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海南骑行31,海花岛到临高-洋浦

 史客郎骑行 2021-05-11

第九天,2021年3月21日,海花岛到临高,130公里


从海之花客栈出发,约10km到洋浦大桥。《儋县志》有古儋州八景,好像今天都还在。另有新十景,排第一位的是洋浦朝霞,指的是洋浦港。位于北部海湾东岸,儋州湾出海口。为海南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港区弯曲如耳轮形,海岸线长24公里,水最深处24.6米,万吨轮可自由进出。

洋浦大桥

洋浦内港

洋浦外港

洋浦大桥南堍以东有伏波古庙,据传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官军2万余人南征到此。是时天气炎热,兵马疲劳饥渴,马援所乘的白马用蹄在草地踹掘,顿时甘泉涌出。后人在此挖井取水,名曰“白马井”,雅称“白马涌泉”,为古儋州八景之一。

伏波古庙、白马井在这个方向,可能尚存


下桥后到达洋浦千年古盐田,飞登攻略说:“盐田很大很震撼,古人智慧无穷,盐田旁边盐盐焗鸡味道不错。”

“洋浦千年古盐田,免费景点,中国最早的一个日晒海盐制盐场,距今12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的古盐场,亦中国古代制盐业的'活化石’。盐田总面积750亩,由10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组成,一望无际,场面壮观。”《海南省工业志》“盐业篇”记录的是7300多个盐槽。

不过我来晚了几个月,从2020年12月31日起,洋浦盐田实行远距离观赏。

远远看过去,有温馨提示“保护文物,不踩盐槽”,也有警示牌“盐槽虽是无情物,勿踩禁损固在心”,但我知道这个在中国不会有什么作用的,网络上基本都是游客站在盐槽上装模做样远眺的镜头。

相传,在唐朝末年,一群盐工自福建霞浦漂洋过海来到洋浦半岛的海边,发现这里日照充足,他们利用海岸遍布的黑色玄武岩,凿石为槽,引入海水,暴晒制盐,因而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千年古盐田。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这是海南盐业历史最早的记载,记载的是煮盐。

一般认为,中国的晒盐工艺起始于元末明初。明初,沿海盐场有煎(煮)有晒,一直到嘉靖年间,山东无的海丰盐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煮盐工艺,被晒盐新工艺代替。

浙江天台山人陈椿在元代任上海下沙盐场官吏,他把世袭下沙盐场官瞿守仁、瞿守义等请画师绘制的煮盐过程图画,编成《熬波图》,并配以文字,是保存至今最早的记录海盐生产过程的专著。

其描述的前几道工艺,煮盐和晒盐差不多,都需要在海岸内平整土地,建一个晒盐场,在晒盐场旁开沟,将海水通过沟引到晒盐场边上,再通过水车或人工沟内的海水引到晒盐场......

洋浦盐田为千年古盐田,大概是可能的,但说此处开创了晒盐工艺,恐怕没什么证据。

洋浦盐田景区的特产为盐焗鸡,50元/只,味道鲜美,香气扑人。据传,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曾到盐田村游玩,盐民杀掉自家散放的土鸡,用自家生产的盐来煮,苏东坡吃后赞不绝口,因此得名“盐焗鸡”。难道当时还有圈养的土鸡?

在一个大盐池里看到有几位女性在工作,不知道她们具体在做什么,我想应该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接着看到宣传栏里“天气知识”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挑(卤)水的也是一个女性,我就不这么想了。洋浦盐田的工人很可能以女子为主,这个在海南似乎挺常见,农田、盐田的主要劳动力是女性。


盐田出口是谭氏宗祠,院子中有二棵大榕树,树旁有敬字塔。敬字塔供奉仓颉和孔子,儋州民谣有“八月八,烧宝塔”。据说在古代,儋州学童们用过的字纸不能随便乱扔,要收集起来,待到八月初八,才拿到附近村边的敬字塔一起烧掉。儋州尚保存近30座敬字塔,可能是全国之最。

我年幼时,祖父辈的老人对任何有字的物品很敬重,尽管没有敬字塔这样的建筑,崇文的精神是一致的。

廊下挂“槐市储才”匾。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槐市。后借指学宫,学舍。《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塑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

宗祠的门关着,透过窗格可以看到里面挂的几块牌匾,中间一块刻“军中清华”,一般指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可能本宗族出了几个军校高材生。


飞登攻略:“参观完盐田后,沿着S308省道5km,左转进入X500县道”。这是直接去峨蔓镇的路线,我计划去寻找儋耳故城遗址,提前在腾洋路左转,穿过三都镇。其实从X500县道左转也差不多路程。

腾洋路边有昌文村,有唐氏宗祠。唐氏郡望主要是晋阳,此地也如此。从门联看,昌文村的特产大概是槟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