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苏霍姆林斯基遇到孔子

 醉倚西风 2021-05-12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进一步懂得校长与学校是彼此的生命成全,一个好校长,一定要真心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要与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心与心的联接。而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让进一步对 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有了深切的思考。这两本书都是通俗易读的书,也是我反复标记、重读的书,每一次再读,都能给我以深刻的意义。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一本教育学著作,更是一本伦理学著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这些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中人,在抵都有深切的认知,我们也非常认可这些理念。可是,人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如何让眼前的未成年的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这些细微的、技术层面的东西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的东西,却也正是我们这些教育管理者、研究者难以回答的问题。教育学在很多时候,是门行动哲学,需要在做中体悟,很多时候是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却很难!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犹如答记者问一样,一个问题迭加一个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回答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让“以人为本”落地的话题。
影响中国文化的主要学说是儒家学说,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人都是中国读书人的坚定信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何种处境,都以修身为本。即使士大夫提出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三立,也是以“立德”为首,以“立德”为本。即便平头老百姓,也懂得做事先做人,啥都能丢,不能丢人,中国人最爱面子,把"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金贵。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要人物当然首推万圣师表的孔子,影响中国几千年来最主要的书籍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论语》的哲学价值远不抵其伦理学价值,《论语》是一本修身之书,也是读人教人做人之书。对于教育中人,我们读《论语》,更多的是从中读出教育智慧,《论语》回答了很多关于教育中的难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关注人,发展人。

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师表,如果苏霍姆林斯基遇到孔子,他们会碰撞出哪些共同的话题呢?
 他们都喜欢与人交往,他们都非常认同马克思对于社会下的定义,”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他们两人都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他们都认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能找到活着的乐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谓“仁”,“仁者,人也”,其思想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话题。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直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他的每个学生,能在童年就获得个人与他人的深 交之中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到人群中去,到生活中去,只有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去,才能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他还说,人生最需要的就是爱抚,温柔,关怀和关注。
如果他们谈及当下教育,一定会共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以学生为本,他们一定认为未来的学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他们一定会齐口回答:好的教育就是以活泼泼的教师通过活泼泼的课程来培育活泼泼的孩子 。

如何与他人相处,是当下社会的难题。”学会合作“也是这个万物互联时期的重大课题。
如果这两位智者相遇,一定会谈及与人相处的法则。
孔老夫子一定会捻须吟道”仁者,爱人“,仁爱之心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还会针对仁爱,提出不同的规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不能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于他人之上。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一定会说: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在你想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他一定会谈及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小孩子们,也一定会谈及他们老师的爱心,如何以老师的爱心来唤醒孩子心中的爱。
谈到自律,孔子一定会有更宏大的叙述。因为孔子所说的“仁”,其实就是“里仁”,犹如果实的“核”“仁儿”,是内核的东西,绝非外显的特征。“仁”的内在性主要体现在“克己”,“仁”的外化由是“复礼”,“克己复礼”的人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逐渐成为真正的人呢?
这也是一线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论语》“学而”篇里就有这么几句话,“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可是字字珠玑啊!一切都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在家里做个好儿子,好父母,才可能在单位做个好员工,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人才可算得上有“仁 爱”之心的人 ,之于学文习武,那都是学有余力之后的事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更是直接论述了相关的话题,如理解亲人的痛苦能提高道德敏锐性,要培养父辈和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尊敬爷爷奶奶的情感,怎样培养对亲人和亲近的人的忠诚感等等,这些专门的论述更是在实际操作上给老师们提供了锦囊妙计。
教育,就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让学生成为有温度、有情感的活泼泼的人。
他们若在这个疫情时期相遇,又在谈及人的话题,一定会不约而同地谈及敬重生命的话题。孔子几乎要算是个唯物主义者,他说“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苏霍姆林斯基也一定会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最大的快乐——人的诞生;也有最大的痛苦——人的死亡”,是的,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幸亏,我们活着,我们可以完成自己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其实,孔子虽生而贫穷,却是十分注重养生的人,在《论语》里,虽文简字约,却有很多的养生的句子的细节,读来很有温情,很有生活气息。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君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你看,这些细节,多么具有烟火气啊。孔子还说,”不知生,焉知死“,人要活着,要好好活着,活出生命的质量和品味,活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疫情作为最好的一课,教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懂得生命,珍惜生命,只有懂得和珍惜才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两人相遇,谈及最多的也一定是教育的话题。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话题。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论语》里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很以说明孔子的人生观。”朝闻道,夕死足亦“,孔子的”三十而立“,恐怕就是立于道吧。那么,何为”德“,德是道的外在表现,是孔子论述较多的礼。而”仁“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修养,”艺“则是外在美的展现。在《论语》中提及较多的一个词是”孝“,”孝 “文化也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何为”孝“?我认为不是一味地服从,而是继承和发展两层意思,一方面要继承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文明。其实,教育不就是以文化人,在继承中创新的一门学问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学著作中,谈及较多的也是奉献,劳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奉献“和”劳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说”人虽有一死,但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之所以永垂不朽 ,就在于你能为他人而造福“。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他说,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小孩子们更好地长大,”长大后能在大地上留痕  ,像个真正的人那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给我们老师们以很多警醒。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也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过一种富有的人生,而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有大写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关于人本主义的质朴论述,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孔子更是在中华文化基因中植入了“仁”的元素。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在技术泛滥的今天,我们多么希望这两个师者相遇,让他们对于“以人为本”展开一个高峰论坛,让我们看到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人,依靠人,为了人,成全人!
也愿今天的师者,都能从两位圣者身上汲取更多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