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藤忠雄

 chenfeng931 2021-05-11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拍摄于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景观专业的我,对建筑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一些大师作品的存在,不知道它们存在的价值。从没有走入建筑空间,从没有感受室内世界的变化,建筑对于我来说,也像是一个平面作品。从第一次看到安藤忠雄的作品,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亲自走进那个纯净的世界。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建筑师,靠着他广泛的阅读与旅行,亲身体验历史建筑,自学成才这30年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并在1995年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安藤忠雄遵循禅宗哲学的理念,他是极简主义的拥护者,反对把人与自然分开的建筑。反对以消费主义主导的享乐社会。

一个人的作品便是他思想的表达,他的作品便展现了极简主义的完美。擅长运用最普通的水泥、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来围合空间,构成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创造一个让室内与室外沟通的建筑世界。

他的光之教堂

在上海同济大学实习后,利用开学前几天的时间,在杭州呆了几天。趁着这个机会,见识了几位大师的作品,王澍在国家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群、畏研吾的民俗博物馆。印象最深的还是安藤忠雄在杭州的作品--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我在万科·良渚文化村设计的这个文化艺术中心,将超越我以往的所有作品,而且不会输给这里的任何建筑。”--安藤忠雄设计之初如是说。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杭州良渚村,良渚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被万科开发后更是成为了一个旅游度假胜地。从住的青旅转了三次公交,两个多小时后抵达这个村子。这里有万科等公司的项目,高级酒店、便利店、商业区等将这个村子变为了一个小城。

路途

远山在远处此起彼伏向前延伸,而我沿着由竹条架起的栅栏往前走。在这栅栏和远山之间是一片向日葵,正午的太阳晒得她们羞哒哒低下了头,没有显露出平日所见一心向阳的精神。田园景观有一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景象。

经过一条密植的行道树,一栋纯净的建筑物显露出来,远远地向我释放着让人着迷的光茫。迫不及待想要走进安藤忠雄在这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写下的这篇华美诗词--良渚文化中心,被称为“大屋顶”的公共图书馆。

大屋顶

整个中心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功能区块,三个区块呈三字型布局,又被统一罩在屋顶下,铝制金属屋顶像极了飞机大机翼,展现着现代气息。

边围

当我拿起相机蹲在门口找角度时,保安便走了上来,说拍摄需要申请。想着从大老远过来,不能留下遗憾,几番求取后获得了十分钟拍摄时间,我绕着水面走到建筑北面。水面隔着我与建筑,更多了一份朦胧,更增加了一份吸引

水对面

在被玻璃围合的建筑中心漏出这样一个开旷的空间,像是被光挖空的洞。此刻,静坐在这个洞中的沉思者成了小小的焦点。他在沉思什么?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隔着一片幽静水面的我是否会打扰到他的宁静?

十分钟的拍摄时间让我不能再想。围着它转了一圈再次走到入口,又再次被保安提醒拍摄时间。但这光与影,哪能阻挡我拍摄的欲望。向保安保证不拍了,然而我只是暂时把相机藏起来,遇到一景再偷偷拿出。

通往地下车库

入口便是通向地下停车场的螺旋楼梯,仅仅是清水混凝土就有吸引人走下去的魔力。

向下

走到地下一层,便是另一个世界。

楼梯

从顶部打下的光让这立面被切分成几块。亮、灰、暗层层分明。

下面

顶部的光依然又有召唤你上去的魔力。

下面

爬上楼梯,便见又一个光塑造的空间。此刻,这光便吸引着我向前。

门口

走到光口处,回望来时的方向,像不曾从那里来过一样。三角形几时出现,我何时来此,似有些模糊不清。

回望

在安藤忠雄一系列的建筑作品中,都体现着光对于空间环境的塑造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正如他说:“建筑空间之中一束光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施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幻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说过:“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没有规整的房间,只能乱蹿,无意中走进一个无人的展厅。

展厅

眼前的光照样是吸引人的力量,此刻又被分割为两半。

内部

外面是刚才经过的大水面

内部

才拍几张照片便听到了背后紧促的脚步声,“别拍了,这个展厅是要上锁的。”在地上留下了最后一张照片,便被保安驱逐开。

留下

安藤忠雄截取无所不在的光,让行人在这不变的建筑材料中体验着时空的变化。又利用建筑实体来分隔光,让光也似成了有体积的实物。

简单而简洁的光,以及冷灰色的色调营造出一种沉静安宁和寂静的氛围,让兴冲冲来此的我慢下了脚步,沉下了呼吸。

图书馆

真正走进图书馆,淡黄的木质材料跟刚才的水泥世界截然不同。室内与外界只被一面通透的玻璃分隔。“轻、光、挺、薄”是这个空间的特点。光照亮了空间,照耀着书籍。六米高的书架神圣而威严。

图书馆

刚被沉寂的我走入这个有温度的书籍世界。行走在木地板上,鞋子轻踏地板的声音传到耳朵里,生怕惊扰了旁边认真看书的读者。

楼梯口

便明白去过的那么多图书馆为什么大多是木板地面。原来并没有这行走带来的脚步声,而是想以这脚步声提醒行人要悄悄地来,轻轻地走。

内部

外界的光在玻璃的透射下变得温和,不需要任何装饰,看书的人在光的剪影下便是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

在现在建筑过分强调人工光照的世界,现代技术让建筑照明变得轻易和缺乏感性,而这里,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自然光的和煦。

楼梯也成了分割空间的元素,从楼梯的四个面观察,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不一样的景象。

朝内一面楼梯朝外一面

这个书房与刚才所见的展览厅用着同样的元素和几何设计元素,却设计出不一样的形态。

楼梯

高大的书架把两层楼连贯成一体,书架模糊了墙体的存在,让人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而忘却这是室内的空间。

二楼楼梯所见

在书海中,楼梯不再是连冠一二层的工具,而是抵达更高知识殿堂的阶梯。

二楼中间

景随步移,很容易迷幻在这无限变换的空间里。不过大体看来,这仅仅只是一个中间被斜切的矩形空间,再由楼梯切割形成多个小空间。

游走一遍后,这里便成了熟悉而温馨的家,随意拿一本别人捐赠的书,坐在免费入座的位置上,可观望眼前这片宁静的水面,又可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享受语言的魅力,无人打扰,又可从现实空间进入小说的奇幻世界。

当太阳光渐渐弱了,在室内也能清楚感知时间的变化,半天的时光便不知被安放在了哪个世界。

冥想空间

刚依依不舍离开,打开门口咖啡吧旁边那扇玻璃门,竟走入了刚才所见的冥想空间,那位思想者不知去了何处。在这光照亮的空间,我便成刚才自己所见的思想者。如果他走到刚才我拍摄的位置,我便是他,他便是我。

渐入

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便会被眼前全新的世界吸引,淡忘之前空间的形式。

想起安藤忠雄说过:“在到处布满着均匀光线的今天,我任然追求光明和黑暗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黑暗中,光闪现出宝石般的美丽,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

冥想多时,不舍离开。在门口再次回望这简易而变幻、沉静而温和的世界。刚才的经历此刻已不再,初次见的大屋顶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就快到来的暴风雨中,天竟然蓝得如此纯粹,魔幻而迷人。

傍晚离开时

好的建筑就是有这样的号召力,让人千里迢迢赶来,只为目睹一个非景点的点。好的建筑,即使只来过一次,也会深深印刻在心里,回想起来又像是做了一个真实的梦。

良渚村的教堂

第一次写建筑游记,请多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