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识宝藏 | 王巍:当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菌心说 2021-05-10
图片

当科学与哲学相交叉

它们将如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王巍教授

《当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用哲思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奥秘

宝藏 鉴定

教师简介

王巍,男,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一般科学哲学(如科学说明、自然定律、因果性等),分支科学哲学(如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691762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中文名称:当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Specific Sciences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课内/实践/课外:32/0/64)

课程特色:2020级学生通识选修课;2019级(含)以上年级学生文化素质核心课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学目标:审思明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了解各门科学的发展脉络;学习寻找科学中重大问题,培养科学方法论。

预期学习成效:学习深度阅读与理解哲学文献;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关注本学科的重大问题,并能从学科史与方法论角度理解。

教材及参考书:

Samir Okasha: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韩广忠译,译林出版社,2013

M. Salmon et al (eds.):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J: Prentice Hall, 1992

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13

蒋劲松、刘兵编:《科学哲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评价维度:

平时讨论10% (课上提问与讨论,参与网络讨论)

读书组10% (分成小组读书研讨,第15周合做一次课堂报告)

读书报告20% (阅读一篇文献,写出综述与批评)

长摘要10% (写出期末论文的观点与主要论证)

期末论文50% 

课程Q&A

Q1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科学哲学”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能请您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况和历史吗?它对当今科学发展的特殊意义又是什么?您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怎样的?

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思考。追根溯源,康德的时代就有对人类知识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等思考。但对科学的系统思考是在20世纪之后,首先要科学发展成熟,才会对它进行系统思考。

代表学派以当时的欧洲为中心,如维也纳学派和柏林学派,都是在讲德语的大学。纳粹时期,这些人或是犹太人,或比较同情犹太人,纷纷到了美国与英国。你们上哲学课经常会听到的英美分析哲学,它的根源其实来自欧洲。

简单来讲,科学哲学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随后传播到英国和美国,进而成为国际上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内容上,国际上有两个发展的路径:一般科学哲学和分支科学哲学

一般科学哲学不分科地研究科学的哲学问题,比如说科学中不可观察的理论概念是不是真实存在?又如归纳问题,几乎所有科学都会用归纳方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另一个路径成为主流,称之为分支科学哲学。分支科学哲学是把科学的黑箱打开,你会发现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学科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称之为分支科学哲学。

对当代科学的意义上,一般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意义间接一些,它主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概念分析能力。分支科学哲学则可以直接进入到科学的前沿,去讨论它中间的一些哲学问题。

为清华学生开这个课,最重要的还是想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人被称为哲人科学家,英文叫philosopher-scientist,代表人物是马赫、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庞加莱这样的一些人。虽然学科不同,但他们本身都有很好的哲学素养。

我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些思想性的东西。很多时候,理工科的老师可能经常会说学生做科研没有idea。这门课程有点像科学方法论,希望帮助大家在科研能力上有所提高。

Q2

这门课主要探讨当代各门科学中的哲学与方法论问题,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科学哲学可以说是在其他学科里融入了哲学思考吗?要用哲学的路径去解读这些学科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呢?

比起学科而言,我们更多的还是去关注问题,做出好的科研,至于它叫什么学科,其实相对次要。

但如果非要来区分的话,哲学可能更多强调一个概念性的分析,Conceptual。科学会更加注重实验性、计算性。但科学研究中,概念分析其实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把爱因斯坦称之为哲人科学家?当他在做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分析时,他其实就已经是一个哲学家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哲学思考理解为一种概念分析。用哲学的路径去解读,还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概念分析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Q3

您在课程设计中是以怎样的逻辑帮助同学们搭建起科学哲学的知识框架呢?

我的课程设计会把整个分支科学哲学主要的学科都涵盖到。我们总共15次课,第一次课是讨论性的,另有一次课堂展示。所以一共13个专题,会涵盖到逻辑哲学、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还有用科学方法即实验的方法来做哲学。

前面的是说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科学,后面则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我也会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把重点放在生物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各三讲。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我会少一点,各有一讲。

Q4

这门课包含了课前阅读、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读书报告、期末论文等多样的课程安排,这些用心设计将如何助力您的教学目标呢?

我主要介绍一下后两个安排。读书报告要求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这本书说了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反思批评。

比如《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认为“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如果你不同意的话,理由是什么?如果完全同意道金斯的观点,现在有很多人却对道金斯提出了批评,你又如何去为道金斯辩护?我们就是想培养这样的critical thinking,因为科研需要批判性精神。

期末论文是希望培养学生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中学时,很多同学写过作文,但进入大学,以前的议论文写作和学术写作,尤其是分析性的(analytical)写作是不一样的。这个环节想锻炼大家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的能力。

Q5

分组阅读讨论是授课中的重要环节,您为同学们选定了不同学科的三本书,分别是《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自私的基因》《心灵的再发现》。您在选择书目时是如何考虑的呢?分组阅读讨论对同学们理解科学哲学有怎样的帮助?

其实不止三本书,我们每一堂课都会给学生推荐书目。分为两个部分,必读和选读。除此之外,我安排了读书组,每一个读书组有一个指定书目,这三本书是读书组里面的指定书。

让学生小组讨论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必须看书。光上课听讲,学生看不看书其实也没法监督。但小组讨论,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你有没有准备。上课讲课是单向的,小组讨论就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如果可以在教室正常教学,我们还会有一个课堂展示,一组内的同学观点可能不同,但最后总得形成一个共识性的观点。这就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teamwork)能力,并且最后如果能够有展示环节,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Q6

从课程大纲中我们了解到,在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节“实验的哲学”部分,您会向同学们介绍用实验方法研究哲学的新进路。这与我们对哲学研究的一般记忆似乎不同。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领域的相关情况吗?

我们一般会认为哲学家总在办公室或在图书馆里,有一个词叫armchair philosopher,就是扶手椅的哲学家。我们既希望哲学为科学服务,也希望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哲学研究。

用实验方法做哲学研究在古代其实曾经有过,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太多去强调。柏拉图曾经想证明知识是先天的,所以找了一些不识字的奴隶孩子,教他们几何学,后来发现他们都很快就学会几何。于是他认为,像几何学这样的知识应该是所有人类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中国也有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就是在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格物致知”这个路子行不行,只是之前讨论的不太多。

在当代,我们有更多科学仪器,可以用一些实验的方法来从事哲学研究。

举一个例子。道德判断究竟是一个理性行为还是一个情感行为?英国经验论者会认为道德是一个情感行为:我东西被偷了很不爽,所以我就说偷东西是坏的。康德用另外一种思维,认为所有的道德行为是理性推论,任何行为如果发现其不能普遍化的话,它就不道德。比如说谎,如果大家都说谎的话,这个社会就根本无法交流,因此说谎不好。所以只要违反理性,就不是道德的行为。道德判断究竟是理智的还是情感的,在哲学上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两派很难相互说服。

后来哈佛大学的Joshua Greene让人做电车实验,测被试者的脑电波,在做判道德判断的时候,究竟是负责情感的中枢更兴奋一点,还是负责理性计算的这部分更兴奋一点。他后来提出双重加工理论。虽然我们也不认为双重加工理论绝对正确,因为康德还可以说这个实验设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科学证据对于我们理解“道德判断究竟是什么”会很有帮助。

Q7

同学们选修这门课程可能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同学或理工科的同学来说是否存在困难?

挑战的话其实我觉得还好。第一,清华的学生非常聪明,本身的素养比较高。第二,其实我认为理工科学生会容易掌握课程内容,而文科学生稍微困难一点。有时候我举一些例子,理工科的同学很快就知道庞加莱、希尔伯特、马赫是谁。第三,通识教育大多都有一个这样的优点,非常强调深入浅出。我挺鼓励你们去看一下《牛津通识读本》

如果真的希望学得深入一些,或者想对科学哲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先上我另一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课程,先了解了“一般”再了解“分支”其实会更好

Q8

您特别强调了“学习深度阅读与理解哲学文献,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的重要性。在您看来,怎样的阅读是深度阅读?如何帮助同学们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批判性思考和哲学论证的能力呢?

读书报告,理想标准大概是能够将作者讲的东西用比书中更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希望学生把作者的论证重新梳理、组织一下。能看到一些作者所看不到的东西,能够想到作者甚至都没有提到的内容,这是深度阅读

另外,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好的批评的时候,其实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看得不顺眼而随口批评,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我其实也不太确定学生们是否能做到,但我从设计上是希望培养大家这样的能力,并且做到这一点。

Q9

您的学术研究经历十分丰富,从相对主义研究、生物哲学、定律与因果等等,您的课堂教学会融合联系自己的前沿研究吗?对您来说,个人的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是处于怎样的关系?

我觉得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除了第一次导论和最后一次学生展示之外,大概13讲有很多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研究,当然有一些讲座是介绍性的。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跟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拓展学术视野,这对学生也有好处。

我一直很喜欢和本科生讨论问题,会发现最有原创性的问题,往往是本科生提出来的。相当于是在进行一个思维上的碰撞,在备课、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很有收获。

Q10

您对于选课的同学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寄语?

我大概有两个期待。如果想从事科研,想在科研能力上(比如逻辑思考、批判性思维、概念分析能力)有所提升,想在科学方法论上面接受训练的同学,希望你们来选这门课。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门课不是放在人文课组,而是放在科学课组。

第二,希望选课的同学能够认真坚持下来,完成各个学习任务。虽然说希望学生完成,但是心里面也会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我至少希望同学们必读书目能够全部看完,能有质量地完成学习环节。

如果你希望从事科研

如果你想打开科学视野

如果你对哲人科学家怀有憧憬

《当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带你打开科学的黑箱

审思明辨,拓展视野

共同探索科学哲学的奥秘

文案 | 杨宇英子 李一安

排版 | 李一安

责编 | 李慧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