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墨生先里评邓散木先生书法:对邓散木书法...

 青木森森 2021-05-12
梅墨生先里评邓散木先生书法:

对邓散木书法进行纵向的比较后,结论是他作为一代名家够得上古典风格的功力派代表,在创造历史性的美感风范上尚未臻于突破性的成就。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何以许多并不缺少传统功力与娴熟技巧的书家却最终难以突破书法传统美感风格上的框限?或臻至传统美学的高境界?如邓散木先生这样的书家,也并不缺少人格品质上的强烈个性以及高雅的鉴赏能力和相当深厚的文化积累。答案只可能是,由于这些书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修养,使他们在游刃于传统的艺术式样之内的同时,不自觉地极容易落人一种审美心理定势之中,来自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文化积累易于牢笼住传统型文人。本来,纯粹的民族乃至地域性的文化积淀往往应该成全更具有大人类文化意义的艺术家,但是一旦这种文化的惰性面与个体意识的保守素质发生联系,其情形便不乐观。究其本源,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不会脱离他的个性属性而发展。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虽然是最为潜藏的,却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动力。这一艺术动力的规定性与趋向性,很大程度可以影响到其艺术创作的发展类型。作为继承型的书家,邓散木比较全面地实现了他对传统最高标准“二王”风范的回归与沿袭,这是必须肯定的。他深厚扎实的楷书、特别是小楷功夫,对于“优雅适度”这一中和审美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成就一个传统型书家必备的书学知识,如小学、文字学、碑帖学、书法史的熟稔了知等等,集合为他博洽全面的“正统”一脉书家的形象。师承于萧退庵和赵古泥就更增强了这种气质与走向。遗憾的是,他在传统审美范畴里终于在向“二王”传统“看齐”这个阶段划了句号。与不少近代书家一样,这个句号离二王法脉的真谛与神韵还远得很。因此,这类书家只好居于二、三流上。
假若,邓散木先生不是那样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全面与多能,或许更利于他对书法深度的探索?笔者怀疑,世俗习惯中力争塑造一个全面型的书家的传统,很大程度上的确会影响书家们对书法本体的深层追求与专一的开创性。这样的说法并不意味我们愿意把两者割裂开来。但作为艺术的批评我们的归结点终归要落到艺术的形式与风格的创造性价值的研究上。平常与特殊一平庸与创造的分水岭,就艺术而言就在于个性精神的摆脱惯性的模式程度如何!现代意义的价值判断,重视的是艺术的高度与深度
表现的力度,而不是作为基础的广度。我们是现代人,我们不可能不站在现代立场说话。(子杰节录)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