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茂林之家 2021-05-10

哪怕在能人辈出的三国时期,常山赵子龙依旧能够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哪怕千百年后“人气”一直高居不下。要论武力,赵子龙常年名列三国前三。要拼颜值,赵子龙银甲白袍,生得又极其雄壮,无论在游戏还是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非常英俊。

裴松之曾在《三国志注》中借先主之口评价赵云一身是胆,民间则盛赞赵云乃是常胜将军。然而有些网友却不认可赵云的能力,还有人认为刘备曾严厉强调过“万不可重用赵云”,甚至表示赵云一生都没有被重用。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的确,在我们如今所看的一些有关三国的作品中,会发现赵云似乎“出场率”的确还比不得刘备手下一些实力不如他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赵云早年从常山带着本郡的义兵投奔公孙瓒,在公孙瓒的手下领兵打仗。史书关于这段时间的赵云有何战绩并未详细记载,显然此时初出茅庐的子龙还没有成为后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在公孙瓒麾下时,他得以与刘备相识结缘,互相结为了知己。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赵云是冀州人,公孙瓒曾问他为什么没有去投奔袁绍。赵云则答道,他希望能追随心怀仁义、兼济天下、安顿万民的明主,并没有故意疏远袁绍而偏向公孙瓒。虽然公孙瓒可能不是赵云心中所想的明主,但一同共事的刘备却有着赵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品格。

后来赵云因兄长亡故返乡,直到七年后才重新与刘备在邺城相遇。从此往后,赵云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了刘备二十多年。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没多久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迫不得已投靠了荆州刘表,刘表则宽宏大度把新野送给了刘备。曹操听说刘备有了栖身之地,调遣夏侯惇、于禁等大将领兵攻伐刘备。在演义小说中,诸葛亮献计火烧博望坡大破了曹军,而在历史上则是刘备亲自定下了火攻夏侯惇的计策。此战赵云生擒了同乡夏侯兰,并向刘备举荐了这一人才。

紧接着,曹操方面又纠集了更多军队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孙权、刘表等势力集团。刘备见曹操来势汹汹,只得率众撤退暂避锋芒。在携民渡江事件中,赵云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由于老百姓转移速度慢,曹操的部队很快便在长坂坡追赶了上来。刘备的家眷在混乱中走失,为了寻回刘备的妻儿,赵云主动杀回了乱军之中,上演了一出“七进七出”的好戏。当然,“七进七出”是小说中的情节,实际上有此功勋的大将是文鸯;但赵云在战乱中寻回刘备妻儿却是属实的。

汉中之战又是赵云的另一大高光时刻。黄忠当时已经斩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引得曹老板本人亲率大军来到汉中。黄忠与赵云商量好要去奇袭曹操的运粮队伍,但到了约定时间却没有返回。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机智的赵云预料到了黄忠很可能情况有变,当即带着十来个骑兵出战,在路上又正好遇到了曹操的主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赵云凭借过人的勇武在曹军阵列中反复冲杀、且战且退。救出黄忠后,赵云又杀回曹操军中救出了蜀汉另一名将领张著。

回到军营中,曹操的部队也追赶到了营寨之下。赵云下令打开营门,曹操见状怀疑里面有伏兵,赶紧下令撤退。而赵云便下令账下军士出击,并以箭矢激射曹操部队。此战蜀汉军队大获全胜,赵云也因此被评价为“一身是胆”。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从赵云的一系列大小战斗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个人武力、军事能力的确是可圈可点的。而所谓“万不可重用赵云”这一说法在正史上并无明确记载,基本属于民间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得出来的结论。

至于所谓赵云不被重用的说法也有待考据,毕竟从赵云的履历来看,他基本上是得到了刘备的无条件信任,《三国志》引注《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么一段:“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

刘备临终前,严厉强调“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刘备要是真的边缘化赵云,会让赵云担任太守?还给他封侯?且《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同为一传,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赵云的地位吗?难道人家正儿八经生活在当时的史学家陈寿对于这些东西的了解,还不如后世看小说的众人?

所以说什么刘备临终前叮嘱:“切不可重用赵云”,这其中有何深意,这其中压根就没有深意,因为对赵云的打压以及边缘化,完全就是现代人的发散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