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婆还是姥姥?你有多了解上海话?

 克勒门文化沙龙 2021-05-12

今天,网上掀起了非常激烈的“外婆姥姥”之争,起因是因网友发帖说,上海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打碗碗花》中,把原文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

上海市教委对修改这一称呼的答复是:因“外婆”是上海的方言”,“姥姥”才是普通话。

那么,上海的方言究竟怎么来的?

“外婆姥姥”之争再次把“上海话的传承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还记得我们的沙龙曾请来了沪语专家、研究了50多年上海方言的语言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专门解读上海话,今天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闲话上海话”吧。

上海话怎么来的?

“上海话”源于有了“上海”这个地名。

古时,长江出海处的三角洲上有条吴淞江,吴淞江南面是从宋朝起即有的松江府,后来吴淞江的青龙港口淤塞了,形成了一个新的港口,这个港口发展很快, 南宋后期已经相当成熟了,不但国内通商,还与国外通商。到元朝25年(即1291年)的时候,这里建立了上海县。据记载,在成立上海县的时候,上海人口已有6.4万,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所以,上海话源于松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上海话什么样?

上海方言原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

上海话的发展较为缓慢,基本上保持一种音调和说法。相对而言,两种语言的区别是阳平声调不同,松江话是向下的,但是上海话是平的(阳平声调就是四声中的“第二声”哦,读读“蹄膀”,“铜铃”,上海话平,松江话往下滑,大家可以感受下哈)。80年代的时候在南市还能找到70多岁的老年人说这种老上海话的。

最早有关上海话的书是谁写的?

1853年,19世纪中期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出版了《上海方言口语语法》,它是我国第一部方言白话语法著作。1883年到1950年,上海天主教法国传教士在徐家汇土山湾出版了高质量的上海方言著作,系统地记下了上海话变化最快的70年中的真实面貌,为今人研究上海方言的语言变化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所以,最早有关上海话的书是外国人写的啊!

新上海话,老上海话?

上海话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843年开埠以后,当时大量人口涌入上海,而最高潮的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运动打下了苏杭等地,很多那边的有钱人都逃到上海,加上本地人和西方人,使得上海租界迅速发展起来,不断地有全国各地的人进来,语言就在这个地方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形成了杂交。1940年代真正本地上海人户籍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卢湾、黄浦等地就更少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话发生了质变,现在大家说的新上海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新上海话同郊区说的上海话拉开了距离。新上海话和老上海话相比最大的变化一是“尖团音”的消失,一是韵母和声调变少了。80年代在梅陇、虹桥等地调研时还有7个声调,现在上海话只有5个声调了,可以说是越来越简化,所以我们会发现郊区人都能听懂城里人说的上海话,但城里人不一定听得懂郊区的老上海话。

上海话才是先祖!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文明现代都市,所以跟商业文明有关的许多名词都是由西方先传到这里的。众所周知的如“沙发”、“白兰地”等,还有一些虽不是直接音译,但也包含了上海话和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

比如“马路”,当时马路是马车走的,英国绅士在上海用的就是马车,所以马路造得比较宽,路就源于英语“road”。以前上海只有“街、巷、弄”,有了大马路才有了马路两边的单双号码牌哦!

马路上跑的车从独轮车、黄包车到汽车、卡车、吉普车、出租车都结合着上海话和这个城市的背景而诞生,说起来每个词都有故事。

“出版”这个词也诞生在上海,后来发现在普通话里“出版”和“初版”发音相同,则改成了“第一版”、“第二版”。

还有如洋房、自来水、幼儿园、操场等等,数不胜数。总之,当时国外先进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新概念词汇一个个在上海造了出来,中国商业文明现代都市的名词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

上海话就像这个城市一样,它是包容的,开放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和演变着,逐渐留其精华弃其糟粕。上海话的变化既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最后,让我们听一段前香港特首董建华一口正宗的上海话。


上海话的传承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但也要有所捍卫,有所坚持,不要让我们的上海话越走越远。

你可能还想看

耶稣说起了上海话

克勒门文化沙龙

在上海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