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读懂古诗词

 杏坛归客 2021-05-11
浅谈如何读懂古诗词

侯兴黉

从教这些年来,总是有学生在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古诗词,是因为对意象知道得太少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当代的学生读不懂诗词的主要原因在于: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文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时候,因为背景不明确,无法自注、备注,便很难把握诗人的立意。再加上当代人的文字驾驭能力无法准确把握古诗词以至于产生“隔膜”实际上这种“隔膜”主要是因为古今字词的变化,以及对于典故的理解。前者比较简单,因为诗词的语言基本来源于文言文,只要基础打得牢,也就不会畏惧“古今字词的变化”了。

新文化运动以后,主流的大师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文章中“用典”,于是在教育和传承上,典故就发生了断档。这里举个例子: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首联中他乡复行役”是说作者现在的状态但是公事再忙到了老友房琯的墓前暂留驻马”一词体现了两人交情之深然而宰相之墓,如今已是孤坟则是表现房琯晚年的凄凉。颔联近泪无干土”一句是说痛之深邃,为什么呢?因为对房琯的感情很深,痛哭不止,以至泪水湿润了“近土”甚至断云”徘徊不忍离去。天低云断,渲染了一种愁惨凝滞”的氛围,更使诗人这种寂寥哀伤的情感被放大颈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则是用典。出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晋谢安喜围棋,与客下棋时,听到前方胜利的战报也不动声色。”这句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表现作者与房氏生前交往的情谊。对句典故出自《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吴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尾联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中,一个“唯”字显得余韵悠扬不尽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的氛围,林花似泪,也衬托出墓地的悲寂和吊客的悲伤。如此表现两人情感极为不易,若不是典故,估计很难说明白。所以读者若是不明其典,也就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情感了。

大多数的古诗词的标题一般都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类别,特别是越长的标题指向性就愈发明确,抓住标题的相关信息,就能大概知道诗歌的主要内容如: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首先,看到这个标题了吗?你没看错就是杜甫的诗,杜老二写诗真的有一套,题目都可以拟那么长。而且古代的标题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完全要靠你自己去断句。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应该怎么断句: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其实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小序,说的是至德二年,作者自金光门出,由小路投奔凤翔肃宗,任左拾遗,十月随肃宗返长安。乾元元年,被贬华州任司功参军,再出金光门,不禁感慨万端。作者与亲友离别的不忍,对旧职的留恋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不都跃然纸上了吗?再如白居易诗《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读完题目即知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作者在此次战乱之后望月怀人,全诗表达了对离散的兄弟姐妹诉不尽的思念之情。彼时不用再看内容,因为题文对应,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内容中找到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一句对应题目中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句则是对应“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一层意思。另外补充一句,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有同学可能会说,假如题目很短或者说就叫《无题》该怎么办呢?例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首,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有同学会说“别亦难”好理解,可是“相见时难”却不太容易理解了。首先你要知道背景,唐时崇尚道教,李商隐十五六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往河南省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囿于礼教,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李商隐诗文朦胧婉曲、深情无限。另外,读诗的时候最好能做到主客移位。高适《除夜作》一诗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我们再理解诗词的时候,同样也可以主客移位,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去考虑,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来揣测诗人当时的心境。

要做到站在诗人角度去读懂诗词,必须先弄清楚这三个问题: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如果诗中的场景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立即重新回答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说,不管诗歌的场景如何变化,我们要始终和诗人站在一起,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比如:

忆钱塘江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首句昔年乘醉举归帆中的昔年二字,则是紧扣诗题中的乘醉”是作者的状态站在诗人的角度,带着诗人的状态在船上看钱塘江。次句隐隐山前日半衔,即远远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早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山头,仿佛是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这句用比喻,十分贴合醉眼赏景的特点。最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意思是说,最美的还是夕阳返照入江一片红光,江上点点白帆在红光的辉映下,好似水中神仙穿上淡红色的衣衫。此情此景,若然不是跟着诗人的视角,就无法领略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晚景,是多么的奇丽惊艳。在如此美景下,诗人的情感如何,还用再说么?

至于诗歌的意象解读和知人论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留待后面慢慢叙说吧。

以上均为个人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