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吳鎮烽 | 司敗壴章劍考釋

 許學仁 2021-05-11

司敗壴章劍考釋

  :筆者在鑒定文物時見到一件青銅劍,甚爲重要,劍首有錯金銀銘文12字,器主爲司敗壴章,時代爲戰國早期,國别當爲楚國。銘文雖不難釋讀,但司敗的官名在金文中係首次發現,對於研究楚國的職官、姓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司敗;壴章;楚國

最近見到一件銘文劍,通長53.2厘米、格長5.3厘米、劍首徑3.8厘米。前鋒尖鋭,劍身前部收束,後部較寬,兩縱微凹,中有脊,横截面呈菱形,圓筒形莖,向後漸粗,玉璧形劍首,菱形窄格。(圖1)劍格一面飾錯金雲紋,另一面飾錯銀雲紋。劍首有錯金銀銘文12字,錯金字與錯銀字相間,銘文右旋讀。銘文是:“司敗壴章图片(擇)氒(厥)吉金,自图片(作)甬(用)僉(劍)。”(圖2)從銘文可知作器者爲司敗壴章,故命名該劍爲司敗壴章劍。

图片

圖 1

图片

圖 2

司敗壴章劍的造型與傳世的攻吴王光劍(《銘圖》17921[i]、20世紀30年代安徽壽縣出土的越王劍(《銘圖》17870)、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王酓璋劍(《銘圖》1797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越王嗣旨不光劍(《銘圖》17951)以及1979年河南淮陽縣劉振屯鄉大朱村平糧臺墓出土的越王不光劍(《銘圖》17959)基本相同,而更接近於楚王酓璋劍。吴王光劍的時代爲春秋晚期,越王劍楚王酓璋劍和越王嗣旨不光劍爲戰國早期,越王不光劍可晚到戰國中期之初。所以,司敗壴章劍的時代應與之大體相當,再根據其銘文書體和銘文所出現的職官(詳後),我們認爲將其時代定在戰國早期,國别定爲楚國比較合適。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劍銘的第二個字。從銘文照片看,該字似從“貝”從“又”,當釋“图片”,一般認爲是“得”字。遍查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簡文和帛書,“得”字均不如是作,一般爲下從“又”,上從“目”形(或目形右下部帶一捺筆),即“貝”字之簡省,並不是完整的“貝”字。如春秋時期的子犯鐘“得”字作“图片”,戰國時期的葛得鼎作“图片”,中山王图片鼎作“图片”,清華簡、上博簡作“图片”“图片”或“图片”,無一與此相同。况且,其下的“壴章”二字顯係作器者私名,但“司得”一詞,既不是姓氏、國族,也不是地名或官職,於銘文不能通讀,故應另尋别解。筆者以爲該字當釋“敗”字,但目前見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簡帛文的“敗”字一般作“图片”“图片”“图片”“图片”,也没有見到如此寫法,此當如何解釋呢?竊以爲可從兩方面考慮:其一,該字可看作從“貝”從“攴”,“攴”是一個借筆偏旁,其上部的一竪一平是借用“貝”字左下部筆畫;其二,在古文字中,從“又”的偏旁往往可以與從“攴”互作,如“啓”作“图片”,“敢”作“图片”,“改”作“图片”,“敏”作“图片”等,故該字亦當釋爲“敗”。該“敗”字的形體屬首次出現,與“图片”(得)同形不同字,是“敗”字的一個别體。“司敗”爲職官名,文從字順。

“司敗”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出現過五次。《論語》《國語》各一次,《左傳》三次。

1.《論語·述而》云:“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對曰:'知禮。’”

2.《國語·楚語》載:“君實有國而不愛,臣何有於死,死在司敗矣。”

3.《左傳·文公十年》:“(子西)懼而辭曰:'臣免於死,又有讒言,謂臣將逃,臣歸死於司敗也。’”

4.《左傳·宣公四年》:“箴尹(克黄)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復命,而自拘於司敗。”

5.《左傳·定公三年》:“(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子常歸唐侯。自拘於司敗。”

對於“司敗”的解釋,《論語·述而》何晏注:“孔安國曰:'司敗,官名也,陳大夫也。’”陸德明音義:“孔(安國)云司敗官名,陳大夫也。鄭(玄)以司敗爲人名,齊大夫。”《國語·楚語》韋昭注:“楚謂司寇爲司敗。”《左傳·文公十年》杜注:“陳、楚名司寇爲司敗。”楊伯峻先生《左傳》文公十年注云:“《論語·述而》有'陳司敗’,定三年傳述唐人'自拘於司敗’是知陳、楚、唐具有司敗之官。此'歸死於司敗’與襄三年傳'請歸死於司寇’文意同,足知陳、楚、唐之司敗即他國之司寇。”[ii]

從上述解説中可知“司敗”是陳、楚、唐等國的司法之官名,掌管糾察刑獄與司法審訊,相當於中原諸侯國的司寇,鄭玄以爲“陳司敗”是人名,是齊國大夫,是錯誤的。《國語》《左傳》中的“死於司敗”“拘於司敗”的“司敗”,既是官名,亦指代司敗之官府。

1986年出土的《包山楚簡》法律文書中含“司敗”的簡牘達35枚。其中有中央的司敗,縣司敗,封君的封邑司敗,還有某些機構設立的司敗。如簡25:“八月辛未之日,司敗黄貴图片受期,癸巳之日,不图片(詳)玉图片(令)步、玉婁图片以廷,阩門又敗。”該司敗無前綴成分,且奉命將中央機構“玉府”的官員玉图片(令)步和玉婁图片告上法庭,可見這是中央的司敗。簡071:“十月己丑之日,图片(中)昜(陽)司敗黄图片(勇)受期,图片月辛亥之日,不图片(詳)图片(中)昜(陽)之图片門人图片慶以廷,阩門又敗。”簡177:“图片(奉)陽司敗图片賵,羕陵公之人图片繇。”中陽、奉陽均爲楚國縣名,是知楚國的縣也設司敗。簡23:“八月己巳之日,图片少司敗图片未受期,九月癸丑之日,不图片(詳)图片大司敗以盟图片之櫰里之旦無又李竸甶,阩門又敗。”图片也是楚國一個縣名,图片縣設有大、小二司敗,大概與縣的規模之大小有關。除此之外,《包山楚簡》中還有尚、喜、陰、繁丘、羕陵、下蔡等縣都設有司敗之職。簡054:“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敗史善受期,丙辰之日不督長陵邑之死,阩門又敗。”簡076:“十月乙未之日,噩君之司敗舒丹受期,图片月辛丑之日,不图片(詳)周緩以廷,阩門又敗。”“噩君”即鄂君,還見於鄂君啓節,二者時代相同,自是一人。喜君、鄂君,均爲楚國的封君,可見封君亦設有司敗。簡15背面:“五帀(師)宵倌之司敗告胃(謂):卲行之大夫图片執其倌人,新俈迅尹不爲其图片(督),不憖。”“師”是古代軍隊的一級編制。《説文·帀部》:“師,二千五百人爲師。”《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五師爲軍。”鄭玄注:“師,二千五百人,軍,萬二千五百人。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周禮·夏官·叙官》:“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爲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簡文“五師”即《周禮》所謂“五師爲軍”,就是三軍的一支。五師宵倌屬於軍事機關,也設有司敗之職。簡52:“九月己酉之日,图片(越)異之司敗番豫受期,癸丑之日不图片(詳)图片(越)異之大帀(師)儥以廷,阩門又敗。”[iii]“異”指災異。《春秋公羊傳》定公元年:“異大乎災也。”《春秋繁露》:“異者,天之威也。”“越異”即渡災。作爲官府名越異應是楚國特設的救災機構,這種機構也設有司敗。

另外,關於“司敗”的命名問題,也有不同的説法。龐光華先生認爲:“司敗之敗以雙聲借爲法。司敗猶言司法。敗借爲法,在古書中有跡可尋。《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敗,廣開獻書之路。’此'敗’爲法之借。改秦之敗猶謂改秦之法。……司敗爲司法之借,故與司寇同意。”[iv]明代陳士元在其《論語類考》中認爲:“陳改司寇爲司敗,避太子禦寇之諱。”又宋代易祓《周官總義·秋官司寇》:“此司寇所以掌邦禁,而後言行邦國也。然刑所以弼教也,寇則敗其教之成者也。縱欲敗類,乃教之所棄而刑之所取,故掌刑者謂之司寇,而後世亦謂之司敗,是刑懲其敗類者也。”易祓認爲寇是敗其成者,敗是敗類,司寇、司敗都是懲治敗類,其意相同。以上三種看法,筆者以爲明代陳士元的避諱説不可信,陳國可以避太子諱,而楚國、唐國又爲什麽要避陳國的太子諱呢?龐光華先生的“敗”字爲“法”字的假借,可備一説,但是周代没有哪個諸侯國把“司寇”稱爲“司法”的,所以,假借説也没有可靠的根據,而易祓的詞義相同説較爲接近實際。“司敗”與“司寇”二者詞義相同,職能相似,名稱有所區别,大概還是地域、國家等因素造成的。

劍銘中的“壴章”是司敗的私名。“壴”爲氏名,《包山楚簡》002有“图片(汾)图片(令)壴圍命之於王大子,而以徵图片(汾)人”。劉信芳先生認爲“壴”讀爲“僖”亦即“釐”[v],並引《通志·氏族略·以謚爲氏》説:“釐子氏,出楚釐子觀起之後,芈姓。楚有大夫釐子班。”“釐子”即“僖子”。《春秋》三傳之“僖公”,《史記》《漢書》皆作“釐公”。“壴圍”就是一位以“壴”爲氏,名“圍”的人,擔任图片(汾)縣令。“壴章”亦當讀爲“釐章”,王族的後裔。壴章擔任楚國司敗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從其官職之前没有前綴成分,可以確定他是楚國的中央司敗,屬於楚國的大夫,地位顯赫。

此劍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這是一件確鑿爲楚國中央大臣的用劍。在此之前,除兩件楚王酓璋劍外,還未見到其他楚王或者楚國中央大臣的佩劍,該劍的發現爲研究楚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二,此劍的造型設計、鑄造工藝與吴越劍基本相同,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其三,此劍對於研究楚國的職官、姓氏具有重要的意義。


[i]參看拙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以下簡稱《銘圖》。

[ii]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5年。

[iii]以上所引諸簡文見於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第40701993859732358頁。

[iv]龐光華:《“司敗”解》,《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v]《包山楚簡解詁》,第8頁。

原載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編《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20年。

作者簡介

图片

吳鎮烽,陝西考古研究所原黨總支書記、副所長、西北大學兼職教授。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委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青銅器鑒定專家。自1960年以來,長期從事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掌握了考古、歷史、古文獻以及古文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出版了《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索引》、《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四卷(三人合著)、《陝西金文彙編》、《金文人名彙編》、《西周金文擷英》、《中國青銅器》(三人合著)、《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五卷、《陝西地理沿革》、《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等十幾部學術專著。




编辑:喻   威

审核:李晓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