外的正阳门、大栅栏商业街;看到南京先锋书店斜坡尽头显眼的十字架;看到单向空间的咖啡区、手账本;看到上海钟书阁红色的砖墙、尖尖的屋顶;看到苏州诚品书店中的“苏州大步梯”;看到广州方所书店的文创产品专列区……
我们看到了这些书店的方方面面,却唯独没有看到拍照的人在书店里读了或买了什么书。这就不由得使人深思:在书店,我们应该做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店的初衷,是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一种更时尚的购书体验,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型书店的出现,似乎并没有能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7本;2019年,这个数据是4.65本,2020年是4.70本。而隔壁日本,人均阅读量是每年40本。
阅读的数量,并不足以代表阅读的质量,但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最起码能说明一些问题,国人的阅读量,实在是有些匮乏。

图片图片北京·单向空间 | @思想聚焦

“打卡书店”的行为,虽然与阅读相去甚远,但也算是走进阅读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网红书店”,也许是引渡新一代读者进入阅读的一种途径。而为读者提供真正持久、更深入人心的阅读体验,回归阅读本身,也是时代对这些书店的真诚期待。


图片



我们常说,书读得多了,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其实,书店多了,也会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
《2018年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发布后,成都因跻身“中国时尚一线城市”而爆红,支撑成都出奇制胜、构建一种全新城市评价标准的,除了10000家茶馆、2078家酒吧外,还有3436家书店
成都因位列全国第二的书店数量,荣获“2017年书店之都”的名号。书店揭示的,是一座城市的阅读氛围和文化指数,它也是一座城市的软件与文化名片。

图片
成都·都江堰钟书阁 | @AC建筑创作

方所书店总顾问廖美立曾在采访中提到,决定开书店之前,她并没有优先考虑北京、上海,而是选择了广州,许多人告诉她说,广州是“文化沙漠”,书店不好经营。但是她认为,广州更自由、开放,这些对于做书店来说更重要。
方所刚进驻广州时,举办了一系列以诗为主题的演讲,请来了众多名家,现场听讲座的人大大超过预期,挤得水泄不通。廖美立无比欣慰,我看到年轻人眼神中闪烁着求知欲、沟通欲,这是文化沙漠的表现?其实这恰恰证明了广州的群众非常需要这么一个空间,感受思想的碰撞。

图片广州·方所书店


而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许知远经营的独立书店单向空间,选书全是他想看的,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虽然带着些知识分子的冷静和别扭,但也正因如此,这家书店反而更具文学性和浪漫精神。
这样的书店,在北京并不少见。从挤在海淀区各大高校之间的老书店,到散落在北京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开自己想开的书店,卖自己想卖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这些书店与书店经营者的态度。
许多漂在北京的人,在这些书店里进进出出,寻求着自己的答案,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在北京,谈理想不丢人”,这大概是这些书店对年轻人最大的滋养。而这些年轻人,就是这座城市的未来。
一座城市的气质,靠什么塑造?
除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更不能缺少那些如星火般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文化载体,书店是这些星火中最闪亮的那一个,它虽然静谧,却足以潜移默化改变甚至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会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有味道的部分。

编辑 | 土包包
- 参考资料 -
运营商财经网 《2021京东阅读数据报告》
中国经营报 《世界读书日,也是“实体书店受难日”?》
南方日报 《书店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澎湃新闻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
新周刊 《在成都,找到“时尚之都”的新定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