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辈中人

 醉倚西风 2021-05-12

晚上,听新教育讲座。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构建班级文化,为什么有些班级的名字改成了向日葵班,可是同学们却没有一点象向日葵那样的朝气呢?朱永新教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班级文化是由班级的一个个学生构建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生成的,而不是班主任老师强加上去的。所以,班级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向日葵”的班名就可以搞定的,这就像我们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一样,不是标签贴上去的,而是内生的,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

班级建设,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的班级的主人,所以,班内的事情应该听听孩子们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让他们主动去建构,去参与,与合作,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参与者,最多算得上引导者,而绝非主导者,如此,才会形成基于学生实际的班级文化。

由班级文化建设,我也想到了另外的一些事情。例如,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办学主动权还给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其前提是校长具有学校的主动权,他能够在校园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如果,不信任校长,处处考核,时时加压,再好的校长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同样,作为校长,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老师。只要教师被招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就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主动性。如何上课,如何管理学生,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校长要建立开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如此,老师才会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按照这个逻辑而推,教师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学习才会发生,就像教授常讲的“教了不一定学了,学了不一定会了”,教学的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

如此看来,在我们常规的教育管理中,最缺乏的是信任。

因为没有信任,校长没有把办学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也就不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因为没有信任,教师没有把教育教学的责任记在心头,也就没有把教书育人这份职业当作事业;因为没有信任,学生就没有把学习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即使学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也不会把他们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多米诺骨牌并没有到此停止,它在继续坍塌。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和性格,也会养成什么样的行为和素养。

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性,到了工作岗位上,也没有了工作的主动性。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别人。为了谁呢?为了老板?老板叫干啥就干啥,老板没有吩咐的也就不在自己的职责之内;为了工资?拿多少钱,就干多什么活,想让多干点活,那就涨工资!为了家人?于是把工作当作了糊口的生计,把工作当作了光耀门楣的标签。他从来没有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人,就不会把职业当作事业,不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更不会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这样的人工作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创新和创造。

罗胖子在春节得到跨年演讲中提到过一个词“我辈中人”,就是凡事都要把自己摆进去,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局内人”,而非“局外人”,凡事都要主动地做,而非被动地不得不干。毛主席曾经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个鸡蛋,在条件成熟下,能够孵化出小鸡;如果是一块石头,无论如何,也孵化不出小鸡来的。这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常常把自己摆在事情之外,时间长了,就会冷淡,乏味,无意义感,凡事都提不起兴趣,而没有了热情,哪里还会有创新和创造!

作为教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有志于学习,他们就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就会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就会在主动学习中建构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教育是化育心灵的事情,教书育人的理念同样适合于其他人和事。我们做管理,做其它事情,也要学会把人摆到事情中去,做“我辈中人”,如此,才会在人和事情之间建立温度和感情,才会在困难和成就之间建构意义和价值,才会让人从内心深处升起使命和担当,而当我们心怀使命和担当去做事情时,就会升腾起极大而长久的愉悦感,这种情况下,啥事都不算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