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止语,自思变

 元祉心育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文/元祉心阅

古人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言要端庄,不要说错话或说不该说的话,怕的就是一些交浅言深。

从前在古代有一个理发店里,一个理发师与一个顾客聊得甚欢,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他将他从小的故事都没事聊出来。有一天,他去这位常客家拜访饮酒,便把他曾经一位朋友出丑的事说了出来。

没过几日官府便将他的理发店查封,原来他的那个朋友已经是官场上的人,在不知是何途径之时听到了他小时候的丑事,也得知了是此人传出去的,便给他点颜色看看把他的店查封了。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留下七分神秘感,是我们赠予这世界的礼物。

世人常说“沉默是金”因为止语,是一种修行。将口中语语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智慧,若说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只图一时痛快,结果就是自找麻烦,自食恶果。

止语中包含很多种语言:妄语、两舌、啰嗦、出口伤人。

所谓妄语,就是说假话,常说假话的人,路会越走越窄,因为谁也不是傻子,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任何事都会真相大白。

一个男人已经40多岁,每日想着如何创业,一日同学聚会,他一来想找点资源二来想看看哪位同学的生活不如自己找点自信。

没成想,同学们混得都比他好,他内心焦躁不安,连端酒杯的勇气都没有,有的同学一问他现在在哪里高就,他想也没想说自己开了一家什么公司。

此时的他内心好像与别人的等级拉近了,看到了同学的笑脸,方觉自己说对“答案”了。

生意场上不是你开了什么公司它就毅力不倒了,而是存在利益关系的,有同学希望他能帮忙互通有无,构架一个资金链,他满口答应,却迟迟无法实施,因为他内心的“穷”是无法掩饰的。

一来二去他的同学不在找他,有人觉得他清高有人看出了他的本心。时间长了,没有人再联系他。

人啊!为了面子打妄语的人不少,那是心穷的表现。如果潜心修炼自己的目标,即便身无分文也毫无畏惧。

世上两舌之人也比比皆是,在被人看穿的那一刻就如同跳梁小丑一般。

凡是在我们面前讲别人是非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大问题。

和人交流,应该中肯地告诉别人我们真实知道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转述我们所听到的,因为听到的都有很多水分。

如果一些事情存在着缺陷,那我们就做一些简单的提醒,不要刻意地去渲染。从别人那儿听过来的东西,不要添油加醋。否则当别人知道真相的时候,你当时的行为就是给自己的头上倒污水。

啰嗦,实乃心态纠结的原因,说者总怕对方听不清自己的本意,看不清实事真理,其实每人心中一把尺,都会丈量人或事的度。

还不如点到为止,让对方深入思考,更能达到讲述的目的。

现在很多家长包括小编有时也把持不住语言的力度,真的会啰嗦,尤其对子女教育问题,更是越想把自己的思想都掏空给她,越适得其反。

所以啰嗦之时先想想自己能否有能力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没有先不说。

恶语,更是生活中要不得的东西,好语暖三春,恶语伤六寒,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常说恶语,就和歹徒没什么区别,那样会处处伤人,自己也不可能好过。

看过一个歇斯底里的单亲爸爸,他对女儿的教育达到了重则动手,轻则咒骂的程度,他却不知道他的咒骂反而是真正的利器。

女儿考试成了全班倒数,他疯狂的怒骂女儿活着毫无价值不如去死了,一个初中生就这样,听爸爸的话跳楼自杀了。

他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爱画画,书包里有个小本本,用记录着她每天的生活。在收拾她的遗物时,爸爸才撕心裂肺的后悔。那这又有什么用呢?

曾仕强教授曾说过:“人,一出生要学说话,但要用一辈子去闭嘴”

没错,语言是灵魂的伴侣。你的思想越开阔,越有底蕴,反而话语变少笑容越多。如果思想紧闭,那又说得多,倒出来的东西都是“空”的。

所谓止语,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在沉默与独处中,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争不辩,无语无言

是非对错,过眼云烟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止语是一种修行

无言是一种境界

此心如如,默然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