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重建石岗陡门操劳,“铁面御史”赵抃还为这件事来访

 风云际会2009 2021-05-12
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王开祖、林石和丁昌期三位温州学者,率先在温州播种中原文化种子,开“东南邹鲁”之先河,被称作“皇祐三先生”。其中王开祖被誉为“永嘉学术”开山之祖,但他在乡讲学时间不长,且32岁即去世。继之者即林石,而丁昌期参与其间(见全祖望《宋元学案》)。丁昌期去世,林石为他写墓志铭。因此,“皇祐三先生”中,林石是最长寿、学生多、对后世永嘉学者如“元丰九先生”影响较大的一位。

林石(1004~1101),字介夫,塘岙(今瑞安塘下镇南山塘岙底)人,世称“塘岙先生”,天性至孝,深研《春秋》,沉潜诸子百家,“为学不辞新旧,经术事功兼重”,创办塘岙书塾,以《春秋》教授乡里,有《三游集》。

一部春秋授众徒

林石与元丰九先生

林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名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

王安石为推行变法,对《书》《诗》《周礼》三经作出新的解释,被称为《三经新义》,被作为科举考试的理论根据而流行中原学术界。王安石认为《春秋》已不合时宜并加以禁止。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作者左丘明。它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受到历代儒家重视。

广告jipiao特价机票查询,机票预订,1-2折起,^订机票享受“担保通”全程安全保障不同刊本的《春秋左传》

林石年轻时曾跟随处州管师常学习《春秋》。管师常是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陈襄(1017~1080)的学生,对《春秋》的研究较透彻。而林、管两人经常在一起辩论春秋要义,管师常自以为不及林石。

受管师常影响,林石也以《春秋》教授乡里子弟,吸引了包括元丰九先生在内的众多乡里学子,不少人宁可舍弃科举,也要到林石这里学习。清嘉庆《瑞安县志》载:“王安石新经行,游林石之门者宁不应举”。而“终身从教”、98岁去世的林石,培育人才无数,比较著名的有沈躬行(元丰九先生之一)、沈琪、韩汝翼等。

史称的“元丰九先生”,是活跃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温州人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九人。他们经过林石等人的熏陶教诲,再到中原汴京太学学习,并研究“伊洛之学”,形成具有地域色彩的永嘉文化人团体。

周行己和他的作品

而“元丰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对林石评价极高,说他与程颐、吕大临、龚原(括苍人)等著名学者齐名:“都行古道,被尊为世宗师”。南宋陈傅良也点赞林石人品学问著称于世。

两个孝子传千古

林石和温州通判赵㞦

林石不仅学问好,人品也不错,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父亲因病去世后,林石为替父亲守灵,同时也为照顾母亲,就在塘岙父亲墓地边筑屋隐居。因古人有“北堂树萱”之说,故将“萱堂”称为母亲居室。因此林石也将建成的房子取名为“萱堂”。他一边祭父,一边课徒讲学、奉养母亲戴氏。

萱堂故事被编入词曲传播

元丰二年(1079)初春,塘岙乡间来了一拨客人,来者是时任温州通判的赵㞦和其老父亲赵抃等人。

赵㞦(1035~1065),字景仁,衢州西安(今衢州市柯城区)人,与林石曾有过交往。他的父亲赵抃(1008~1084),字阅道,北宋名臣,被称为”铁面御史“,元丰二年(1079)以太子少保致仕,晚年曾随任温州通判的儿子赵㞦在温州生活,死后皇帝谥号清献。

赵抃画像

与林石一样,赵㞦也是闻名遐迩的孝子,为逗老父老母开心,他常仿效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穿五彩服娱乐双亲,还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戏彩堂”。

听说林石的孝行,赵抃就带着儿子,去瑞安塘岙萱堂拜见林石的母亲,温州知州石牧之、瑞安县令朱素等人陪同前往。名臣赵抃父子的来访,使林石的人品学问远播京师。

据说,林石的母亲活到119岁才去世,而此时的林石已年逾九十,但依然遵守礼节,为老母居丧守孝。

林石的萱堂与赵㞦的戏彩堂,都以孝行美名远播,还被编入词曲广为传唱。赵家父子慕名拜访林石,载于《弘治温州府志》:“邑官初至,率上谒执弟子礼”。晚清瑞安名士黄绍第,也为此事写了一首诗:“彩衣已近百年身,白首萱堂有寿人。清献携儿来拜母,厈床瓦豆座中宾”。

三篇诗文咏家乡

为重建石岗陡门操劳

当时随赵抃父子等人,一起来探望林石的,还有瑞安县令朱素。朱素,字履常,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宋元丰二年(1079)任瑞安知县。他因敬重林石的人品学问,两人交往密切且结为挚友。

林石与朱素都很关心民生福祉、农桑水利,曾一起为重建瑞安塘下石岗陡门操劳。石岗陡门最先采用条石代替木头砌筑,成为温州古代陡门建筑史上一项创举。后来,林石又在朱素支持下,在塘西与塘川之间,建起横跨塘河的石桥,取名“塘岙桥”,方便村民的出行交通。

塘岙桥今貌

石岗陡门和桥梁既成,文人免不了要赋文以志,而他们所至唱和的诗文,有《三游集》。据陈傅良《重修石岗陡门记》:“元丰四年,宋兴百有余载矣。郡丞赵屼景仁行县,与令朱素履常,隐士林石介夫,赋诗记事,则有观石岗斗门之作”。

可惜,随着林石《三游集》的散佚,已读不到这些观石岗陡门的题咏诗。但林石为家乡留下的几首诗仍在。

元丰四年(1081),朱素邀林石同游岑岐山翠阴洞(位于瑞安汀田金后村),如今仍留有摩崖题刻的两首五绝。

翠阴洞摩崖

摩崖石刻还有“赵景仁、朱履常、林介夫元丰五年十一月初一日同游”及“辛未末伏后二日,履常遇介夫,来岑同游翠阴洞,成短诗“小洞隐遥岑,松萝翠复阴。游人曾不到,方信白云深”。

林石则步朱履常韵,写下《游翠阴洞》一诗:”松桂擢危岑,烟云昼亦阴。洞门虽不锁,谁测洞中深“。

此外,林石还有两诗见乾隆《瑞安县志》及嘉庆《瑞安县志》。一为《梅雨潭》、一为《福全山》。梅雨潭位于今瓯海仙岩街道,因朱自清《绿》名闻遐迩;福全山也称福泉山,位于瑞安陶山,相传为南北朝时陶弘景隐居、修炼之地。

附林石诗文两首 

《梅雨潭》

去夏曾同潭上游,荫松坐石濯清流。

论文声杂飞泉响,话道心齐邃谷幽。

盛暑忽思寻旧好,烦襟顿觉似新秋。

也知关决多馀暇,能更重为胜赏不。

《登福全山》

尝闻陶隐居,经行到兹地。

君王屡飞诏,高尚心愈厉。

一幅画双牛,谁人知此意。

END

参考资料:

《林石与温州“太学九先生”之显》作者 杨万里

《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成 编著

《叶适与永嘉学派》作者 周梦江

《宋史·王安石传》

《弘治温州府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