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葆有学生的好奇心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1-05-11

由于我做的事的特殊性,八年来一直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近几年更是从小学到初中都频繁接触。我发现了一个早就存在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概率越高;偏远地区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概率高过中发达地区。(唯有的例外是在我们的营会里。

——麦芽学生义工手工作品

尤其是到了初一时期。如果开学阶段没有激起学生们的举手回答的热情,不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全班的举手回答接近于零。

为什么呢?

是孩子天性的成长限制了他的想像力吗?

是孩子天性的成长限制了他的好奇心吗?

是孩子天性的成长限制了他的知识面吗?

恐怕不是。这里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悲剧。

我注意到不少的小学的教室里,常放有一把“戒尺”。这把戒尺大多是竹条,也会是短棍。一开始看到时,我天真地以为这是老师用来指示词语用的。原来不是。读错词,没交作业,上课不专心……都有可能会有戒尺降临到你的手上。而且年级越小,戒尺越堂而皇之。

教育难道是靠“威逼吓”来达成的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老师的畏惧之心日益严重,慢慢地丧失对学习的热忱,从一开始对知识的渴望化成了对老师的恐惧。他们慢慢地就不再回答任何问题了。

——麦芽学生义工手工作品

我期望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师生和谐的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流畅。台上激情饱满,台下认真专注。知识的传递,不是靠海量的作业,而是用心用脑,在课堂上就把知识接收。

这会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梦吗?

——麦芽学生义工在装饰照片墙

在我的阅读课里有关于丽塔·皮尔逊的一个TED演讲: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当开始播放时,学生们大多会为她的肤色和身材而惊讶。随着演讲的进行,他们的眼神变成了渴望、羡慕、敬仰。

他们也想有象皮尔逊一样的老师,当他们考差时,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2 和一个笑脸”,他们无法想像一个老师的桌子里竟然放的不是作业本,而是面包、香皂、牙刷;他们也想大声说出“我是大人物”……

可是他们又很自知地知道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半个学期过去后,依然有学生对皮尔逊记忆犹新。

——麦芽学生义工手工作品

我相信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都有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欲望,这份好奇心和欲望,能保持多久,受外在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和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引导孩子葆有好奇心和欲望,需要耐心的指导,通情达理的言传身教。教育不是单调而枯燥的灌输,操练,那只会训练成没有思想的机械人。教育是生动的、流动的;教育是有灵性的;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教育是播下一粒种子,安静地欣赏它的发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