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如何理解《杂卦传》的“杂”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1-05-11
在《易经》“十翼”中,有两篇文章提到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其中一篇是《序卦传》,另一篇是《杂卦传》。一称“序”,一称“杂”,二者的区别,开卷可见。
但要说《杂卦传》的卦序有多杂,也未必见得杂乱无章,在杂之中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在内。只是相较于《易经》各卦的排列顺序,以及依此解说各卦之间关系,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体系的《序卦传》,《杂卦传》自然显得杂。它的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杂卦传》的“杂”首先体现在整体卦序上。
《易经》《序卦传》都将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上经以乾、坤为始,以坎、离为终,下经以以咸(《序卦传》中并未明确提出咸卦,只是以“夫妻之道”来代表咸卦)、恒为始,以既济、未济为终,这可以看作是通行的卦序。
《杂卦传》同样以乾、坤两卦为始,但却以井、困为第一部分的结尾,第二部分也以咸卦为始,却以夬卦为第二部分的结尾,这明显有别于通行的卦序。这是《序卦传》给人最直观的“杂”的感受的原因。
二、《杂卦传》的“杂”体现在打乱了上下经的分界。
例如通行卦序中,乾、坤之后依次为屯、蒙、需、讼、师,但在《杂卦传》中,乾、坤之后紧接着的是比、师、临、观、屯、蒙,不仅顺序不同,且需、讼两卦被划分到第二部分。此外原本属于上经的泰、否两卦也被安置在第二部分,而原本属于下经的升、萃、震、艮等卦则被安放在第一部分。这样一来彻底打乱了原先上下经的分界与顺序,完全打破了《序卦传》建立的卦与卦之间相互串联、环环相扣的关系。
三、《杂卦传》的“杂”体现在内部卦序的散乱。
通行卦序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各自以天地为一切变化发展的起点。例如《序卦传》第一部分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为起点,第二部分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为起点,然后各自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进行阐发,将上下经各卦联系起来。在上下经内部各卦按照因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缺失其中任意一卦,就会割断这种联系,将原先的一串卦变成两串卦。
《杂卦传》则进一步割裂、打碎了这种联系,将上经三十个卦串联成的这个整体割裂为十五个小段落,每个段由两个卦组成,这两个卦意义或相成或相反以保持着联系和关联的形态。不仅如此这十五个小段落的前后顺序也是打乱的,例如“《乾》刚《坤》柔”之后为“《比》乐《师》忧”,乾卦、坤卦之间有联系,比卦、师卦之间有联系,但是坤卦和比卦并无联系,因此这两对卦之间并没有联系。在《杂卦传》内部,到处可见这样明显的割裂。
相对于《序卦传》,《杂卦传》在其内部则缺乏明显的逻辑关联或者意义关联,仿佛是每对卦的自由堆砌,而这种堆砌进一步加剧了《杂卦传》“杂”的特点。
四、《杂卦传》在每对卦的先后顺序上也与通行卦序有别。
《序卦转》的卦序在上下经各部分,其逻辑关系大致呈现“因——果——因——果”的循环链条式,从其行文来看,可以视为“因——果”的小循环。例如“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在随处可见的“A必B,故受之以B”的句式中,A与B的位置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只能说由蒙卦引出需卦,而不能说由需卦引出蒙卦。因其有特定的内部联系,一旦位置颠倒就无法推导出下一卦(需卦之后为讼卦),无法嵌入到卦序链条中。
《杂卦传》列举的特定的两卦之间的关系是对比,对比则与顺序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在比卦、师卦的顺序上,打破了《序卦传》先师后比(“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的位次,变为“《比》乐《师》忧”,将其颠倒为“《师》忧《比》乐”也无损所要表达的意义。若说有区别,更多的是在文章的音韵节奏上。此外也有和《序卦传》的次序保持一致的卦,例如萃卦和升卦(“《萃》聚而《升》不来也”)。也有先将两卦对举再叙述其义,例如临卦和观卦(“《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也强化了卦序杂乱的特点。

现在通行的《易经》多为经传合订本,其中既有《易经》六十四卦,又有《序卦传》,又有《杂卦传》,之所以采取这种次序,或者是为了便于学习者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卦与卦的对比加深理解。但从人的认识过程而言,应该是先找出两个或几个卦的区别或者联系,然后再将一组卦与另一组卦联系起来,最终将上下经各自串联起来,形成条理的卦序,这或许更符合认知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