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门陈发源地,宰相故里,车桥镇!

 一楚知秋 2021-05-10


本期推荐
<江西德安·车桥篇>

“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开元十九年(731),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在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安家置业,创下了“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的佳话传奇,并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 《中国影像方志》江西德安篇义门陈部分

这里的“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就是今天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号称“天下陈氏出义门”江州义门陈氏正是发源于此。

人杰地灵车桥镇,用人杰地灵来形容她,丝毫不为过。

车桥这一方水土,孕育了江南第一家族——义门陈氏,几百年来才俊皆出、彪炳于史。

除此,以宰相夏竦、名臣夏安期、武进士夏炽南为代表的白水街长庆夏氏,以及“兄弟同榜三进士”吴元、吴宏、吴愈三兄弟,“父子同朝两翰林”李道生、李鸿逵父子,都是车桥镇人才辈出的最好代表。

车桥,以境内两溪交叉处石桥,称叉桥(德安方言“车”谐音同“叉”),据《清乾隆·桥碑》,后书车桥而得名。

宋朝时,这片土地分属太平乡、新兴乡,故有“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一说。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笔亲题"义门世家",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义门村”“义门堡”“义门乡”

▲ 车桥镇行政沿革,一楚君整理

千年以来,陈氏故里仍在今日之义门村

而如今的车桥也不仅仅只是当年的那个“乡”。2002年撤销白水街乡,划归车桥乡,后并设车桥镇。

白水

曾经沿用已久的“白水街乡”也自此成为了历史。和黄㛚付山樟树一样,现在白水为车桥镇下辖白水村

解放前称白水街,解放后为白水街乡,因“地下多泉,其水清而白”而得名“白水”

▲ 宰相故里

据《清乾隆·德安县志》记载:“白水街去县治一百里”,“白水堡汛在县之西。”

旧时白水所辖之处,有一长庆村,此地自唐宋以来就居住着一方名门望族,称“长庆夏”,又称“宰相故里”,附近有杨梅山、横山,因此也有了后来的“长庆乡”“杨梅乡”“横山堡”。

这就是车桥镇。在她还不叫“车桥”之前,她就早已名留青史,引无数文人骚客、皇室贵族踏足称赞。

▲ 车桥

不管是义门、长庆还是白水街,如今的车桥镇,依旧在书写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传奇。

有桥必有水,有水必有河,以桥为名的车桥镇,自然少不了隽秀山水。

车桥镇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庐山脚下,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古属江州辖地,在德安更是“山里”一人杰地灵之宝地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更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蒋家坳、龙王殿、五子岭、北风尖、杨梅山、曹台堆、道颜山、杨梅山、铁门坎、城门山等山延绵数几十里,小昆仑山于中部更显地位之重。

昔叶县令王乔于此山礼斗,因取道经下覆昆仑之语,故名小昆仑山。山巅有一处元阳观,现名元阳寺,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由道士吴寿楠始建,曾经道教盛极一时,名震天下。

明朝通判曹黍诗有云:“六月欣逢雨满村,公余单马上昆仑。青山妥帖云根隐,怪石直奇月窟存......”

除元阳观,小昆仑山另有仙人迹、洗剑池、东西湖、观音洞、牡丹台、金墩、月窟、麒麟峰等名胜遗迹,此八景名胜,合称“昆仑八景”

其中麒麟峰峰下有夏竦衣冠墓古镇白水街,此地曾是万家岭战役主战场之一国民党杨家骝将军正是于此壮烈殉国。

▲ 车桥镇抗战烈士

除此外,小昆仑山地处德安、武宁、瑞昌三县交界之地,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塞,北伐战争中,有李宗仁、叶剑英等将帅在此亲自指挥击溃了北洋军阀。抗日战争中,在此激战七天七夜,消灭日寇万余人。

山之秀,更在于山本灵。另一处城门山,因“东西两山相对,石壁立数仞如城”得名。

明朝邬瑞《城门山记》中载:“石崖下有观音寺,寺畔有桥卧波,桥旁有树荫翳,四时好鸟变音,如笙如歌,亦胜致也......”

城门山下,有城门水库,众山之下,十八冲、栗家山、蒋家坳等水库点缀其间。车桥水蜿蜒其间,于小昆仑山发源,自白水与十八冲的山间,经磨溪,流入博阳河,为博阳河上游主要支流

山势险要,林木茂密,河水湍流,溪水潺潺,造就这一神秀宝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杰出、勤劳、勇敢、智慧之车桥人。

所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止体现在壮丽锦绣山水间,更是源自在车桥(白水)诞生的一位位“奇士”以及留下的一个个流芳千古的佳话篇章。

▲ 御赐义门陈氏

车桥是义门陈的根基地与发源地,更是千千万万义门陈后人的“老家”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

▲ 义门陈氏家族复原图(部分)

▲ 义门陈氏宅居图


唐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氏》:"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



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一联。

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

▲ 东佳书院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

 

后宋仁宗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上疏建议下,按宋太宗御赐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

▲ 义门陈发源地--义门村

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义门陈300多年的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更不是这区区千百字就能够说的清道得明的。义门陈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更是千年车桥镇最人杰地灵的代表之一。

除了义门陈,白水街“宰相故里”的夏氏家族,在白水街(今车桥镇辖内)书写着名门望族的家风典范。

▲ 宰相夏竦

长庆夏始祖夏勰,早就将这片土地作为耕读传家的基地,死后以“刺史”传家,自此之后人才辈出。唐有夏翌、夏昱兄弟并肩齐名,身居要职。

宋朝时,有为抵御辽国入侵而战死河朔的魏国公夏承皓,并敇建“芙蓉祠”于长庆里。其次子夏竦,字子乔,北宋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和枢密使等要职。

▲ 史料记载宰相夏竦德安白水人

夏竦之长子夏安期赐进士出身,累擢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进枢密直学士,赠司空;夏竦之孙复倪,字均父,文采斐然,任官江州。

 
《清平乐》夏竦与歌姬合奏《鹧鸪天》剧照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夏竦《迁莺·霞散绮

元朝时,长庆夏又出了一代名臣夏天民,饱读诗书,历官侍读大夫,诰授朝议大夫。

清朝时,武进士夏炽南,道光乙巳年恩科武进士出身,钦点御前蓝翎侍卫加三级,诰封武德佐骑尉,有钦点御前侍卫府,古朴、雄伟、壮观,建于清同治年间。

▲ 早期白水侍卫府旧址

上世纪六、七年代湖塘水库建起后,村民们陆续迁出了村子,侍卫府便日渐萧索,少有人问。

▲ 义峰山之上的侍卫府,图源:网络

1978年,为保护侍卫府古代建筑,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厅经数次拨专款,按原样1:1进行重建,迁建后的“侍卫府”位于德安县城西义峰山南麓曾为德安县博物馆,2019年改建为德安革命历史陈列馆。

▲ 义峰山之上的侍卫府,图源:网络

时代在发展,夏氏后人也遍布全国,现代夏氏家族后人,如同义门陈后人一样,繁衍生息,投身于各个行业领域,其中以夏修全少将为代表夏氏后人,更是一直在延续其祖文武之脉。

燕尾溪流山势断,

竦公一去近千年。

轻眠小睡山中月,

夜木成阴石上泉。

——《宿山村故居

作者:夏泽民,竦公第三十八世孙,笔名:夏天,江西省德安县作协会员


▲ 夏竦故里门头遗址,图源:网络

车桥见证了一个个家族典范,更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进士及第

宋开禧元年(1205)吴元、吴宏、吴愈三兄弟同榜中进士,有诗云:“勒马江边问玉京,百花头上占梅英,云霄万里开鹏路,诗乐三章奏鹿鸣。拂剑笑谈天下事,担簦慷慨日边行,吴公兄弟谁先后?此事君王合与评。”一时以为盛事。

自此三兄弟同榜进士之后,其后人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吴元之子吴革,字时夫,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大帅,后转任宝章阁直学士兼南京知府,死后追赠光禄大夫;吴宏之子吴观,字宾夫,由举人而做官,官居湖广提刑兼衡州知府,后转江西提刑等等。

自此六百年后,又是这片土地,“父子同朝两翰林”。这就是是“灵山李”父子李道生与儿子李鸿逵的故事。李家八代书香之家,李道生出生前,全家就有秀才、贡生四十多人。

李道生六岁读《孝经》、《正气歌》,十岁能文,十六岁应童子试,府县俱列前茅。十八岁成秀才,于家之岑楼浸淫经史,目不窥园。复建业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和九江濂溪书院。清道光二年(1822)二十一岁,乡试中举,道光十六年(1836)三十五年,考取进士。

其子李鸿逵,同治四年进士及第,皇帝钦点翰林庶吉士,诰封中宪大夫,政绩卓然。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是岁月里一盏长明的灯,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源远流长,辉映着家族成员共同的记忆、价值观和身份归属。

人杰地灵车桥之所以历代人才辈出,名门望族之鼎盛,少不了家风的传承。

陈旺、陈崇、陈昉、陈兢、陈旭等为代表的古时义门陈人,和以陈云、陈毅、陈赓、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独秀、陈寅恪等为代表的现代义门陈人,以及夏竦、夏安期为代表的长庆夏氏,到后来的李道生李鸿逵等等,都是最好的家风证明。

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之幸,更是一个国家之幸。

修桥补路,开办义庄,捐资助学,赈灾济贫……善行义举,代代相袭,皆是家风使然。贵族之贵,在于担当,当代社会,有这样影响力的大家族已经十分少见了,家风的延续,似乎也少了些空气和土壤。

悠远而宁静,古雅而端庄,从义门陈长庆夏,从兄弟三人同榜进士父子二人同朝翰林,从昆仑八景麒麟峰、义门遗址......再到现代新车桥镇,这样的车桥谁人不识,谁人不爱?

车桥,它守着家族文化的清澈与祥和,为德安历史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传奇。

在一片“德安山里方言”中,随着波涛与浪潮起伏,进一步是历史古镇,退一步是静谧山野,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人,哼唱着传世的歌谣,诉说着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现代车桥,更是快速发展,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的打造以及义门陈家风文化等工作的落实与推进,也明显见成效。

无论是旅游还是新型农业,未来车桥,更值得拭目以待!

这就是车桥,因桥而得名,于古今小桥流水的风景下,找寻不一样的车桥味道。每一处,都蕴含着无数令人向往的家族历史传说,这是车桥的底色,也是车桥的本色。

沿着车桥水,找寻历史的轨迹,一不小心便会走进故事里,无论是传世佳话,还是历史悲欢。

一代代的故事成了醉人的温柔,也因为传说的光芒,车桥也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溪水潺潺,流淌在这座小镇的时光深处,那是深入骨血的根与脉。

▲ 美丽车桥,本节图源均来自德安发布

车桥,义门陈根源地,愿你永葆最初的山明水秀,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守着喧嚣与静谧,生活于此的人,无惜无憾。

最后,义门陈发源地、宰相故里——车桥镇,欢迎您!

参考文献:《德安县志》《德安地名志》
文章中部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仅作宣传,非商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码字不易,感谢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