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旦他死去,棺木对他正合适

 路易的小木屋 2021-05-12

最近在借阅20世纪犹太裔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散文集里边曾对于单身汉的形象刻画特别有趣毒舌。

Franz kafka

| 单身汉的不幸很容易被周围人猜出来,如果他是出于某种神秘爱好而成单身汉的,肯定会痛恨自己做的决定。

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选择成为单身汉的,现在还不得而知。可是他的不幸很容易被人猜出来,周围的人总是以一种可怜的眼神看着他,觉得这样的单身汉肯定有很多不幸的体验。然而,卡夫卡又说,这个单身汉肯定会痛恨自己的决定的,也许他有某种神秘爱好,这是很腹黑的一句猜测,这样的单身汉他为什么选择单身?什么样的神秘爱好?当然,在他们那个时代,单身貌似也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见不得人一样。

| 他走来走去时,外衣纽扣扣得整整齐齐,双手插在高高的上装口袋里,胳膊肘呈锐角,帽子掩着脸。一种虚假的与生俱来的微笑掩饰着嘴巴。裤子窄小超过了瘦腿的美感要求。可是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处境。谁都可以告诉他,他在遭受这种煎熬。吹拂它的寒风,在他内心筑起的双层面孔。他简直是不停的搬着家,但每次总是逗留一小段时间,有其规律性。

在这样的表达之下,单身汉显得又有点虚伪而卑微了。你看,他的衣着和外貌无不表现着作为一个单身汉的局促和不安。然后,他的脸上还有着与生俱来的虚伪的笑,这就更加让人去揣测,他肯定是有某种神秘的原因而成为单身汉了。面对这样不一般的情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逃避,因为一旦他混熟了某个地方,就不得不搬家离开,以免周围的唾沫星子湮没他的住处,让他的门都不好意思打开。

| 走得离活人越远,他就越感到需要一个更小的房间便满足了。但可恶的是,他必须像个奴隶一样为这些活人干活。他对此颇有微词,但是却又不能表达。当其他人被死神击倒,或者即使他们一辈子都是在病床上度过,他们的身边总有关爱他们的亲朋好友。

人们对他并不友好,就像对待一个怪物一样,虽然不会躲避着他,但却让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整个人惶恐不得终日,又不得不替人卖力谋生找食,这样的奴隶式的生活让他无奈至死又无可奈何。好歹其他人活着总有些依靠,他只有自己,在别人眼里苟且着。

| 而这个单身汉呢,好像从生命的中途开始就自愿地只求越来越小的空间。

| 一旦他死去,棺木对他正合适。

当时的卡夫卡这样心狠手辣的描述一个单身汉,虽然这个世界对单身狗一直好像都不怎么友好。也许他是讽刺这个单身汉,或者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存在到现在貌似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当然,时代还是在变迁,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广泛。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很多时候都不在自己手里。

总有人说,到了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类似的表达。放佛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必须要按照程序加工完才算完整。

在这些人眼里:

与众不同是最大的罪恶。

所以你看,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出生了,学吃饭,学说话,学走路,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找工作,吃早餐,上班,吃午餐,上班,吃晚餐,看电视,玩电脑,刷手机,结婚,上班,生小孩,上班,带小孩,上班,周边游,上班,远方游,上班,睡懒觉,上班,生病,上班,带上班,退休,跳广场舞,遛狗,打麻将,唠叨自己家小孩,带孙辈,整理家务,等家人团聚。

然后,某一天死去。

小品里边戏谑道,“房子装修的再好都是临时住所,只有那个小盒子才是你永远的家。”在这些不大不小,风格不一的房子里,有些人还会说,即使房子是租来的,可是生活不是;还有些人会觉得,平平淡淡的活着,过好日子就不错了。可是,如果单身汉那是这一个人的选择,问题就马上变得严肃了起来,即使任何一个活人都可以指手画脚了。

围城效应说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如果这个人选择了站在城墙上观望,马上就变成众矢之的了。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你必须选边站,不能搞特殊,否则你就是大家的敌人,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不能接受“人原本可以深刻思考自身的存在的意义”这样一个命题。因为思考是一个非常费脑的事情,想太多容易“走火入魔”,反倒你像厕所马桶里的水一样,一起冲下去才让所有人都觉得舒服。

否则,你就活得像一条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