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炎热渐渐散去,当落日的余晖倾洒在屋檐上,又透过核桃叶儿投下斑驳的树影,村庄里的路灯忽地亮了,不免有些突兀。我拎着小竹椅和爷爷一同在家门口乘凉,“我再去多搬几个椅子。”我又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多拿几个椅子,大家就可以一起乘凉了。”这样想着,我感到快乐极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逐层推进,呈现自然】听—蝉声弱下来了,看—远处已不见太阳的踪影,天色暗下来了,路灯的光芒显得更亮了。夏夜便拉开了帷幕。村庄里,家门口,闲谈声伴着笑声,热闹而不显嘈杂。“沙沙—”“沙沙—”凉风习习,绿油油的核桃叶、柿子叶,随着村里人手上的蒲扇一齐摇曳。“真凉快啊!”不知是谁在感叹,人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闭着眼,嗅着风带来的月季花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祥和。【夏夜纳凉,人与自然协奏曲——视觉、听觉、嗅觉全面调动】睁开眼,抬头看,一轮明月挂在紫罗兰般的夜空中,“今天是满月,老师在科学课上讲过。”我感到欣喜。看着那轮明月,我又联想到许多有关月的神话:我多想去看看嫦娥的广寒宫,去看看吴刚伐了这么多年的大桂花树,我想给玉兔顺顺毛,帮小玉兔捣捣药,还想……突然,一团黑影窜进草丛,我的思绪也被一同拉入草丛。是一只黑猫啊,我看见了它那对炯炯的猫眼,“姐姐,猫咪都喜欢在夏天出来玩吗?”邻家的小弟弟奶声奶气地问,“是啊,夏天可以见到很多猫呢。”小男孩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趁着皎洁的月光,蹲下身子,在草丛前“喵……喵……”地呼唤着、寻找着小黑猫。这时,小男孩儿的妈妈轻轻地走过来,从背后抱起小男孩,男孩儿被逗得咯咯地笑个不停,“时间不早了,该回家睡觉喽!”他的妈妈脸上也荡漾着笑容,“我们先回去啦——”她向大家打了招呼,就抱着小男孩儿回家了,那小孩儿刚刚还那么精神,转眼间就打起了哈欠。爷爷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确实不早了,你明天还要上学呢。”听罢,我只好悻悻地回家去了。我觉得并不晚呀,瞧吧,壁虎们不还在灯边玩耍吗?风不还在舞蹈吗?月亮不还在给星星们讲故事吗?一个平平常常的环境(时间:夏季,夜晚;空间:家门口),却蕴含了诸多的幸福与快乐。小作者凭借独有的审美眼光,发现了“家门口的夏夜”之美。这其中有自然环境之美,有夏夜纳凉的人们谈天说笑的幸福之美,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更有人性之美。自然景物描写,既一脉相承,又富于变化。人物活动描写如同一个个镜头的组合,很有画面感。语言生动、灵活,有感染力。写法借鉴:巧设文眼,成就美文。所谓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本文开头第一段设计了“文眼”:“对我来说,最美的景当属家门口的夏夜”。一句话涵盖了文章内容,确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盛赞家门口的夏夜之美。主体内容紧紧扣住“最美的景”从不同角度具体揭示“美”的内涵。分别写了“纳凉之乐”“明月畅想”“逗猫之乐”“亲子之乐”等场景。虽没有过多地出现“美”这个词语,却处处在呈现“美”,深情地赞扬“美”。开头的一句话,就起了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作用。后面的内容都是对“最美的景”的生动、具体的阐释。由此可见,文眼在记叙文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故都的秋》开头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后文紧紧扣住了“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从阅读的角度看,理解了“文眼”,就有了打开文章的钥匙;从写作角度讲,巧设“文眼” 可以作为构思文章的线索,布局谋篇的依据。文章提升建议:文章结尾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总合全文、回扣开头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