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艺术是发现艺术,奇石在大自然已经产生了,奇石就是构成奇石作品的主体部分,赏石者看到奇石以后根据自己对奇石外在形式的理解进行解读,然后通过取名、配座、展示来完成作品。
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打上了创作者的烙印,而奇石作品的烙印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根据书法、绘画、雕塑等作品可以基本知道创作者的想法,甚至根据作品的风格可以推测出创作者。奇石作品也可能你能看出座子是谁做的,发现者的创作水平根本在作品上体现不出来。比如一个收藏家的审美能力很高,他如果收藏了好多好石头放在一起,你会觉得他品位不错,如果只有一两方精品奇石,你就感受不到他的品位如何。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画家把他的一副作品放在你的跟前,如果你能看懂,你就会知道这个画家的能力如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人在奇石作品的参与成分是非常小的。
奇石与发现者的关系更像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在,但是我们只在乎千里马本身,我们不会去过多关注伯乐本人。伯乐相马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马好不好让它跑一跑,拉来车就能验证了,因此伯乐相马的艺术容易让人信服。相马有比较科学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和特点就可以看出马的天赋。
审美没有硬性的标准,因此你认为好看的石头别人觉得不一定觉得好看。再者,我们从野外得到好石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跟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和创作激情没有必然的联系。收藏家手里精品奇石会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石头都是收购的,大部分奇石的发现和奇石作品的立意也是由别人完成的。如果给奇石取个名、配个座也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话,那艺术家就会满天飞,因为石农和石商经手的奇石更多一些,相对而言他们发现的好石头更多。因此赏石高手、奇石收藏家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石商、石农也不可能称之为艺术家。
赏石高手不能称为赏石艺术家,是目前阶段赏石形式决定的,因为我们没有对奇石主体作出创造性改变。这一点是关键,一个艺术作品不是你参与了你就是艺术家。也许随着赏石文化的发展,赏石形式会发生变化,人们参与奇石作品创作的程度会得到延伸,对于奇石的评审标准也可以合理量化,赏石高手就可以称为赏石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