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灵璧解放之后

 灵璧家园 2021-05-10


灵璧故事


巩固新政权,迎接新中国

 文/同龄人 

  1948年11月25日,灵城解放以后,即成立了“灵城军事管制委员会”,对灵城实行军事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建立革命秩序,以保障灵城解放以后的安全。此时,中共灵璧县委和县政府,在抓好支援前线工作的同时,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肃清残敌余匪和改造基层政权等项目工作,以维护和巩固新政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一、改善生产生活,暖民心。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说过:“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面对青黄不接的严重春荒,1949年2月25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生产自救工作指令性计划,要求各区、乡政府及早动手,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春季生产中种子、牲畜不足的困难。同时规定重灾区每人种一分地南瓜、一分地蔬菜,轻灾区每人种十棵南瓜、半分地蔬菜。并且对全县粮食余缺情况进行调查和摸底,拨出385万斤粮食,救济已经断炊或者即将断炊的军工烈属和贫苦农民。还根据全县各地资源情况,制定了副业生产计划,指令各区、乡尽快把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各项副业生产。

  1949年7月4日到8日,灵璧县境内连降暴雨,河水漫堤,平地水深盈尺。全县被淹粮田129。6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七成,大水冲倒房屋3027间,伤25人。面对灵璧县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7月5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抢险救灾为当前头等重要任务”的紧急指示,要求能够参加救灾的人员要全部参加,能够使用的救灾物资要全部用上。为了加强对抢险救灾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濉河防汛指挥部”,实行现场办公,靠前指挥。各区成立防汛指挥所,各乡成立护河队。要求各级干部到防汛第一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吃住在险工险段,日夜坚守在防汛工地上。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水势下降以后,县委、县政府即领导全县人民转入生产自救运动,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集中力量筑堰围田,抢种芝麻、绿豆、荞麦、胡萝卜等晚秋农作物。并组织全县能工巧匠开展打席、卷烟、运输、烧窑、织布、捕鱼等副业生产。

  战胜水灾之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和下面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将原来的对半分租改为“三五、六五”分租。即根据土地收成,每石(读dan,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石折合250斤)粮食,地主分三斗半,农民分六斗半;包租一律实行“二五”分租,即地主每收一石租粮要减去二斗五升给农民,也就是每石租粮实收七斗五升。在减息方面,对陈年日久的高利贷,凡利过本(利息超过本金)的停利还本;利倍本(利息是本金的二倍以上)的本利全停。同时还给大领(地主家雇佣的带领长工、短工干活的头目)、长工、短工增加了工资待遇,使所有做工的人员收入比较以前都有所提高。

   通过采取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恢复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感到共产党的温暖,认识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从而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

       二、肃清残敌余匪,稳民心。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于自己的灭亡,向解放区派遣大批特务,利用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勾结地主恶霸和反动道会门,采取制造谣言、组织暴动、暗杀抢劫等手段,阴谋破坏我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有三股残敌余匪在灵璧县兴风作浪。原国民党军统少将特务李华堂,潜伏到宿县、灵璧南部边区,组织起“中国人民自救军”,利用反动道会门组织发展道众300多人。李华堂指挥反动骨干攻打我宋河、土楼两个乡政府,并阴谋与匪首乔以荣合力攻打我固镇政权机关。原国民党13纵队司令唐光金,潜伏下来组织起“苏鲁豫皖人民自卫军”,自任总指挥,下设三个纵队,经常窜到宿县、灵璧北部边境进行袭扰破坏活动。匪首宋其远、陈绍文等在泗县、灵璧、睢宁三县交界地区,利用道会门结拜把兄弟等手段,活动了800多人,在冯庙、李集等地四处抢劫,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定。

   针对残余匪特的猖獗活动,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清剿工作委员会”,调动全县武装、民兵和公安干警,在宿县军分区部队的支持下,对残余匪特进行了清剿。根据匪特假扮冒充、昼伏夜出、昼散夜聚以及在边界地区活动频繁的特点,我方武装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追剿、围剿、游剿。在具体方法上,实行武装围剿股匪;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并清剿散匪;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匪徒,孤立匪首。全县共破获大小土匪21股,俘匪首48人,匪徒112人,击毙8人;捕获道会门会首14人,争取瓦解会众641人;俘特务头子11人,特务分子37人。经过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剿匪反特斗争,匪患初步得到平息,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形成了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定的新局面。

  三、改造基层政权,顺民心。灵璧县解放初期,虽然中共的县级政权已经初步完善,但是乡、村政权中还有一部分被过去的顽保长、保丁、甲长充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县委、县政府提出村级政权一律取消保甲制,然后区别不同情况建立村级民主政权。对于群众基础比较好的老解放区内,由群众选举阶级觉悟较高、减租减息运动中的骨干分子等,并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担任村领导,掌握村级政权;对于新解放区内,那些群众尚未发动起来,封建势力比较顽固的地方,村级领导直接由上级委派干部担任;对于一些自己无法选举产生,而上级又无干部派去的村,暂时由群众公推的“评理小组”或者“公道小组”代替,实行过渡,待该村选举条件成熟时进行民主选举村领导。

  在对于旧的基层政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干部实行三级管理。即县管理到区、乡、村三级;区管理到乡、村、组三级;乡干部的升降调迁,由区上报到县,县再上报到专署审批。通过政权改造,使全县基层民主政权得到了初步纯洁,干部素质有了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因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让一部分原来有不满情绪的群众,心平气顺了。从而密切了基层的干群关系,缓和了人民内部矛盾。

  从1948年11月25日灵璧县城解放,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奋力拼搏,使得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灵璧县,呈现出百废俱兴、各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翻了身的灵璧人民,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占人类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在此之际,灵璧全县各地都举行了庆祝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迎风招展;人民群众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地欢庆新中国诞生。当时,整个灵璧县城化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