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

 醉倚西风 2021-05-12
很多人都不愿意做教师,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太忙,学生不好对付,现在还有很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杂事,以至于把教师当作了“表叔”“表哥”。在教育部2019年初的官方讲话中,曾提出要为教师减负,把教师的时间从“表叔”“表哥”中解放出来。
教师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优化自己的时间。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给出过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里,曾举了一个教学案例,说一位历史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让听课者都忘记了做笔记。课后,听课者问讲课的教师,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怎样为上课做准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不单纯地读教参,不单纯地做题,不为准备哪节课而读书,才是真正的积累和阅读,才会在读书中积淀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
只有阅读,持续的阅读,才会不断扩充教师的知识容量,不断地开阔教师的视野。而站在宽广的学识背景下再看待自己的学科,观照眼前的学生,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阅读就如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只有深入而持续地阅读,才能让教师的底蕴更丰富,教育教学更轻松。教师每天都很忙,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沟通家长,还有各种各样的档案和表格,这些都很重要,很多老师都深感分身无术。可是,再忙,也要读书,也要反思自己的工作,也要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只有读书,才让自己不至于南辕北辙,才会让自己忙而不忙,才会让自己忙而不序,才会让自己站在智者的肩头看待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可以让教师的时间更充足,才会让教师这个职业不至于变成苦力,而转换成一个高智商的劳动。
找回教师的时间,还需要教师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懂得你面前的学生在什么位置,你要把他带到哪儿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里面,曾对小学教师提出过很恳切的建议,他说:“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还指出“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的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习惯和价值观,都是从一个个教育细节,从一节一节的课堂在,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步养成的,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清楚自己眼前的学生处于什么位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哪些特性;要明白你要把他带到什么地方去,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埋下头来,认真设计每个教育流程,耐心把你眼前的学生教好,不至于等到明年升入新的年级时,仍回头弥补学习的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善于研究课程,研究课程标准。同样一篇课文,可以放到高中讲,也可以放到初中讲,甚至放到小学高年级来讲,但是,因为课程标准不同,在不同的学段需要讲解不同的内容。这就如一群人进入超市,各自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各自采购自己所需的不同东西。这种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应该归类于专业实践,研究教材的能力,研究教法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只有经常观察、反思、研究、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会不断优化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用今天的时间去为昨天的欠账买单,才会更好地节省下宝贵的时间。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专业阅读可以扩充教师知识容量,开阔教师视野;专业实践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流程。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找回教师时间的主要路径,专业阅读可以拉长教师的时间,专业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速度,时间乘速度,就可以过上更为丰盈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