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彩为何能够长盛

 新用户99079681 2021-05-12

  明代晚期(1573-1644)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在掐丝珐琅的生产中,万历时期常被业界称之为明代宫廷制作掐丝珐琅的最 后一个高峰期。万历以后,御用监制作的掐丝珐琅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倒退期。相反,民间(主要集中在云南、南京等地)开始大量生产掐丝珐琅,形成了“官退民进”的新格局,甚至宫廷也去购买民间制造的掐丝珐琅。但是大部分民间生产的掐丝珐琅作品都较为粗陋,艺术水平低劣。许多文章认为,清末之前元明清三朝的掐丝珐琅始终均是宫廷独享,如“唯独掐丝珐琅从元明清三朝没有流落到民间一步,所以掐丝珐琅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艺术品。” 显然这个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乾隆皇帝喜好古代文物,不但在玉器中生产仿古玉,珐琅器生产中也有强烈的仿古倾向,有许多珐琅器就是模仿古代的青铜器的器型与纹饰制作的。这件掐丝珐琅兽面纹盖豆,通高16、口径6.8,仿照商周青铜豆的样式,采用掐丝珐琅技法饰兽面纹,在深蓝色地上,填饰黄、白、黑、褐色釉料,古色古香。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 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 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 无 前 例的发展,后来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而且“琅”的发音近似“蓝”,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掐丝珐琅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掐丝珐琅牌饰。由此可见,珐琅工艺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元代,珐琅工艺的发展更趋成熟,明早期至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顶峰。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有明一代的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 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明洪武(1368-1398)初年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是一本常被今人引用的古代文献,其中提到的“鬼国窑”指的应该就是铜胎掐丝珐琅。在曹昭看来:市面上虽有不少掐丝珐琅香炉、盏子、盒儿在贩售,但是这类东西花花绿绿的,是妇人才会用的;文人用器应该以清雅为贵,不该把格调不高的掐丝珐琅放到书房里来。文人群体,在古代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是那个时代的意见领 袖。就算在今天,如果古代文人说某些东西不够有格调,也有不少人会附和说它品位不高。可是从洪武到景泰,时间才过了半个世纪,人们对掐丝珐琅的评价就已有所改观。景泰年间,王佐在《格古要论》中补记道:“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内府,即制作明代宫廷用度的处所。可见在景泰年间宫廷之中,就已经十分重视掐丝珐琅的制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