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说过的话都去了哪里?

 醉倚西风 2021-05-12

佛教的戒律,其实是两个词,两层意思。

“戒”是“止”,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戒”可以理解为“诸恶勿作”。“律”是“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该做的善事不做,也是犯戒。“律”可以理解为众善奉行。

“戒律”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要求我们“止”和“持”,一个是停止,一个是前进,在取舍中做一个理性的人。

很简单的两个字,却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努力。作老师的常讲,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常常提醒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什么,不做什么。

戒律流传得最广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这里,我想从“不妄语”三字说起。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操持的事。

妄语,指虚妄不实的话。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在这些话里,有多少是虚妄不实的话?我们很少问自己,只知道自己一直在说,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统计过有多少虚妄不实的话。但可以肯定地说,一定有!

是的,一定有。也许每天都有。

不妄语,就是不妄议他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是很多小人的行径。不拿到桌面上,而放到背后里说,这话一定有很多见不得人处,有不实的地方。不能拿到阳光下曝晒的话,尽可能不说,这弯弯曲曲的话既违背于事实,也可能伤及他人。

说话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拿来说说。我们一生到底要说多少话?我们所说的话都到了哪里?我们说的每一句最终都成为了什么样子?

有时候,说话本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打发光阴的一种方式。但也正因为容易,所以我们常不小心说些不实的话,或者夸张的话。普普通能的一句又一句的话,就代表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在说话前,我们实在应该想想,我说的话是不是事实,是不是自己要说的话,想清楚,说清楚,才是明明白白的自己。学诚法师说,“菩萨一直说好的话、善良的话、智慧的话,最终就成了佛。”

我们不但不妄议他人,随便贬低他人。还要见得别人的好,多夸奖别人的好。这种随喜赞叹,也是一种功德。随喜赞叹不但肯定了别人的成处,促进了他人的成长;也在传播一种社会正能量。在随喜赞叹中,我们自己也会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积极心态,向善者靠拢,向积极处发展,久之,我们也会成为善者。就像一种说法:见人就微笑,笑得多了,内心就充满了欢喜。

不妄语,就要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就是说清楚你的观点,表达清楚你说话的重点,不要让他人有歧义;也要有耐心听明白他人的意见,允许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看似容易,其实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人与人相处,最主要交流就是语言。很多矛盾,都是沟通不到位的结果。只有沟通好了,然后才能合作交流,才能做出是非取舍。而沟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说得多,听得少。不管别人心里怎么想,一味滔滔不绝地说,你说的话和别人根本对不上号。还有一种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是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很多话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而已。这些话无法落地,也不会生根,你说出的话,要别人怎么相信?信了,因你说了假话,欺骗了他人;不信,你说的话还有什么意义?

明白人常犯这种毛病,就应该提醒自己多做事,少说话。语言这东西,对于做事来说,只能算是事情的附属品,做好了自然有话可说,做不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做,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

不妄语,就是要放下自己,不偏执,不要总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要试图去用语言强行又叠加于他人,也不要试图用语言与别人辩论,很多人,很多事的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因。人生无常,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眼前的事,善待眼前的人,说出我们应该说出的话。如果做到这些,就会像《心经》里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写下这篇文章,源于一种自省,一种自警。

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是无法收回来的。因为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而造成了很多过错和过失,也与有缘相识、相处的人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这种伤害,很多都无法弥补,也成了永远的遗憾。

如果人生是种修行,就管好自己的嘴,说好每句话,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里,写满了自己的一生。

1804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