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失配”呼唤高质量的教育

 木香草堂 2021-05-10

毛军刚

当下正值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就业难”的讨论又被勾起。“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几乎每个跟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

“教育失配”呼唤高质量的教育

以前,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承载着很多家庭的荣耀和梦想。如今,“硕士多如毛,博士满地走”等戏谑之语印证了学历的贬值。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对过度教育的讨论也层出不穷,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受教育者没有达到预期职业目标;受教育者掌握的技能超过了岗位需要;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其经济地位相较以前有所下降。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学术理论层面的“教育失配”,还是新闻媒体提出的“高能低就”,都指向教育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失衡。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教育失配,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原因。

从经济教育双重变迁的角度来看,只有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才能吸收更多的高学历者。否则,一旦经济低迷,求职者就会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和教育层次,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打败更多潜在的对手。当然,科技和经济发展并非线性增长的过程,其周期性波动必然会导致教育失配现象周期性出现。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个体选择过度教育,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工作经验,或业务能力欠缺,试图以提升学历的方式弥补人力资本的不足。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非知名高校毕业生往往是“双一流”高校的考研考博主力军,毕竟学校教育质量往往被多数雇主视为个体人力资本。过度教育群体通过更高学历弥补自身人力资本的不足后,过度教育的问题就会随着工作的转换迎刃而解。

换句话说,过度教育在宏观层面呈现出长期化、常态化特点,在微观层面则呈现出短促化、暂时化特征。“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体现的教育过度现象,会随着个体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而渐趋消失。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产业升级已进入关键时刻,亟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当下的教育难以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失配问题没有想象中严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不断创新探索,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此,劳动力市场才能消化更多高学历者,才能缓解“高能低就”现象。

(作者毛军刚,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