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课堂:《郑风·羔裘》/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03期)

 ljian21 2021-05-10

天语说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郑风·羔裘》。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背景,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

《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赞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讽喻当时的官员;

朱熹《诗集传》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即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

对于这两种意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国发生了那些事情。子产名侨,又叫公孙侨,郑穆公之孙是郑国公子子国的儿子,春秋中后期郑国的贵族。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从小受家庭影响,年轻时就有一定的政治见解。

郑简公元年(前565年),他的父亲公子发率军攻蔡,获得胜利,并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全都非常高兴。子产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郑国夹在中间的饱受战祸之苦。公子发愤怒地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

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子产听说后,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他沉着机智,布署周密后,开始率家兵攻打北宫,后来在国人的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

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

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他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晋国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子产却只接受了与他地位相称的部分。

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最后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子产执政后,开始实行社会改革。他下令把田地划清疆界,承认土地私有;他规定有战功的农民可以升任小官吏;他对贵族中比较俭朴的人予以嘉奖,对奢侈浪费的人加以惩罚,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他还允许百姓议论政治,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为了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子产主持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刑书先是写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施行。后来,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个鼎。这就是有名的刑鼎。法律一经公布,旧贵族们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任意处罚人了,新兴地主阶级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子产在执政的第一年,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子产却毫不动摇。他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坚持改革。到了第三年,改革措施已经收到成效,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在列强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处于夹缝中的郑国面临着生存危机。而子产采取了合理的外交策略,使郑国能够安然渡过难关。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

有一次他陪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轻视郑国,故意不会见,也不派大臣招待他们,把他们扔在宾馆就不管了。宾馆的门很小,车马进不去。子产就吩咐随从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一段,让自己的车马进去。晋国大臣指责子产,子产说:“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的事;与宾客同忧同乐,出了事随时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现在晋侯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一样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盗贼公然横行,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可就大了!”晋平公十分佩服子产,非常隆重地会见了郑简公和子产,还举行了盛大宴会,欢送他们回国。

子产执政20年。在这期间,国家安定,生产发展,老百姓得到了不少好处。据说,子产死的时候,郑国人就像死了亲人那样悲伤,也就有了本文所引的那首《子产诵》。在河南的民间传说中还说,老百姓为了纪念子产,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他送葬,但是子产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入河中,这条河也因为珠宝的绚丽光芒泛起了金色的斑斓,从此得名金水河。

子产不只是政治家,而且是思想家。在天道观方面,子产的一句名言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是郑定公六年(公元前524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大火,当时一个叫裨灶的人要子产祭祀以避免火灾,子产不听,并说了上面的话。在子产看来,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与人的规律是无关的,所以并不同意裨灶的话。从这种思想出发,子产没按照裨灶的话去祭祀,而是加强防火准备,郑国也未发生第二次大火。子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没有关系的,而应尽力于人事方面,这种观点与孔子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公元前522年(郑定公八年),子产病重,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松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数月后子产去世。 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另有记载说,子产死后,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

后来,当孔子知道了子产去世的消息之后,曾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之遗爱”,这是对子产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我们从诗的内容来看,笔者认为是一首赞美诗。赞美郑国公子子产的诗。

原文:                   郑风·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⑴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如:乃也。

⑵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⑶洵(xún):信,真的,确实。直:正直。侯:美。

彼:那个。

⑸其:语助词。其之子:他这个人。

⑹舍命:命:君命,使命。这里指安于君子使命。

⑺渝:改变。

⑻豹饰:以豹皮为装饰。古人的皮袄毛在外面,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⑼孔武:特别勇武。孔:特别;很,非常。

邦:国家。司直:即主持公道的人,一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一说,谏止君上过失的官员。

⑾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⑿三英:“”通“” 。古人的皮袄是封襟,中间两边各缝上三条丝绳,穿时结上,等于现在的纽扣,有一边的三条丝绳有穗,结后垂下,即此处的三英。周振甫:三英,三次缝补。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⒀粲(càn):鲜艳,光耀,美丽。

⒁彦(yàn):美士,俊杰。这里指贤能的人。

译文:

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皮袄,

为人正直又美好。

就像他这样一个人,

安于君王的使命也不会变节。

穿着豹皮装饰的羔皮袄,

为人特别公正勇武。

就像他这样一个人,

是国家主持公道的人。

穿着光鲜亮丽的羊皮袄,

三英素丝装饰生光辉。

就像他这样一个人,

是国家贤能的人选。

天语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官员的诗,诗人以衣喻人,从一位官员的服饰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来赞美他既忠于职守又正直不阿,品格高尚,忠君爱国的这样一位君子,是国家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之材。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

首章诗人以描写衣服来刻画官员形象,诗人写道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羊羔皮袄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濡: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诗人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而那个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皮袄,为人正直又美好。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彼:那个,其之子,这样的一个人。舍命安于君王交给自己的使命。这时指就像他这样一个人,安于君王的使命也不会变节。诗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描写卿大夫上朝时穿的羊羔皮袄官服,他是想借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

二章诗人写羊羔皮袄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豹饰古人的皮袄毛在外面,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孔武:特别勇武。这两句是说穿着豹皮装饰的羔皮袄,为人特别公正勇武。彼其之子,邦之司直。”邦:指国家。司:主持。直:正道,公道。这两句是说就像他这样一个人,是国家主持公道的人。诗人用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让人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官员,是那么的威武有力公正刚直。如何来表现他的公正,刚直呢?其一面谏君上直言官员的过失或是

三章诗人最后一段发出感叹:忠于职守又正直不阿,勇于直誎,品格高尚,忠君爱国的这样一位君子,是国家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之材。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三英:”通“” 。古人的皮袄是封襟,中间两边各缝上三条丝绳,穿时结上,等于现在的纽扣,有一边的三条丝绳有穗,结后垂下,即此处的三英。周振甫:三英,三次缝补。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粲:鲜艳,光耀,美丽。这两句是说穿着光鲜亮丽的羊皮袄,三英素丝装饰生光辉。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美士,俊杰。这里指贤能的人。这两句是说就像他这样一个人,才是国家贤能的人选。才可以人衣相配,美德毕现。在诗经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

当然,现代的我们只能从诗的内容来猜测诗的意思。也许诗人赞美的不止是一个官员,也许他赞美的是朝中的文武官员,希望他们能够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又正直不阿,品格高尚,忠君爱国。成为这样一位君子,是国家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之材。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内要有安邦定国的有智谋的文臣,外要有平定祸乱、镇守边关的猛将。只有君臣文武同心同德,国家才能强大,才可以震慑远雄。

古人如此,今人也有如此的希望,希望那些当官的人能够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不负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利,能够实实在在的尽职责,为人民办好事。

天语小诗:

为《 郑风·羔裘》而作

文:闻天语

一颗闪亮的星

始终高悬在

岁月额头

几度云雾的遮掩

几度风雪的侵袭

你用智者的目光

穿越迷雾

淡定如禅

在郑国的历史上

书写着一份

最完美的答卷

时光带走了

你的生命

却留下了

你的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