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养老」的昨天、今天、明天

 AgeclubDOC 2021-05-12

撰文IByron   编辑I陈苗

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进程中,「智慧养老」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行走在产业前沿,引领新认知、新技术、新模式在养老行业的实践与落地,在新与旧、科技与传统、便捷与繁琐的碰撞和摩擦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迭代创新。

图:惠州颐讯官网

2009年6月,“惠州颐讯”正式成立,作为早期智慧养老的标志性企业,颐讯目前客户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有1000余家养老机构在使用其自主开发的养老机构管理软件系统。

图:麦麦养老官网

2015年6月、2016年7月,专注于中高端养老软件+硬件领域的“麦麦养老”分别获得同渡创投、招商局创投的千万级天使轮、A轮投资,成为智慧养老领域被资本高度认可的领军企业。

图:麦麦养老受邀参加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据不完全统计,在智慧养老领域,目前全国约有百余家公司,中国的智慧养老技术和产品也早已走在世界前沿:2017年,麦麦养老产品出口欧洲,拉开了中国养老向世界“反输出”的序幕;2018年、2019年,麦麦连续两年代表中国成为“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唯一受邀参展的智慧养老企业 。

然而,成绩的另一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进程一样,“智慧养老”也依然处于很早期阶段,无论是技术手段、应用场景、功能实现,还是对养老、对业务、对流程的理解,亦或是商业模式的探索,都还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空间。

01

智慧养老的“昨天”: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2012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养老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SSIDC(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为智慧养老领域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创新平台,并发布《养老服务信息化认知与实践——养老服务信息化优秀案例汇编》一书。

在这个阶段,中国养老行业尚处于“萌芽期”,绝大多数头部企业尚未有养老项目落地,智慧养老的核心功能是“满足养老机构日常信息化管理”的运营需求,对应到产品层面,就是“养老机构管理系统(软件)”。

图:某养老机构管理系统功能示意图

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空间也吸引了来自国外的IT企业,2012年,日本电信巨头NEC与北京养老标志性企业汇晨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养老管理系统;2016年,日本日立与嘉兴平湖市民政局合作,完成了智慧社区照料中心项目——“水洞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然而,在养老行业走向信息化的道路上,有“三座大山”是不得不面对和克服的:公司高层和机构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机构管理、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是否已经建立;日常运营和服务数据的采集是否可以尽量自动化。

显然,在养老行业的发展初期,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具备,不过颇为幸运的是:这个“阵痛期”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中国养老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快速爆发,随着地产、保险、国企等巨头纷纷布局,“智慧养老”也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02

智慧养老的“今天”:软件+硬件、多应用场景、配合运营管理输出

2013年,往往被称为“中国养老产业元年”,除了我们常常提到的“国务院35号文”以外,各行各业也都面临着行业拐点,主业转型和新业务探索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地产、国企等具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养老”。

巨头企业的进入,给中国养老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强大的资本、优秀的人才、高端的硬件、先进的理念、国际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对“智慧养老”的高度关注和需求渴望,真正开始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领域的玩儿家也开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IT公司,一批养老运营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运营经验优势:“壹零后”的背后是亲和源;“悦享数字”的背后是远洋椿萱茂;“中科西北星”的背后是九如城……

这一时期的智慧养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和趋势变化:软件+硬件、多应用场景、配合运营管理输出。

图:麦麦自主研发的智能软件+硬件产品

软件+硬件:不再以管理系统(软件)为主,“管理软件+智能硬件”的组合方式成为主流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各个分散系统的整合,又可以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及时性,但目前国内具备软件+硬件完全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通过合作整合的方式实现。

图:智慧养老的不同应用场景

多应用场景:不再以围绕养老机构的场景应用为主,开始逐渐细分:社区居家、CCRC、智慧城市、旅居养老、医养结合、营销中心、老年社群、政府监管等不同场景下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图:首开寸草亚运村项目实景

配合运营管理输出:随着一批本土优质养老运营商的出现,轻资产运营管理输出迎来机会,智慧养老也成为管理输出的重要道具和工具。

03

智慧养老的“明天”:To-C、数据赋能、智能AI

图:国内首款5G智慧养老产品

2020年8月20日,由麦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5G智慧养老产品成功量产,并实现元器件100%国产化,这也标志着中国智慧养老开始走进5G时代,但,智慧养老的“明天”会走向何方? 

在新三板养老概念股中,有多家以智慧养老为主业的公司,但这些公司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政府采购”,但行业普遍认为:这种靠政府输血的To-G模式,并不长久,也很难做大。

在To-G之外,To-B是目前智慧养老的主战场,但在这个领域,也颇为艰难:一方面,竞品太多,导致价格厮杀;另一方面,在软件层面,有高付费能力的头部养老品牌早已开始自主开发。

因此,To-C成为下一阶段智慧养老的必然发力点,与To-B不同围绕甲方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满足不同,做好To-C,需要对大众老年群体进行深入的需求挖掘,找到那个“可被商业化的痛点”。

这个点有可能是“健康需求”,也可能是“情感需求(孤独)”,一旦找到,将极有可能诞生巨头级的养老业务,很多资本早已开始重点布局。 

我们相信,无论是天猫精灵,还是小米音箱,未来都会与智慧养老产生更多联系。

未来的下一个趋势是:智慧养老所产生的数据,需要实现更多赋能。

To-G模式产生的数据,可以给政策制定和城市养老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To-B模式产生的数据,可以给项目经营、投资模型、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化、精细化的分析;To-C模式产生的数据,可以给公司战略、创新业务提供新的思考……

而数据赋能的效果,也将拉开未来养老企业的真正差距。

最后一个趋势,智能AI将引领智慧养老的升级。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高端养老机构都配置了“养老机器人”,但目前机器人的价值更多在于营销噱头和道具,但随着AI技术和5G时代的到来,我们相信智能AI将会与养老机构、养老企业、居家老年人连接,创造更多的服务场景。

结语:

图:天猫精灵可以帮助老年人识别药品

在圈内,智慧养老的专业标签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对养老业务/老年人的深度理解”,我想,相比于技术的先进和迭代,对养老业务/老年人需求的研究和洞察才是真正的难点和企业壁垒,也是智慧养老最大的机会。

2020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11月3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智慧助老三年行动计划”。

在这个大背景下,To-C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将迎来第一波发展契机,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基于“商业创新+需求引领”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给中国养老事业、中国老年朋友带来更多福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