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后世称为千古谋圣。 武庙第二位,作为姜太公的陪祭。 听上去是很强,但这个武庙有很大的个人情感。 一是年代越久,地位越高。 二是开国功臣地位最高。 三是越忠心,地位越高。 这个很正常,毕竟是皇帝作为发起人。 那西周来说,记载中就一次牧野之战。因为商朝主力在外地,攻打黎,夷等部落。 战争掠夺的奴隶运往殷墟,临时调出来抵抗西周,一击既破。 纣王也是傲气,不愿意逃跑,直接自焚。 这里面并没有明确记载姜太公如何运筹帷幄。 西周与商的地盘,也局限于黄河流域,换成近代,大致是阎锡山和冯玉祥打架。 但作为开创西周八百年的军师,自然有资格成为武庙第一人。 太公留下来的兵书,姜太公兵法,是太公与武王的问答。 更像是行军作战说明书。而且太久远,与后世严重脱节。 假如你知隐约听过某位大人物的事迹,但具体事件不清楚。 只知道他的成果,而不清楚如何成功。 那么你所能做出的评价,更多的是想象。 所以太公的地位,更多的是对先辈的尊敬。 但谁也不能因此看低太公,因为汉族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是西周奠定的基础。 那么作为辅佐开创西汉二百年,一人之下,七十之上的张良,是否真的比其他人都更厉害呢? 自春秋以来,文化开明,写史不再仅限于史官,很多的政治家都喜欢写史。 春秋的史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鲁春秋。 明显的就是吕不韦召来一群人,并且自认总编辑写的吕氏春秋。 以及孔子写的春秋。 由于这种风气,所以汉代的史书还是比较真实的。 那么我们具体谈一下张良所做的事情。(时间不够,先睡觉,防止秃头,明天继续) 张良父辈相了五代韩王,如不出意外,张良长大后基本也是接替相位,不过他父亲在他刚出生没多久就死了。 韩国灭亡的那一年,张良刚好20岁左右,张良家僮三百人,非常有钱,但是他弟弟死了也不去葬,把钱财都用来寻找供养刺客观用来刺杀秦王。 汉书里张良曾说家资万金,这时的张良应该算个满腔仇恨的热血青年。 他去了淮阳,大概在现在河南周口边上,学礼,然后再去了一趟东边,这次出行,让他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往东有一个仓海君,具体在哪我不清楚,大概在山东河北一带,是东夷的一个国家。 在那时,东边的外族称夷,北方曰狄,西方曰戎,南方曰蛮,楚国就一直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国,楚国有一次曾被中原诸国指责僭越无礼,还攻打他们。 楚国就说谁叫我是蛮国呢。 张良在仓海找到了一个大力士,这一片难道都是彪形大汉吗。 于是张良策划了一次刺杀行动。这成秦始皇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危险的两次刺杀之一。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春秋战国的刺客文化了。 春秋时,百家齐放,除了我们所知的那些流派,还有一种侠客文化,这群人喜欢习武强身,锄强扶弱,重义轻生,可以为了一句承诺,一次恩情,舍弃生命。 具体那些侠客有那些事迹,我就不说了,除非我什么时候一时兴起。 而张良,就是一个任侠。 在家国破灭之时,作为侠客,最先想到的报仇办法就是刺杀。 但自荆轲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外人能够靠近秦始皇,所以张良寻了个外族的大力士。 正好秦始皇东巡,好不容易统一全国了,总得看看自己的江山长什么样子, 来,看看寡人的江山。 东巡会路经博浪沙,在河南新乡,博浪沙有一条河南往东的驰道,应该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修的那几条秦直道之一。 河南可是张良的地盘,这几年张良一直在河南转悠,他看中了博浪沙的独特地形,于是在此设伏。 要知道,这不是始皇第一次东巡,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他先做了一个大铁锤,百二十斤,在秦始皇路过的时候,他让大力士从高处将大铁锤甩向中央的天子御车,结果中了副车。 这里我有点诧异的是,秦始皇难道是光明正大坐在最豪华的那辆主车上面吗? 也许大力士命中了中间的车,但秦始皇在其他车上。 一击不中,赶紧逃命,于是张良就拉着,不对,是被大力士拉着一路狂奔。 这里可能有人会怀疑张良也许躲在远处,没直接参与,但以张良的血海深仇,我相信他一定会亲自指挥。 大力士有没有逃掉我不清楚,反正张良没被抓,不过秦国一方应该能发现这个大铁锤是人甩出去的, 作为一个大力士,很难不被人注意。 大力士是否因帮助张良而死,不得而知。 按理说张良这种侠客,应该是个大丈夫形象,然而司马迁却发现,张良长得像个女孩一样,大概是跟女孩一样的长相俊美。 说好的智慧和美貌无法并存呢?! 但耿直的太史公是不会喜欢美色的,所以他说张良貌若妇人好女,盖以貌取之,失子之羽。 子羽是孔子弟子,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还懒,孔子一直觉得子羽不能成材,但后来子羽却有很高的德行,名声显著。 刺杀失败的这一年,张良三十岁左右,十年苦苦追寻,只得了这么一次机会。 这次失败后,张良很伤心,消沉了很久。 史记说张良在这段时间遇上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扔鞋子到桥下(被河漂走就尴尬了)。 呀,鞋掉了,小后生,帮老人家捡个鞋。 张良很生气,差点殴打老人。 换到现在,也许就叫碰瓷,没准能赔不少钱。 张良随即反应过来,也许这老人有古怪。 于是下去弯腰捡鞋,黄石公在他身后露出一丝不可名状的窃喜。 呸,打住,黄石公露出欣慰的笑容。 半个月过去,获得太公兵法+1. 如果我所读的版本没变的话,张良所做的事跟大公兵法关系倒不是很大,这个故事也许是张良编的,没证据,不多谈。 十年后,张良已经年过四十,张良才开真正展露出他的才能。 陈涉吴广起义不多谈,张良也直接拉起了百来人的起义队伍,看清楚,张良也是有领导才能的,虽然只有百来人。 吴广这员猛将,被陈胜派去攻打荥阳,自己坐镇陈县,这一片山势险要,是河南进陕西的必经之道,以前是韩国防御秦国的关城,秦国费尽心血才拿下来。 打下之后,韩国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后来刘邦夺取三秦之后,也是在这个防御项羽,可惜韩信太过忠心。 吴广打了很久打不下来,周文北上想绕去函谷关,进入秦国腹地,结果被章邯以骊山刑徒打败了。 这下惨了,本来还想另辟蹊径,结果反而给了章邯机会。 章邯随后直扑荥阳,这个时候陈胜还在陈县,真是不输才怪。 吴广部下内斗反叛,随即兵败,章邯乘大胜之势,一路进攻,直扑陈胜大本营。 这时候陈胜开始慌了,亲自上场,还是输,大概死于乱军之中。 他的手下又反了,扶持景驹为楚王。 果然很多人都是投机分子。 因为陈胜本来就立国张楚,所以下面的人又找了个楚国贵族。 这时张良只有百来人,有点说不过去,也许是应该这群张良的圈子在平民没有很大的号召力吧。 自己这么点人打谁都打不过,于是就去投靠景驹。 景驹在留,在江苏沛县不远的地方,沛县就是刘邦的发家之地,刘邦称沛公,路上正好碰到刘邦攻打下邳,就一起上路了。 后来张良求封留候,有人解释说这是张良和刘邦相遇之地,希望刘邦念及旧情,这个应该是说错了。 张良应该是想表明,我本来要去留的,但是跟了你刘邦才没去,你可别忘恩负义。 刘邦这人很刺头,他厌恶儒生,也讨厌小白脸。 张良虽然四十岁,但依旧长得比较年轻,也像个书生。 张良来投靠刘邦,他就让张良当个厩将,厩将大概跟西游记里的弼马温差不多。 张良其实有点芥蒂,也为后来的时埋下伏笔。 刘邦一群人以前都是哥两好,瞎胡闹的那种,不懂什么兵法,打仗就是临场发挥, 张良说了几条计策和打仗的方法,大家都听不懂,但刘邦能明白过来。 张良感叹刘邦的天赋很好,但并不觉得刘邦有多聪明,也是,以张良的智力,别说他了,我也觉得刘邦挺笨的,不过刘邦脑子的确灵活,心机也深。 这时候,景驹当的楚王不得楚国旧贵族的心,毕竟不是楚国自己扶持的势力,所以项梁这个作为楚国名将之后,就派兵打败了景驹。 不过理由有点假,当时陈胜作为起义军头领,各国势力都以他为首,陈胜兵败不知所踪,项梁就说景驹背叛陈王。 人家都失踪大半年了啊。 项梁扶持熊心为楚怀王,叫各路军阀过来开了个会,大家以楚怀王为义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真不假,楚国在各路起义军一直都是最强的。 说了这么久,终于到张良的正事了。 项梁在薛召开的会议,张良也去凑热闹了。 张良也是无奈啊,其他国的人都起来了,韩国作为秦国的大门,却一直被秦国压的死死的。 张良趁着项梁志得意满,就发挥他的忽悠实力了,不对,是口才。 他说,韩国是秦国的门户,但现在却一直没有什么反抗力量,是因为没有一个有名望的人领导, 韩国诸公子中,韩成最贤能,不如立韩成为王, 借他一支部队,韩国居民一定会跟随韩王一起反秦,这样秦国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很多。 项梁一听也是啊,大家都这么忙,就你韩国在打酱油。 然后就借了一千人给张良,挺抠,让他去找韩成,攻略韩国故地。 于是张良拥立韩成为韩王,自任司徒,终于圆了他的夙愿。 他在韩国灭亡后,等了二十年,从意气风发的俊秀少年,到不惑之年,终于又成了韩国的相。 二十年前,张良喜欢打抱不平,结交侠客,好胜斗勇。 他的父亲张平应该也曾苦恼过。 但如今他也成了韩国的相,父亲应该能欣慰吧。 孩儿终不负张家荣光。 然而,后面的事却严重挫败了子房的自信心。 哪怕秦国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在六国子民眼中,他们依旧觉得这天下应该是七国,韩人属于韩国,赵人属于赵国。 如果统一的秦国能熬过两代人(战国的百姓成家早,十五年就已一代),也许六国将彻底称为长辈的故事。 然而嬴政这个千古一帝,只活了五十年。 都说黄老之术能长寿,到底是始皇天性不合,还是黄老实伪? 他或许天生就是霸主,极度享受统一的乐趣。 哪怕费尽了秦人的血液,哪怕舟车劳顿,也要看遍自己的河山。 以至崩于沙丘。 他死后,一度摇尾乞怜的六国贵族,都开始暗中慢慢站起身子。 张良既然拥立了韩成,自然得凑足韩国才算功德圆满。 这是张良的弱点,他依旧固执的守着战国的格局。 于是他便带着几千兵马开始攻城略地。 但是,有着太行山与秦岭为屏障的秦国,自然把韩地作为战略重点,章邯攻破陈胜军后,又去楚地进攻项梁,一直辗转在华北平原。 张良画像 张良却想企图攻下韩国故都建国。 这里可以看出张良对于形势的迟钝。 不求保存实力,壮大力量,反而急于追求一城一池的得失。 每每攻下城邑,不久便被秦军夺回,在经历多次骤得骤失之后,张良转为游击作战。 此时刘邦正寻找进入汉中的办法,而秦军主力前往河北进攻赵国。 章邯在打败项梁之后,便开始志得意满,企图以围困赵国的机会,在巨鹿一举歼灭起义军的主要力量。 此时楚怀王与天下英雄约好,谁先夺德汉中,便为汉中王。 由于刘邦之前的地盘都为六国故地,苦于没有稳定基础的刘邦,极度想名正言顺的获得汉中,成为一方诸侯。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并不认为刘邦会深明大义,势灭秦国,他只是个自利的军阀而已。 张良便跟随刘邦趁机南下攻下郑州南部的地盘,获得颍川大部分地盘。 在夺下了小半个韩国之后,刘邦让韩王成留守阳翟,在郑州南部,许昌西部。 自己跟着刘邦进入河南南阳,再进湖北,向西北进入关中平原。 而此时,项羽在巨鹿打败的章邯,章邯军队向项羽投降,岭南的任嚣和赵佗,也趁机企图自立为王,驻扎在长城的王离,南下巨鹿之战中,战死沙场。 秦国的主力基本消亡,其实说到底就是秦二世昏庸,他一直不承认那些起义军,把他们视为强盗蟊贼。 早在周文进攻函谷关时,秦国就快失败了,章邯站出来拯救了下秦国。 但凡一个稍微能干的君主,早早调回塞北和岭南的主力,秦国也许能再续几十年。 由于秦军主力大都灭亡,刘邦在南阳畅行无阻,一路前进到峣关。 峣关作为交通要隘,有2万秦军驻守,兵精粮足,然而由于内部的腐败,竟然让一市井之人当上峣关的守将,加上章邯战败投降的消息传回,秦将人人自危。 张良便献计让郦食其带着钱币宝货贿赂守将,秦将同意了,并希望一起劫掠咸阳。 郦食其是个奇人,六十岁的年纪,依旧口才敏捷,智谋出众,李白的《梁甫吟》写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说的就是郦食其,靠一张嘴劝降齐国。 可惜被韩信坑了,最后被烹杀。 汉留侯张良画像 张良担心秦人反悔,毕竟这种反骨仔很危险,便假装同意,趁机袭击秦军。 秦将无能,一击即溃,一路逃命至蓝玉,最终被刘邦消灭。 张良此计太过阴险,肯定招到了秦军的怨恨。不过史书说张良自觉阴险,后代难有福报,大概也只是史官自己的想法。 毕竟刘邦也阴险,却有大汉4百年。 而这个时候,赵高还在争权夺势! 杀死秦二世之后,赵高企图称帝,虽然低下不少阿谀奉承的人,但还是不能接受赵高,赵高无奈之下,只能让始皇的后代子婴当秦王,并且意图杀死反对自己称帝的大臣。 子婴是个贤明的人。当初无论是扶苏还是子婴,这两人随便一个当上秦帝,都不会发生起义。 子婴借着秦王的身份,暗中联合自保的大臣,一起诛灭的赵高一党。 子婴刚掌握权力没几天,刘邦就进入了咸阳地界,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如果赵高早点杀死胡亥,以子婴的才能加上章邯的军事,也许能再造秦国天下,也不至于投降。 但,假如子婴在赵高执政时,不是一心自保,而是站出来对抗赵高,也不至于始皇后代被族灭。 如果说自保是种智慧,那坐看江山倾颓,最后家族后代灭亡,是否太过愚蠢呢? 时代动荡时,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逃避自保,有人顺势而为,有人逆流直上。 到底哪种选择才正确? 像章邯王离这种,像孔明这种,值不值得呢? 刘邦拿下咸阳后,将士都趁机抢夺宝物美女,咸阳一片凄凉。 战乱之时,弱者只能被屠辱。 刘邦沉迷在王宫里,想好好享受,张良和萧何以及樊哙一起劝告刘邦,让他善待秦人,安定百姓,离开王宫,否则容易败亡。 刘邦醒悟过来,带着军队退出咸阳,回到霸上,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平定三秦,也正是这时候建立的民望。 劫后余生的秦人,欢声载道的恭送刘邦。 却不知,真正的危险正逐渐靠近。 他们会迎来一个恶魔,把他们的一切都毁灭。 张良的名气之所以比不过孔明,并非智慧上的差别。 而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思想的引导。 作为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这种气节和担当,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榜样。 而张良辅助刘邦成功后,便功成身退,只体现了作为个人的大智慧,于社会发展无益,没有宣传的必要。 至于张良和孔明的实力对比…… 我本来把张良和孔明的优点缺点都细细思考对比了一下,写了很多,想了更多。 太晚了就先睡了,睡得时候一直思考,睡不着。突然醒悟过来,我为什么要跟别人说这么多。 又爬起来删了。 很少人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风采。 所以无论说的太多没有意义。 简略的说。 张良善奇谋,多诡谲,多胜少败。 孔明善形势,多机巧,不败之地。 并没有直接的高下之分,而且其实他们两个并没有直接的对比性。 孔明一直自比管仲乐毅,出将入相。 而张良是奇谋诡谲一类的顶尖高手,孔明自始自终没想过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说张良喜欢浪的话,孔明就是稳了。 仅此而已。 至于我为什么说张良喜欢浪,体会不到的也别来问我。 张良明哲保身,却保不下韩王。 孔明逆流而上,也只徒劳一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